没能排上“档期”的片子

标签:
天坛摄影 |
分类: 摄影习作 |
1.
北京的冬天应该是拍片子比较少的季节(不怕严寒的摄友除外),可遇到若干个聚会,若干个庙会拍的片子反而多了,以至于有的片子没有“档期”了(开玩笑)。这组片子是一月底的一个下午在天坛拍摄的,没有标志性的建筑、内容也杂乱,取不出个题目来。片子没有彩云,没有晚霞——无精打采。
最近再次听了老邮差的讲座,此后又浏览了老师的博客,看了蜂鸟一位网友的100张作品,对于风景摄影习作的后期处理又有了深层次的理解。那就是除了“用心拍片”后,还要“用心修片(后期处理)”。虽然这种观点和方法是一家之言,但大方向是绝对正确的。我们学习最主要的不是处理方法而是理念。
这组片子尝试着处理了其中几张,效果不是匠心独具,而是匠气十足。什么原因?审美水准太低。不过没关系,走弯路也比止步不前要好,处理100张后效果无论如何总会好些。现在开始现丑啦!
2.
看过一个视频,南方一位拿奖拿到手软的摄影爱好者,介绍得奖经验。其中包括人文片摆拍、十人凑1500元让10人马队按拍摄者的要求反复跑、更换天空的彩云......这些片子都获奖了。那我们不去参赛,就是拍着玩,偷天换日总可以吧?图2是原片(天空一片死白),图1换了南海子公园的天。天空后期加暗,增加了红色的晚霞(虽然制作粗糙,但这不是问题,仔细制作就是了)效果是不是好很多?
左图为未调整原片,中图为调整好的成片,右图为按照自己的理想调整的片子,最右为PS调整的过程。
虽然瞎鼓捣半天,调子也不一定合适,但总算享受了“胡编乱造”的过程(就像拍片子的过程也是一种享受一样)。主要处理有把近处的石头提亮,增加明暗反差;把近处做暖,远处做冷,体现空间;把近处饱和度提高;远处饱和度降低;把天空压暗,突出近景......一切都按照素描关系和色彩关系处理。当然,效果也许和理想相差甚远,不过没关系,慢慢的就会由俗变雅。
这是用古塔公园的片子做的后期。是不是好一些了?前面雪地增加了生褐色的阴影,后面天空增加了灰蓝色的过渡(原片有一点暗红色),把房屋细节做清楚,把远处本来照的很清楚的小树用滤镜做模糊(F/22的光圈,景深很远),以符合人的视觉效果。
这张光影和颜色很奇怪,拍了下来。但效果并不好(红黄相间)。
这张是晚间6点拍摄的,速度用了30秒,颜色比较饱满且真实。
这张颜色同样是真实的。
这张使用广角镜头靠近建筑拍摄,突出透视变形效果。后期使用HDR软件处理,亭子内屋顶雕梁画栋都很清楚。
常去天坛双环亭的人也未必能看出我的拍摄点。
秋季神乐署拍菊剩下斋宫没参观,留票至今尚可用(10元参观两处景点)。去年拍这个角度为了暗部曝光准确使用慢门,但亮处全是惨白一片。今年使用包围曝光和后期HDR软件处理,亮部细节包括镜向反光的栏杆也很清楚。看来影像处理的方法和手段直接影响拍摄效果。
使用包围曝光加连拍,可以从中选择一张曝光比较合适的片子,然后后期调整制作HDR;也可以使用三张包围曝光的片子直接做HDR效果。
这张是顺光拍摄,比较好拍。
支起架子等人来拍摄,等了半天人来了,结果拍摄速度过慢,人虚了——又傻又笨!
这张也调了半天。如果您看不出调哪了,那就说明俺有进步。
这是哪?双环亭结合部的藻井。把相机放在地面上盲拍,否则焦段不够广。不知有谁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