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6月11日老青年摄影沙龙特邀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王晓军(网名:幺蛾子)讲授有关画意摄影的相关知识。
7月16日老青年摄影沙龙特邀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数码后期处理专家汪端(网名:老邮差)讲授RAW处理技法。
7月24日老青年摄影沙龙组织了圆明园的外拍荷花活动。
前两次活动本人均有幸参加,第三次活动未能参加。由于此前曾在龙潭湖公园和圆明园拍过两次荷花,所以勉强可以充数交作业。
这次作业试图把“画意摄影”和“RAW处理技法”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图片后期处理中去。所谓三日(“拍摄”、“RAW”、“画意”)打柴一日烧。就算偷个懒吧。
拍摄荷花这是第二年,所以还没拍烦。这两次拍摄主要是想拍特写,突出荷花花头,营造虚实感,所以画面构图偏于单调,有主无从。至于说如何拍出意境,更是无从下手,想都不敢想。
为了更细致的和各位交流,这里把拍摄原作和后期处理作业一并发上,并附拍摄想法和后期处理方法的说明。从拍摄信息数据来看,有些是错误的设定;从后期处理来看,多数偏于匠气,缺少灵动,这是本人没有文化和审美素质不高的体现,也是无奈。这两个方面都希望得到各位同仁的指点。在此先致谢啦!
图1:一般拍花焦距都对准花蕊,以拍摄花朵中最精彩的部分。我尝试把焦距对准花朵最前端部分,使花蕊和其它花瓣虚化,以求突出空间感,突出荷花之大。这里使用F2.8的最大光圈,使用200mm的最长焦距,使用1.4米(尼康70-200镜头的最短聚焦距离)的最短物距(即镜头到拍摄物体的距离,准确的说法是“物距是物体到平面镜(或透镜的光心)之间的距离”)。由于采用了最浅景深的拍摄方法,拍摄效果符合我的预想,但是否满足大家的口味就另说了。为了增加稳定性,把感光度ISO调到400,致使速度高达1/4000。.
由于使用NEF(RAW)文件格式,使白平衡的调整变得更加自如。这张片子重点调整了色温和色调,使其具有一种冷艳的效果。


2.
拍摄时相机白平衡调为“冷白荧光灯”模式,目的是想拍出冷调子的画面。其实NEF(RAR)格式使用自动白平衡拍摄就可以,后期很容易就调整过来(这个问题我从正反两个方向都试验过)。当然,现场处理也许更直观一些。
后期处理采用了“图像”—“调整”—“色调分离”方法,形成了类似水粉画的效果。


3.
由于荷花的颈与败叶有距离,为了两样都拍得清晰,采用了F18的小光圈,增加了景深,速度只有1/3秒(上架)。不知是不是还有更好的方法,欢迎赐教!
后期处理采用了“图像”—“调整”—“去色”方法,使其变为黑白图片。再使用“图像”—“调整”—“照片滤镜”方法给黑白片蒙上一种生褐色。最后增加一个透明图层,用半透明的白色画笔涂出薄雾。


4.
为了突出荷花拍摄使用了F2.8的大光圈,使背景虚化。白平衡调为“冷白荧光灯”模式。
后期使用了“滤镜”—“素描”—“基底凸现”(好像是这个),使画面具有版画的效果。


5.
一般总说画意摄影是处理拍摄不理想的废片,起死回生。我觉得这个说法不准确。为什么不可以在拍摄时就设计好这张片子就是要处理成绘画效果呢?这次拍摄片就是预谋好的。为了后期做出工笔国画的感觉,拍摄时尽量避免光比太强。为使画面处处清晰,使用F16的小光圈。考虑到后期要抠图,所以只注重需要部分的形态而不顾及背景的杂乱。
后期的边框底图是从网络下载一张小底纹,选中一块适合四方连续的区域(俺这个没选好),使用“图像—“应用图像”方法制作一项“图案图章”,然后选用这个图案,使用“图案图章工具”在增加的图层上涂抹,全片图案就生成了。印章是使用“经典繁印篆”字体制作的。


6.
这张拍摄原作很一般,效果平平。后期进行了剪裁,荷叶的边缘成为一条曲线。为突出麻雀,四周增加了阴影。
方法不是简单的“滤镜”—“镜头校正”,而是通过增加一个图层和蒙版,把上一图层调暗,用“渐变滤镜”工具的中心变亮工具,选择“反向”,使中间变黑。在图片上以麻雀为中心拉动(蒙版上出现中间黑四周白的情况)。这样就可以透出下图层正常的亮度。这种方法的好处一是可以偏中心设置,二是黑白过渡的程度可以通过调节色标滑块进行。当然,这样会比“镜头校正”繁琐许多。


7.
这是看到浮于水面的荷花,突发奇想——拍个倒影。使用三脚架,手动档固定光圈、速度,把显示屏幕设出标准线,使用二次曝光,正拍一张,然后调快速度一档(使画面变暗),把70-200镜头的固定环螺丝放松,扭转相机和镜头使其倒置,拧紧固定螺丝,再拍一张。于是有假倒影的荷花就拍成了——
真是费劲!却很好玩。
后期只是锐化了一下,进行了剪裁,体现画面的装饰性。


8.
这张本想连拍加三次曝光,使画面出现三个荷花的影像,取名“风荷”。可惜那天风不大,荷花晃动很小,拍摄效果不好。因此就改为上架三次曝光,旋动镜头,使荷花出现叠加效果。拍出来后感觉没法要。于是就玩了一把后期。使用ACDESS软件的“镜像
”处理功能,使画面形成轴对称图像,用PS抠图,拼合观音图像(观音图像是早些时候在古塔公园拍摄的),再使用ACDESS软件“水波纹”功能处理,形成水面和倒影。这是小儿科的后期,不能成为摄影作品。


9.
这张属于有“思想性”的片子(呵呵,大言不惭)。看到一条死鱼,立刻想到了环境污染,正好荷叶也是变色的,决定拍个有寓意的片子。用三角架把死鱼拨到荷叶旁,用小光圈、低感光度拍摄。这也算作是“摆拍”吧?(还有一张俺用三角架把死鱼搞到荷叶上,死鱼身上还落了只苍蝇,这里暂且不上了。)


10.
这张光线不是很突出,所以拍摄效果会比较细腻。使用小光圈慢速度可以增加清晰程度(反正也不需要照出虚实对比效果)。拍后发现细节非常好,于是就大面积剪裁,以突出荷花上的露水。画面进行了锐化。
博客上的照片都比较小,好的细节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所以有人总写“点击图片看大片”。


11.
这张是接片。后又经裁剪处理。“图像” —“调整” —“去色” ,再“反色 ”,然后用“照片滤镜 ”增加颜色
。最后复制图层、加蒙版使用“渐变工具”把左上角加暗,形成上重下轻的感觉。试图营造上面密不透风的荷叶连天的气氛。


12.
这张不够好,没意思。主要想突出色彩斑斓。用两张图叠加而成


13.
这张荷花具有风势,所以想后期突出一下风的感觉。
1.复制三个图层。
2.把第二、三个图层做模糊(“滤镜”—“模糊”—“高斯模糊”)。
3.使用“滤镜”—“液化”工具,把第二、三个图层的荷花及荷叶分别不同的压低,伸长,画面出现风吹荷花晃动后的残留影像。
4.一、二图层增加蒙版,通过涂抹把液化后的非重叠部分显露出来。(这个步骤很细致,用不同透明度的画笔进行涂抹,力求逼真。)
这种做法不知效果如何?反正算是一种尝试吧。



14.
近来北京总下雨,想拍雨荷又“叶公好龙”,所以来个“闭门造车”。用网络上下载的玻璃上有雨滴的画面,下面增加一张荷花的图片。把荷花图片调成模糊状,把“玻璃”画面调成半透明状——“雨中观荷图”就大功告成啦!是不是事半功倍呀?
上面那张图片大家也可以下载来试着玩一把呀!


15.
这张没啥好说的,就是想拍前虚后也虚的画面,不拍整个荷花,以营造层次感。


16.
看到荷花后面有一莲蓬,想到皇冠,移动视角,使其刚好对准荷花。试图拍摄以大面积的绿对应小面积的红的对比效果。先后拍了三张,光圈分别为F2.8、F5.6、F8,光圈越小的莲蓬和背景就越清楚,最后选定F2.8最大光圈的,觉得这样背景模糊点更好。
荷花部分使用PS的WAR处理界面的调整画笔工具进行了局部锐化处理。



17.
这张简直就是画而不是摄影作品了(但素材都是摄出来的)。把荷花这张背景用画笔图暗。把荷叶这张调成蓝色。两张重叠,加蒙版,把荷花涂抹出来。制造近乎对称的装饰性构图。


18.
这张有意拍摄荷花的半遮半掩,好像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荷花背景用RAW的调整画笔工具调暗。(先在需要调整的区域涂抹,然后把曝光度和亮度调低,把清晰度和锐化程度调为0)这样荷花附近的背景就变暗、变模糊,衬托了主体(尽管俺的主体拍的也不清楚,意思总算到了)。局部过亮的暗部又用PS的加深工具涂了一下。


19.
这张想拍荷丛中的荷花,效果不是很好,一剪裁隐藏的味道全没了,背景也比较杂乱,算是失败的作品。
写了许多,也许还没说清楚,水平有限吗。耽误您时间了,不好意思,谢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