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专业的职业契合度的思考
(2023-05-29 22:49:12)分类: 雪亮眼光 |
大学专业的职业契合度,指大学培养的同学在初入职场时的表现,如果同学的素养和技能很符合企业需要,则认为职业契合度高,相反则认为契合度低。
尽管当下普遍认为职业化程度高是好事,契合企业和就业的需要,但仔细想想,并非如此,但高度职业化与之带来的问题是教育的功利化,毕竟如果以工作为目的的教育,志向似乎就没那么远大。再仔细想想,这并不是简单的好事或者坏事,而是随行业发展的必然规律。
起因
近期有两个事情我引发对大学专业的职业契合度的思考。
其一,近期AI比较火,但招聘中发现,本科毕业的计算机专业或软件专业的同学,普遍比本科阶段读人工智能专业的基础好,更容易符合招聘需要。
其二,多年前做的一款游戏又有人提起,评论中有人提起“当年的大学生”和“现在的大学生”一些不同,羡慕当年比较有创造力的时候。
观察的现象
虽然以上两个事情不一定符合事实,但观察的规律是,当行业趋于红海,则大学相关专业的职业化程度高;对于新兴产业则职业化程度低。
分析
这个观察也能简单的解释,当行业成熟,做事的方法论、人的成长路径就有迹可循,大学专业自然容易契合企业需求。反之亦然,当行业还在扩大,新事物一直在推翻旧事物,方法论会落后于实际。
以上两个观察可以这么解释:十年前,互联网还是上升期,尚未定型,因此计算机专业教育也在摸索,毕业生的普遍情况是专业性和职业化不太高;如今行业较为成熟,同学的职业化程度更高,更符合招聘需求。因为互联网行业较为成熟,至于分工和需求相对明确,学校也有更多的信心往深度方向去教学。
所谓适者生存,或者人都会往最大利益化的方向去走,这也可以解释专业发展的过程,行业尚未定型时,需要摸索,需要多方找机会,因此会更倾向于“广度”,对应于十年前的计算机专业和当下的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当行业成熟,“广度”的竞争力就小,就需要有深入的知识,因此学校也会更加注重“深度”。虽然可能存在对形式的判断失误,但整体都是朝着能适应当时环境的方向发展。
从这个角度看,“专业的职业化”与否并没有好坏之分,而是在不同时期大家都往适应环境的方向去发展的选择。
前一篇:一种生活状态设想
后一篇:关于996等同于失业的理论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