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馆的设计失败远不在抄袭日本

(2010-05-01 04:43:39)

    暂不谈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东方之冠”的设计是否效仿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单就设计理念和形态美学方面,这个建筑已经不及格了。而且它表露出来的问题,不仅仅发生在何静堂和他的团队身上,而是整个中国本土建筑师的通病。

中国的建筑师喜欢回忆。他们总是试图用自己的设计之笔去表达一点自己心中理解的中国文化,东方之冠也不例外。殊不知东方之冠只是在把设计者头脑中那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碎片式的理解整合在一起。他们看到中国古建筑精美的斗拱,于是便做出很多斗拱的形状。严重地讲,设计者根本不理解古建筑中斗拱美在哪里!中国古建筑中的斗拱肩负着重要的力学作用,属于承重构建,如果用张艺谋的电影来形容它们的地位,那就是:一个也不能少。而这样精密的力学结构却又能表现出如此精美的造型,因此斗拱的美学价值诞生了。而何院士他们简单地抄袭了中国古建筑斗拱的外貌,却把支撑其外貌的灵魂丢在了边,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混凝土,一个也不能少的美学命题不复存在,如此肤浅的模仿,似乎多有东施效颦的味道!

如果要更深层次地探讨下去,我想说建筑是文化的本体不是载体。如果说以前建筑大多都有传播文化的使命,那么现代建筑的出现,使这个角色便倒了过来,建筑成为了文化的本体,建筑不在是文化的奴隶,而是文化的主人。中世纪欧洲的建筑无论是哥特还是文艺复兴,无论是巴洛克还是古典主义,他们的尺度,空间,装饰,柱头都是在宗教文化的基础上建立的,而现代建筑的出现,建筑师开始注重人性和功能,不受任何文化的支配,这使得建筑本身成为了文化,各种建筑流派相继出现,到了21世纪,这种由建筑本身产生的文化甚至可以具体到某一个建筑大师身上,盖里,扎哈,锡渣,库哈斯,祖母特他们哪一个不是一种独特建筑文化的代表?他们可从来不生活在对传统文化的回忆当中!看来,中国建筑师用建筑去回忆文化和西方建筑大师用建筑去开创文化其境界根本无法同日而语。

如果说东方之冠的设计团队还未能理解上述的艺术设计观点,那么一个比较实际的问题摆在面前,世博会的中国馆,一个具有回忆录性质的建筑究竟能否代表中国呢?应该能,不过它代表的是古老的中国,因为它身上全是中国古建筑,古典文化元素的堆砌。但它决不能代表中国的现在和中国的未来!2000年前中国的建筑是红色,是斗拱,而2000年后的今天,中国的建筑师还在用先贤们的创造和智慧的结晶去向世界炫耀,中国现代的建筑师是不是太无所作为呢?照这样发展下去,再过2000年估计建筑师还是会用红色和斗拱去代表中国文化。中国文化难道是一万年不动摇的么?

我多么希望古人不应该给中国文化留下这么多精髓,这让我们后人变得懒惰,丧失了创造的能力却学会了寄生,寄生在祖先留下的财富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国文化什么时候才能有新的活力?才能有新的标志?才能不再是那些古老的元素?才能是现代人亲手创造的文化呢?遥遥无期!

东方之冠,一个看上去头重脚轻,无比压抑的庞然大物,实在不应该去引领现代建筑的发展潮流,它的失败,远不在抄袭日本,败在了中国建筑师笨拙的设计理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