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识丹霞—丹霞山正负地貌的代表:阳元石和通泰桥

(2018-09-05 19:39:18)
标签:

丹霞山

科普

永遇乐·丹书行走
亿年红层,构造抬升,流水侵蚀。长坝组上,砂砾多因失稳崩塌逝。红豆兰花,松鼠螽斯,美丽和谐皆夸。望锦江,断层开道,拦江美人如斯。
宇宙星辰,海陆轮生,盼得尘世归置。华云掩映,鱼翔千里,欢聚未有时。回望石柱,别传景石,佛法洞穴传世。历此境,协同演替,丹霞壮志。

      欢愉的时光总是稍纵即逝,谨以这首“打油词”纪念这次充满欢乐的集体生活——2018年丹霞山科普志愿者训练营。虽然短暂,但让今年的夏天变的丰富多彩。

7.26 初识丹霞
路线:基地—博物馆—阳元山、细美寨(5号科普路线)—基地(午餐)—博物馆—通泰桥—狮子岩(6号科普路线)—基地
观察现象:①丹霞地貌特征(正地貌与负地貌)、②古山寨特征、③生物多样性
      村长家的早餐,简单却有内容,像方便面一样起弯弯曲曲的炒面,看起来很清淡的样子,但是吃起来却滋滋有味。结束早餐,大伙一起乘着公交车前往博物馆参加开营仪式,象征着本次科普志愿者训练营的正式开始。一大早歌声悠扬的香香姐就给我们准备了黄皮、鹰嘴桃等岭南特色水果。丹霞山管委会的陈舫主任,也是师姐,由于公务前往阿尔卑斯山进行考察不在山中。侯荣丰主任跟我们详细的介绍了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发展历程,在庄严的志愿者宣誓之后,参观彭华教授的纪念馆。彭华老师用他的专业知识,研究丹霞地貌的成因、帮助丹霞山景区规划、中国丹霞的申遗,将他的一辈子献给了丹霞。一位科学家能够将一件事情做好做透做到鞠躬尽瘁,这便是伟大,让后生佩服。
博物馆门前的睡美人
博物馆门前的群象过江

      一到博物馆的大门,蓝天白云掩映下的丹霞山显得格外的清奇,有的像睡美人,有的像大象,有的则像骏马,交织成一曲田园牧歌般的生活。上午的路线主要在阳元山中,主要考察了正丹霞地貌和山寨文化,一路上还观察了鸡㙡菌(又名荔枝菌)等动植物特征,下面对观察的现象进行总结。
1.正丹霞地貌:阳元石

      阳元石是丹霞山标志性的景点,是正丹霞地貌的典型。其外形酷似男性的生殖器官,彰显着阳刚之气,其山脚下的一个村庄因生男孩的概率较高,得名阳元村。约1亿年前,这片地区地势比较低,可能是一片巨大的湖,流水汇入湖中时会携带着岩石的碎屑,但不同的流水携带碎屑的能力不一样,例如洪水能够搬运粒度非常大的岩石碎块,而小溪只能携带非常小的颗粒,因此一年四季湖水中沉积不同粒度的物质,经年累月形成较厚的沉积层。由于当时的气候是高温干燥,而且湖水中氧气的浓度比较高,湖水中沉积物质中的铁主要以三价铁的形式存在,使得岩石呈现红色的特征。约6千万年前,印度大陆碰撞欧亚大陆导致喜马拉雅山的隆升,而这一地质作用也影响了该地区,也导致湖水中沉积的水平地层不断抬升到地表。这些沉积层不同部位的物质组成、构造特征存在比较大的差别,在受到不同程度的流水侵蚀作用、风化作用等,形成现今的样子。侵蚀搬运会带走一些物质,如果带走的物质较多,残余的如阳元石,原先水平地层由于周围的物质全都被剥蚀走了,相对于周围很突兀,独留这一柱擎天,即为正地貌。而物质带走相对较少的话,例如阴元石,原先的地层从侧面被掏出一个洞,凹进去,即为负地貌。这些历经亿万年地质作用塑造过后的岩石,形态变的多种多样,见证了地球的沧桑剧变,阳元石正面和背面也记录了构造作用和流水侵蚀的痕迹。
2.沉积特征
      从这一路上岩石组成的变化,可以窥见当时在这些红色地层形成,即湖水中沉积时发生的故事。沿着阶梯往上爬,可以明显的看到岩石组成的变化,如下图左,有些层可以明显看到颗粒较大的白色的砾石,而有些层则从肉眼下看不清颗粒的组成,而且这些层的物质组成特征是不断变化的,表明在沉积过程的物质来源是不断变化的,且这种变化是具有周期性的,可能反应的是季节和气候的变化。因此不同岩层性质不一样,因此在后期风化作用和流水侵蚀的过程中,受影响的程度不一样,会在岩层的侧面形成坑坑洼洼的结构。但是在丹霞山的不同部位,这种变化却不能对应上,如下图右,很难见到类似于左图的变化特征,这也说明在湖的不同位置,供给的物质特征和沉积环境不尽相同。
      地层中还保存有斜层理构造(如下图),它的形成与携带沉积物质的水流相关,因此能够用来推测当时沉积时水流的方向和流速。我们路线中观察到不同层位的斜层理的倾斜方向相同,但是倾斜的角度有大有小,表明这块山头的地层沉积时,水流的方向没有变化但是水流的速度有差别。
      此外,往山上爬还看见许多大大小小的呈球形的团块状的物质分布在红层之中,这些团块状的物质有的呈白色,有的呈黄色,明显不同于主体的岩性特征。可能是沉积成岩过程中或者之后,一些性质不同于红层中的矿物慢慢汇聚长大形成。
3.洞穴
      一路上还看到许多的洞穴,这些洞穴不像在梦觉关、锦石岩寺路线中那么大,它们相对而言都比较小,而且是分布在岩层的侧面。有些小洞穴可能是由于流水来回的冲刷,带走比较松软层中的物质,形成洞穴(如下图)。有些可能原先是一些小的砾石,风化作用、流水侵蚀让这些砾石脱落,形成孔洞(如下图),后期流水的再侵蚀让这些孔洞不同程度的扩大,而这些孔洞的长轴方向可能与水流方向有关(如下图)。

      爬到嘉遁亭,站在此三省交界处,江西、湖南、广东的风景尽收眼底,大好河山就在脚下。我们组也在此留下第一张合影,心情甚好。
      接着前往细美寨,由明朝的大户人家修建,易守难攻之地。从九九天梯下来,手不敢离开铁索,感觉到惊险,感叹修建的不易,侯主任就此谈到工匠精神,这样的工程,一天一天的凿下来,总有能干完的一天。
      上午的行程中还观察到了一些植物,值得说道的是植物大神翦翳翎在路旁发现了味道鲜美的荔枝菌,这种荔枝菌与白蚁的关系非常密切,生吃了一点,有肉的味道。站在九九天梯上还看到一旁的鲜艳盛开的紫薇花,和远处形态各异的岩石相映成趣。
      中午在村长家吃饭,喝到了去热气的凉茶,在大热天喝上一杯温温的凉茶,瞬间消除疲惫。为防中暑,铁哥给发了十滴水,它的威力至今仍有余悸,好比辣椒水+薄荷+白花蛇草水一般,非常人所能忍受,一杯凉茶下肚都压不了这样的味道。
      下午的行程比较轻松,主要观察了晒布崖、典型的丹霞负地貌通泰桥和狮子岩。早上观察的主要是流水沿着岩层侧向水平流动,带走软弱层的物质,形成坑坑洼洼的结构。而晒布岩则展示了流水从岩层顶端向下流动侵蚀的结构。
      通泰桥与阳元石相反,是典型的负丹霞地貌特征。通泰桥底主要为砾岩,而上部主要为颗粒更细的砂岩,在流水的侵蚀作用下,下部更容易被掏空,而顶部保留。今天路线最后一个点收获小海豚一只。
      白天路线结束,晚上还有科普任务的安排,以小组为单位又重新梳理了一下白天的所见所闻,加深了印象。小组讨论中,在盼姐的组织下,让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才智,彼此补充,让结论更加完善。给小朋友做过很多次报告的小松哥哥的点评,做科普需要用简单平时的语言把晦涩专业的概念讲明白,一言点明了科普工作的出发点和基本要求。今天恰逢天津市天文协会的牧夫老师在丹霞山,官官带着天文望远镜给我们看月亮,牧夫老师热心的给我们科普一下天文学的基本知识,教我们认北斗七星、火星、金星等,并提醒我们看近期发生的月全食和火星大冲。很完美的初识丹霞的一天,有山有水还有月。
      在刚接触地质学时就听说过丹霞地貌,但百闻不如一见,当站在活生生的丹霞山下时,一个个严谨的定义仿佛从教科书中蹦出来,诉说着几亿年来发生的故事。初识丹霞,走着地质学老前辈走过的足迹,品味“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里”的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毕业前奏曲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