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认识“我是谁”不该成教育盲区

(2014-05-09 14:04:33)
分类: 当下评论

认识“我是谁”不该成教育盲区

彭晓芸

  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生张天一开餐馆卖米粉的创业故事成了新闻,这让人想到更早前的“北大才子卖猪肉”案例。为何大学生毕业“不考公务员,不坐办公室”就被视为新闻呢?这与社会观念不无关系,虽然大学早已扩招,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的稀罕动物,但大学生自己以及社会对大学生的预期却仍然没有改变。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文化传统也在巩固“重文抑商”的观念。于是,经商、做个个体户就成了一些公众嘴里的“浪费”,白白占用高等教育的名额,有的说,早知道要去开餐馆,那就别考大学了,读到高中就行了。

  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误解。把商业等同于体力劳动,而无视商业运作中的知识含量。实际上,经商、自己当老板,是一件比坐办公室、依靠于某一成熟组织更具挑战性的事情。缺乏独立人格、缺乏冒险和创新精神的人,恐怕是不适合创业的。

  不管社会怎么说,张天一这样的大学生,他至少是了解自己的。他知道自己的长短板,知道自己内心深处更向往哪一种生活方式。而很多大学生,比他要迷茫得多。“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是很多大学生在迷茫中紧紧拽住的救命稻草,他们像无头苍蝇那样四处乱撞,不管喜欢不喜欢的工作,都去投简历,不管爱不爱当公务员,都去参加公务员考试。他们最终只能被社会选择,而不是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工作、生活方式。

  为什么大学生看起来像是“不认识自己”似的?他们为何愿意做自己的陌生人?这就得追溯到他们的受教育环境了。长期以来,无论家庭还是学校,总是把教育的内容缩小到只剩下考试,其他一切能力、见识的发展------“考上大学再说”、“考上大学就好办了”。

  上了大学真的好办吗?了解大学生现状的人,会发现真不是那么“好办”。本该是如饥似渴吸收专业知识的大学阶段,成了人生哲学的补课课堂,代价是大学生们不得不花费今后数年甚至数十年的人生阅历来重新发现自己。那个进大学唯一标签就是高考分数的年轻人发现自己除了分数之外,一无所有,就算是“高考状元”也开始无所适从,去年就发生过辽宁文科状元弃港大回高中复读的事件。

  大学生们真的不认识自己。一些大学生总是问,我喜欢什么什么,但我的父母要我考公务员,我该不该去考?我想做什么什么,但怎么平衡兴趣和功利目标之间的矛盾?试着回答他们:“就算从最功利的角度来看,遵循兴趣对你自己就是利益最大化”。为什么这样说呢?一个人如果能够发现和确认自己的兴趣,这往往意味着,兴趣之所在就是他潜能之所在,也就是他的优势,做自己最具优势的事情,也就是发挥核心竞争力,这就是最功利的目标了。

当一个人感到茫然时,适宜做他做起来最有激情的事情,激情就是内心最大的渴望,也是最大的潜在优势所在。如果不能以激情和兴趣谋生,至少也通过做其他事情谋生来养兴趣,直到有一天可以以兴趣安身立命。

  这套观念,对许多大学生来说,是极为奢侈的,他们总是能够说出更多的无奈和现实困境,还有一部分人,则干脆说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在我们的教育中,成功学灌输多于进步价值观建构,整个社会沉浸在对物质的崇拜以及由物质提供的安全感当中。家长们难以接受自己的孩子没有房子、婚姻、孩子,不能有一种想象力来支撑他们允许孩子过一种开阔的人生。应试之外的教育内容,强调的往往不是“认识你是谁”,而是“你应该是怎样”,从家长到学校,往往按照自己的框架给定一种人生设计的逻辑,而不是尊重每一个独特个体内在的生命规律。

  在一本写给儿童的法国版哲学书中,第一课就是“我是谁”。通过层层设问,加上可爱的漫画,这本儿童哲学书引导孩子们像剥洋葱那样,学习去认识自己。这样的哲学教育,在我们的环境当中,是普遍缺失的。

务实的中国人往往认为,发那么多宏大叙事的“天问”有什么用,早早教孩子们认字、背乘法口诀、背古诗词才是“王道”。当然,更为致命的是,成年人自己也害怕这样的“天问”,因为他们一直在逃避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


《教育家》专栏五月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