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报【时代议题】:中国式相亲和大众传媒的喧嚣
(2010-06-17 23:23:0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新闻档案 |
[专题导读] 广电总局一声令下,没看过《非诚勿扰》的纷纷觉得自己很“OUT”了。一档电视节目折射了中国社会当下价值观、百姓生态的斑驳陆离。其实同样的节目很多,而《非诚勿扰》远不是原创,但由于它把商业规则、眼球效应发挥到极致,终于以如是方式出位了。由此引发的讨论不仅事关男女择偶,性别视角,更关乎媒体伦理,权力边界,甚至活脱脱是一场窥视中国人精神状况的真人秀,呈现了当下国人在逼仄的权力生态中,日渐形成了扁平化的价值观。 [开篇] 李铁:《非诚勿扰》与虚弱的中国人 中国男人大多不喜欢女强人,甚至不喜欢和妻子处于一种平等的状态,他们更喜欢自己是家庭的主宰者。女拜金、男拜性,其实都是一种无力的嘶喊。张狂的背后,其实虚弱得很。 [访谈] 胡泳:相亲节目的纠结 大众媒体的性别依然为“男” 大众媒体的性别依然为“男”,所以男人的双重标准折射到媒体上,就表现为媒体的双面性。为什么只许女性“被观赏”?因为一旦女人主动脱了,卖了,男人就会感到对自身营造的权威和秩序的巨大挑战,而开始产生恐慌。 [媒介伦理] 展江:社会生病,媒体吃药不公道—媒体道德与法治争议三题 历史反复证明,相当一部分对媒体的指责不是严厉过头,就是文不对题。至于行政部门不依法轻易惩罚媒体,那既损害媒体和公民正当权利,又有碍法治社会目标下国家形象的塑造。在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职业道德和伦理格外重要。而成熟的职业道德与伦理规范,通常是以消极义务为主的,媒体伦理道德也是如此。 [性别视角] 罗蔚:《非诚勿扰》—传统窠臼中跳舞的性别景象 《非诚勿扰》节目中的女性身份并没有多元化,反而是非常单一的男权社会所设想的标准现代女性角色,对传统父权制价值选择的盛行也没有自觉抵制与改造。 [延伸] 李思磐:殊途同归的两个《非诚勿扰》 电影版《非诚勿扰》的正面女主角笑笑,其实跟电视版《非诚勿扰》名人马诺的品位相去不远。电视和电影《非诚勿扰》,其实卖点都是不真诚。《非诚勿扰》的票房和收视率告诉我们,在现在的中国,“价值观”可能只是一个纯书面用语。 专题链接:http://www.time-weekly.com/show.php?contentid-7563.html |
后一篇:谈点风花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