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对比手法,不应勉强凑合,主要看作品的素材是否复合这种手法。如果事物本身需要用对比手法描写,那么作者才可以重新组织事物与事物的相互关系,完成特定创作意图。
(一)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为了显示性格的差异,就需通过对比加以表现。善于把各种人物相接在一起,让他们面对相同的事物做出不同的反应,从而揭示他们的性格特征,这是常见的手法。如《红楼梦》中“抄检大观园”情节
袭人——只得自己走出来,打开了箱子并匣子,任其搜检一番。
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啷”一声将箱子一掀两手提着底子,往地下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来。
探春——“笑道:我们的丫头自然都是贼,我就是一个窝主。既如此,先来搜我的箱柜包袱,袍若大若小之物一齐打开,请凤姐去抄阅……平儿、丰儿等忙着替待书等关的关收的收。”
惜春——“吓得不知当有什么事故,凤姐少不得安慰她。谁知竟在入画箱中寻出大包银锞子来,约共三四十个。……惜春胆小,见了这个也害怕说:我竟不知道,这还了得!三嫂子要打他,好歹带出去打吧,我听不惯的。”……
在同一人物上做对比描写,或者从形貌肖像的变化来表现人物前后不同的身世遭遇,或者表现人物内外表里不一;来披露人物的灵魂;或者在不同的情况下的相反行为,来显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或者通过前后不同的性格的描写,展示人物思想发展的过程。鲁迅笔下的祥林嫂、闰土就是从形貌肖像的变化表现的。《水浒》中的林冲、欧也妮葛朗台等都是在矛盾冲突点上的对比。
(二)
运用对比手法描摹景物抒发感情
四十年来家园,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残枝做烟萝。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臧克家在根据地诗歌的特点,把完全不同的处世哲学和人生态度高度凝聚在每一节诗歌中。尖锐的对照,崇高者愈见崇高,卑劣者愈见卑劣。
有些文艺作品常通过两幅对立景物的描绘,来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房》就是用构成美妙的天地百草园和死气沉沉和充满孔孟之道的三味书屋作比。一个使我欣然,一个令我窒息。前者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后者古板单调乏味恼人。
对比一方面要自然合理,符合客观实际,另一方面要尖锐强烈,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在不违背“真实”的情况下,可以把对比的量度加大,并让它们集中到某个焦点上来。以产生巨大的艺术力量。如《红楼梦》中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的对比。
2、衬托
(一)用其他人物来衬托主要人物形象。其中有正面衬托和反面衬托。以哀衬乐,以是衬非两种。在《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即属前者,先有徐庶、司马徽的介绍,后遇一系列才气不凡品貌非常的人物,给诸葛亮以鲜明有力的衬托。
人物整个的思想性格也可以用衬托手法表现,使之突出。如小说《愿你听这支歌》一段描写。杨柳根本不在场,黄伯伯赞扬的是“我”。实际上这是一个“双重陪衬”,即王夫之所说的影中取影。反衬也可以给人以鲜明突出的印象。如刘备对孔明的器重,通过张飞对对其的轻慢无礼更加唤出。
(二)用景物、环境、气氛或周围人物的反应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的意义。如鲁迅小说中《风波》开头描绘了一幅江南农村夏晚的风俗画,以宁静衬托“风波”,加强了作品含蓄力量。《在酒楼上》用旅馆“窗外只有渍痕斑驳的墙壁,沾着枯死的青苔;上面是铅色的天,白皑皑的绝无精度朵,而且微雪又飞舞起来。”陪衬“我”懒散。同样,这种作用表现在对某些事件的描写上。有些事物比较复杂,在作品中既要突出它的意义,又不允许以大量篇幅加以阐述,衬托就是一种好方法。
(1)《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为了突出双杆棉的主要性,做了这样的描述“来自各地的许多植棉模范和科学家济济一堂。当吴吉昌拿着我国植棉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双杆棉登上讲台,全场的秩序乱了。坐前排的拥到他身边坐,坐在后边站了起来……”
一九七七年七月,中国在材料学院组织十三个省市的近百名科学家和植棉能手到涑阳参观。他们走进两亩“多杆两层”棉花实验田都不肯出来。他们有的数苗,有的数桃,有的掏出皮尺来量枝节间的距离。
(2)以“虚幻”的情景来衬托现实社会。如关汉卿的窦娥冤。杨朔的《海市》。全篇的主题就是通过“以虚托实”的构思来表现的。出现在作品之首的是海市蜃楼的“幻景”。“我”坐的船是寻觅“海市”,寻到的却是人间的“海市”……社会主义祖国欣欣向荣的常山列岛。……以虚托实,虚实结合的写法使散文充满了浓郁的诗意和深沉的激情。
3、缓笔
缓笔是构成艺术节奏的手法之一。所谓缓笔是指情发展过程中的延宕。它运用用记叙文中,能使叙事曲折周详。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它的主要特征是急事缓写,造成文势的跌宕腾挪。如清朝戏剧家李渔所道:“尽有断处不断,反之不当断处而忽断;当联处不联,忽至不当联处而反联者。此之谓缓、急、顿、挫”。如“完璧归赵”中作者在描述故事解释悬念中,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纽结,使事件的发展转为缓慢,经过几个波澜才将结局托出。同时,作者在波澜处用曲笔来延宕故事,表现出双方斗争激烈。如秦王得壁大喜中“传上示美人及左右”,只字不提割城之事。蔺相如用“壁中有瑕”诓回国之壁……在高潮到来之前,适当采用缓笔,既可以把故事描写的委婉曲折,又可以紧紧抓住读者的心理。
缓笔另一种用法是:在写“急事”到来之前,先渲染气势。然后用缓笔以为衬托,使看点急事更加突出。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一回,通过柴、林、洪三人饮酒不同的心理、神态、和语言,由洪教头傲慢地提出与林冲比武,柴进允诺渲染气氛。正当读者急于看比武时作者则宕开一笔,柴进道:“且把酒米之肴待且上来罢。”当下吃过了五七杯酒,却早月上来,照见厅堂里面。这时才叫比武。比武过程中也是比比停停,洪教头脱衣拽裙来势汹汹吗,林冲戴着木枷交手主动认输,柴进叫解差开枷大锭银子做赌注……写法是先形成“急”的气氛,然后以缓笔写事,造成悬念,然后借用缓冲的方法得以更加的艺术效果。
缓笔的另一种用法是:穿插于情节发展的过程中为了事件的发展造成或增强气氛,使情节在不断起伏回荡之中达到高潮。“景阳冈武松打虎”就是这方面突出的例子。作者巧妙地不时从武松的角度渲染“缓”的气氛,却在读者心里步步紧逼地勾起了“急”的心理状态,使缓急交叉发展。这段故事所以写得时起时伏,时紧时松,除了情节本身的因素外,写法上善于充分运用缓笔也是个重要原因。
缓笔另一种用法是:在多头绪、多线索的复杂情节的描述中,先抓住主要事件或主要矛盾,造成事态像紧急趋势发展的气氛,引起读者对事态的热切关注。接着,作者顺势行文,提携主要事件或主要矛盾以外的派生或枝节的事件。一方面对主要事件起缓冲作用,另一方面又让枝节或派生的事件渐次造成“急”的趋势,使作品出现两个相关联又不相同的悬念,加倍引起读者急于了解事态结局的急迫心理,及至派生事件的结局明朗化,再回到主要事件上去。描写它的高潮的到来。像《三国演义》从“诸葛亮舌战群儒”到“七里坊诸葛祭风”共七回写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只是前两回重写蜀吴联兵抗曹,下面五回衍出“孔明借箭”“蒋干盗书”“黄盖诈降”“诸葛祭风”一系列故事,缓解了长江水战急速到来的漫天战云。
像长篇小说《红日》中紧张的情节中也插入了一些描写后方生活的情节,使紧张的气氛稍微松弛一下,这样不但可展现人物的精神世界,也使这些人物成为了活生生的人。
四、间空
所谓间空
是指艺术表现在时间或空间范畴中有意造成的间歇或留白。。用间断或空旷的形式来酝酿一定的思想和感情,起着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作用,让作品的写实部分勾起读者的艺术想象与联想。
以戏剧来说,间空手法可以表现为激烈矛盾冲突后的静场,把剧情引向深化,并使之带上浓重的抒情色彩,激起观众的感情波澜。以小说来说,间空手法的运用主要表现为含蓄的虚笔。这好比园林建筑,在有限的土地面积内布置众多楼榭庭阁、繁华茂草、曲径幽道,而给游人的感觉却并不臃肿累赘,就需要一番巧剪细裁的功夫。
小说中的虚笔是对部分重要内容不做直接的充分的叙述描写,把它溶解在其他情节细节的描述中,使这部分的内容成为“空白”。然而读者仍可以充分了解“空白”的含义,像糖融于水一样/像俄国作家契诃夫小说《凶犯》,表现杰尼斯的愚昧落后。揭露沙皇农奴制的罪恶时,对此并不直写,而只写一场短短的审讯场面。在审讯中,作者又集中不厌其烦地写了杰尼斯强调用铁轨上的螺丝帽作鱼坠子的合情合理,以及他神情上的无所谓和理直气壮。文中这样写道:
随后是沉静。杰尼斯站在那儿,换了换脚,照着铺了绿泥子的桌子使劲眨了眨眼,好像眼前他瞧的不是桌布而是太阳似的。预审官很快地写着。
“俺可以走了吗?”杰尼斯沉默了一会儿问。
“不成,我得把你看押起来,送你到监狱去。”
杰尼斯不在眨眼了,拧起浓眉探问的瞧着那位官儿。
“怎么会坐监狱老爷俺可没这功夫,俺还得去赶集呐。俺要找叶果尔收那三卢布的油钱!……”
小说中的虚笔造成的间空在情节的发展商留有一定的空白、停顿,并不影响情节的完整性;相反,它能够浓缩情节、扩大容量,使作品避免平直叙述的弱点。小说结尾写得太满、太实不能不说是艺术上的一个缺陷。就故事情节来说,结尾留下一段“空白”,各种人物的归宿和故事的结局是可以令人想象的。
间空手法运用也有一定的条件与要求。首先,运用间空手法要以具有内在联系的写实部分为前提,或是画面的主体或是情节的核心。它包含充实丰富而生动的内容,是产生作品“实景”“真境”的根基,也是引导读者发生联想的基础……
其次,运用间空手法要从完整的艺术构思出发,使虚实相得益彰。空白或虚笔并非可有可无,它是整个作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成功的空白与虚笔必然能引起扩展画面丰满想象,充实情节和深化主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