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及中国沙漠与河流总体分布格局
   
   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沉积学证据表明,地层记录中广泛存在干旱环境的风水交互沉积。人们开始关注干旱地区风蚀和水蚀的交互作用。美国学者1998年、1989年分别阐述了风水交互的现代和古代过程分为多种形式式。(略)
 
   
 世界上许多沙漠具有相似的形成史,不论是沙漠景观还是其演化过程均具有一些共同的规律。从世界各地的沙漠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可以发现,它们一般在第四纪冲积物的分布范围内,河流、三角洲、湖积平原,尤其在山前平原或内陆盆地的分布面积很大。现代沙漠大部分曾经是河流形成的冲积和堆积平原。如非洲撒哈拉沙漠在宽阔的洼地,被较湿润的冲积沙填充。亚洲中部荒漠、印度河谷的塔尔沙漠、澳大利亚艾尔湖盆地的辛普森沙漠、北美洲的沙漠分布于山间盆地,局地还得留着第四纪大湖的遗迹(彼得罗夫2010年),塔克拉玛干于沙漠丰富的沙源为第四纪期间在塔里木盆地形成的深厚疏松的古代河流和湖泊的沉积砂层。准噶尔盆地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形成与第四纪时期比现在湿润情况下,沙漠形成及演化与河流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我国十二大沙漠/沙地镶嵌分布于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河西走廊、阿拉善、内蒙古鄂尔多斯6个内流区和额尔齐斯河、黄河、辽河、黑龙江4个外流区;沙漠与河流紧密相连。如西部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塔里木和、和田河、车儿臣河等,中部的库布奇沙漠和黄河,东部的科尔沁沙地与西辽河。
 
    
     
     
     
     
     
     
     
  我国北方沙区与流域空间分布
 
   
 中国沙漠内地主要分布于35纬度以北的北方(北方沙区),面积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分属暖温带荒漠、温带荒漠、温带半荒漠和干旱草原生物气候。分布有众多的河流,湖泊和沼泽湿地、沙漠与河流紧密相连。以流域划分,中国北方沙区镶嵌分布于黑龙江、辽河、滦河、黄河、额济纳齐河5个外流区和伊犁、乌裕尔河、白城、内蒙古鄂尔多斯、河西走廊-阿拉柴达木、准噶尔、塔里木9个内流区。流域选择的标准是流域内有沙漠分布,且沙漠面积在2千平方公里以上。排除滦河外流区和伊犁内流区、乌裕尔河内流区、白城内流区。选择的流域包括包括塔里木内流区、准噶尔内流区、柴达木内流区、河西走廊-阿拉善内流区、内蒙古内流区鄂尔多斯内流区和额尔齐斯河外流区、黄河外流区、辽河外流区、黑龙江外流区做调查。主要沙漠沙地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姆塔格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库布奇沙漠八大沙漠以及毛乌素沙漠、浑善达克沙地呼伦贝尔沙地四大沙地,
 
   
为了能反映我国北方流域内沙漠、河流之间的空间递变规律,根据地理和山脉走向与分布及季风影响程度,将我国主要沙漠/沙地划分为5个沙区。
 
   
(1)西北部沙区位于阿尔泰以南,天山以北,主要包括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2)西部沙漠区位于昆仑山、阿尔金山以上,天山以南包括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木塔格沙漠。
 
   
(3)青藏高原北部沙区,包括柴达木盆地沙漠。
 
   
(4)中部沙区:位于祁连山以北,马鬃山以东,狼山、贺兰山以西,包括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
 
   
 (5)东部沙区:位于中蒙边境线以南,经阴山山脉西段,贺兰山、乌鞘岭一线以东、大兴安岭、太行山以西。包括库布奇沙漠、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等。
 
     
根据流域的地理位置与沙漠空间组合关系,将流域相应归类为五大流域区。
 
   
 (1)西北部流域区:主要包括额尔齐斯河外流区、准噶尔内流区。
 
   
 (2)西部流域区:主要包括塔里木内流区。
 
   
 (3)青藏高原北部流域区:主要包括柴达木内流区。
 
   
 (4)中部流域区:主要包括河西走廊-阿拉善内流区和黄河外流区下游
 
   
 (5)东部流域区:主要包括内蒙古内流区、辽河外流区和黑龙江外流区。
 
     
 我国沙漠地区有大小河流480多条,,总径流量1300亿立方米,但在地区分布上极不平衡。东部沙区发育众多水量较大的常年河外流水系;西部沙区除准噶尔盆地西北部的额尔齐斯河外流河外,其余几乎全属内流河,属缺少大型水量丰富的长流河,多为年轻流量不大的间歇河或时令河。甚至出现大面积的无流区。沙漠地区是我国内陆河集中分布的地方数量很多,流入盆地河流共有大小内陆河447条,径流量为800亿立方,占沙漠地区总流量60%,流入沙漠地区的主要内陆河有塔里木盆地的塔里木河、叶尔羌河、和田河、克里雅河、阿克苏河、孔雀河和车尔臣河等;准噶尔盆地的玛纳斯河、奎屯河、呼图壁河等;河西走廊的疏勒河、黑河和石羊河等;内蒙古东部内陆河和浑善达克沙地等、柴达木盆地的格尔木河、乌图美红河等;外流河有流经腾格里沙漠、库布奇沙漠和毛乌素沙漠地的黄河上游段,流经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的西辽河,穿越呼伦贝尔沙地和黑龙江上游段;流经松嫩沙地的松花江和嫩江。这些长短不一的河流不仅是干旱区地表水的脉络,也是沙漠地下水补给的水源。我国沙漠中的河流虽然数量众多,但河流短小,径流量小,多数河流有头无尾,河网稀疏、多为向心式水系。
 
     
     
     
     
     
     
     
   
 
     
     
     
     
     
 我国北方地区沙漠与河流地貌格局
 
   
 风水交互作用在地貌格局上最显著的表现是沙漠与河流过渡带,河流蜿蜒流经广袤沙漠/沙地。沙丘镶嵌于河流两岸。学者研究认为,沙漠与河流的这种共生关系一方面为流水对两岸沙丘的侵蚀与搬运,沙漠终止于河流,典型的如近缘沙丘;另一方面为沙丘拦截河流的前行,形成了无尾河或曲流河。
 
     
河谷沙丘是发育在河谷环境中叠置于河流地貌受风水两相作用的一种特殊类型的风沙地貌。这种地貌常常出现在干旱河流与沙漠/沙地相伴生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干旱区河流两侧,其发育的规律和类型因地而异。
 
   
 河谷沙丘的空间分布格局多表现在重叠盛行风方向上。沿现代河道或古河道呈狭长状分布;盛行风方向上分布在宽谷和支流的入口处,向岸沙丘的发育及分布格局主要受沙源、发育场所和河谷局部气流的影响。
 
     
河岸近源沙丘一般紧邻沙源的河漫滩下风向分布,沙丘的形状与主导风向垂直,以横向沙丘为主。沙丘形态发育经历饼状——新日型沙丘——新月型沙丘链。靠近河岸发育的沙丘类型较为简单,而远离河岸的沙丘类型逐渐趋于复杂化。专家研究了干旱区河流在风沙地貌发育中的作用。根据塔克拉玛干沙漠和田流域横断面特征,划分了现代河道和季节过水区域,阶地及古河道。密集高大沙山、金字塔沙丘、戈壁5个带研究发现,雅鲁藏布江河谷的沙丘地地貌空间格局表现为了江心洲与河漫滩上,多为简单的新月型沙丘、沙丘链等;阿地上为较为复杂的新月型沙丘链,横向沙丘复合型沙丘等;谷坡上为形态复杂的爬升沙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