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国投保理 保理行业的难处
(2016-08-01 20:13:27)分类: 理财知识 |
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融资贷款都是以固定资产抵押为基础,商业保理融资颠覆了这种传统模式,是基于应收账款转让的动产融资,也是对传统单一金融服务模式的颠覆。全国企业应收账款规模在20万亿元以上。挑战带来机遇,商业保理服务需求正快速增长。国家层面,随着2014年下半年商务部《商业保理业管理办法》的制定,相关实施细则也会制定颁布,商业保理的春天将会到来。
——————————
“国资”血统存疑 大麦理财关联担保藏风险
正在紧锣密鼓宣传获得上市公司升达林业(002259.SZ)C轮融资的大麦理财日前被爆出涉嫌过度营销与关联担保。
《中国经营报》记者通过调查发现,该平台作为主要卖点的“国资”与“上市”背书含金量的确存疑,而其对关联保理公司的强依赖业务模式,藏匿的投资风险更不容小觑。
针对相关质疑和采访问题,记者辗转通过大麦金服的控股股东深圳国投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投资本”),联系到了大麦金服一位负责对接媒体的曾姓运营专员,但该专员表示,领导无法抽出时间进行采访回应,日后平台如有重大新闻,会再进行联系。
国资系?上市系?
虽然大麦理财的官网首页和各类宣传文章均以“国资理财平台”为卖点,但据记者调查,其“国资”血统、大肆宣传的三轮融资实际含金量都值得探讨。
据公开信息显示,大麦理财于2015年11月获得国有股份制证券公司长城证券旗下全资子公司深圳长城长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城长富”)的B轮注资,此后,大麦理财成为“国资系”一员。但值得注意是,不论新闻报道还是大麦理财的官方信息中,对此次注资的具体金额均未提及。
记者在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发现,作为大麦理财股东之一的长城长富目前持股比例为9.1%,注资金额仅为100万元。
而在完成B轮融资的两个月后,大麦理财火速引来新金主。2016年1月25日,升达林业发布公告称,已完成对大麦理财的1000万元注资。公开信息显示,大麦理财成为业内第六家完成C轮融资的网贷平台。
相比其他平台完成的C轮融资额度(有利网4700万美元、拍拍贷近1亿美元、积木盒子8400万美元、信而富3500万美元、点融网超过2亿美元),大麦理财1000万人民币融资的“含金量”显然过低。而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认为,大麦理财对此前长城长富B轮融资的金额避而不谈,很大可能也与注资金额过低有关。
虽然对B轮融资的具体金额讳莫如深,但大麦理财对“国资血统”的营销却极为高调。在其官网显著位置及百度搜索中的各种宣传文章里,“国资平台”成为其最大“卖点”。
但国资股东与上市公司股东对该平台的实际控制能力又如何呢?
升达林业的关于此次增资的公告显示:增资完成后,大麦理财注册资本为1155万元。其中,大麦理财CEO谷传广和国投资本均由45.45%变为43.29%,深圳长城长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由9.1%变为8.65%,升达林业以4.76%的股份成为公司第四大股东。
网贷天眼副总裁潘瑾健告诉记者,从股权占比看,国资系平台一般分为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国有参股三种,部分宣称国资的平台,其实股权关系上层级较多,比例较低,在公司治理上也并没有投票表决权,无法决定业务发展方向。“但目前行业并没有划归统一标准,到底占股多少才能称为国资,也就给平台在营销宣传方面留下了发挥的空间。”他表示。
事实上,类似此类过度营销的行业问题已经引起监管层注意。今年3月,国资委就召集了多家国资系平台进京座谈,明确要求遏制部分网贷平台滥用“国资系”标签过度营销,对平台潜藏的金融风险而暴露的问题进行研究。
在上述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看来,连10%、5%的持股比例都无法达到的国资和上市公司股东,基本只是沦为平台营销增信的工具。
过度依赖关联平台
对国资和上市背景的过度“消费”,并不是大麦理财的最大隐患。记者调查发现,大麦理财与其担保平台存在关联关系,且其平台投资项目均来自该关联平台的债权转让,依赖性极大,积蓄隐性投资风险。
大麦理财公开信息显示,平台销售的理财产品由第三方机构提供100%的本息保障。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致电大麦理财客服询问,客服表示第三方机构即为深圳国投商业保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投商业保理”)。
据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大麦理财目前的控股股东为CEO谷传广和国投资本,双方持有相同比例股权。国投资本即大麦理财宣传中“A轮融资”的注资方,工商信息显示其于2015年8月向大麦理财互联网金融服务公司注资500万元成为控股股东之一。同一时间,国投资本也于8月完成了一次股权变更,由两位自然人股东孙耀飞和佟琦各持股50%变更为由深圳市盈信国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持股34%,孙耀飞和佟琦各持股33%的结构。
而工商信息显示,为大麦理财提供担保的国投商业保理,其控股股东同样为国投资本,持股比例75%。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的法人正是孙耀飞,其以2%的持股比例成为国投商业保理的自然人股东。不仅如此,孙耀飞和佟琦的名字,也曾出现在大麦理财法人和高管名单中:2014年10月,大麦理财的法人由佟琦变更为谷传广;总经理孙耀飞、执行董事佟琦等变更为谷传广、王业峰等人。
可以看到,大麦理财与国投商业保理不仅拥有同样的控股股东,孙耀飞、佟琦也等人的神秘身影也始终萦绕在几家公司的法人和股东名单之中。
中伦文德互联网金融法律团队谭鸿律师认为,《P2P监管办法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的解释说明中提及:“允许网贷机构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担保或者与保险公司开展相关业务合作”。这里是明确禁止了P2P平台自身向出借人提供担保的做法。但是“允许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担保”该如何理解?平台企业的关联担保公司算不算第三方机构?办法还应该对此进行进一步明确说明,否则站在不同的利益角度会产生不一样的理解,这其中的风险也值得关注。
但在互联网金融资深观察人士江瀚看来,用关联保理公司进行担保可以看作是一种钻政策漏洞的行为,虽然不属于自担保,同样无法避免P2P平台的自担保风险,不过是一种换了马甲的自担保行为。
而更值得注意的风险来自于产品。记者查询发现,大麦理财上的全部投资产品均来自于国投商业保理的债权转让,暴露出极强的依赖性和资产单一性。
盈灿咨询分析师张叶霞告诉记者,事实上国投商业保理也为拍拍贷等多家P2P企业提供债权转让产品,但像大麦理财这种平台上所有产品均来自同一家保理公司的情况并不多见,强依赖的产品模式不容易抵御风险,而如果保理公司为关联平台,这种风险就更值得警惕。
但与观察人士的保留态度不同,这种由保理公司合作的模式恰恰是大麦理财高调宣传的核心优势之一,该平台理财产品风险保障措施中明确提及:投资产品由国投商业保理有限公司于到期日当日向投资用户回购该转让债权;某大型企业集团承担无限连带保证责任;企业高管人员提供无限连带责任保证;国投商业保理有限公司进行风险准备金本息垫付。
江瀚认为,这种担保模式相当于一种对赌协议,如果是合规的保理公司向投资者回购转让债权,的确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降低风险,而无限连带刚性兑付的条款则过于武断,对于风控的担保作用并不明显。“商业保理公司进行金融产品的保理,其实是对其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其提供的更类似于中间担保和缓冲垫机制。这种保理在理论上是有可能对冲风险,但实际操作中还是要看保理公司的实力,毕竟当下保理市场竞争激烈发展也较为混乱,而如果是纯粹的关联担保,其风险更值得引起注意。”
而在一些业内人士眼中,这甚至不是一种好现象,“至少说明大麦理财获取借款人、借款项目的能力堪忧”。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指出,由于商业保理公司归商务部管辖并非金融机构,对风险的重视难免没有传统金融机构那么深。很难判断保理公司是否会如过去融资链条中的部分不良担保公司一样存在欺诈、担而不保、一标多借的现象。
升达林业的增资公告中显示,截至2016年1月18日,大麦理财注册人数超过9.2万人,投资人数达2.9万人,用户转化率高达31%。累计成交量超过6.3亿元,待收3亿元。截至2015年12月31日,大麦理财未经审计的总资产为1248.27万元,净资产为357.84万元,2015年度营业收入为215.06万元,净利润为-606.90万元。
升达林业在公告中指出:尽管大麦理财目前仍未盈利,但看好其在行业发展趋势、现有业务运营特点、商业盈利模式等情况。希望通过此次参股实现“互联网金融+产业”的融合,助力公司“木质家居产品和清洁能源”双主业战略的发展,进一步增强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
但大麦理财的现有模式是否能实现升达林业的期待仍需观察。潘瑾健告诉记者,跟小贷、保理等公司合作,确实能迅速扩大平台交易规模。但另一方面,资产端来自于小贷、保理等机构,平台存在“二次风控难”的问题。因此,这类合作利弊均占,如果能够合规运营、信息披露充分完备可以规避一定风险。但目前行业很多由此起家的平台,已经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资产端。
——————————
2015年11月28日《2015(首届)中国金融投资发展论坛》在北京开元名都大酒店举办。大会现场商务部研究院信用与电子商务研究所所长、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商业保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韩家平主任,发表主题演讲,商业保理行业的现状与发展。
韩家平表示,保理将来的发展的一个趋势,保理的发展趋势,我们讲传统的保理是依据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为供应商提供服务,通俗讲是N+1模式,或者1+N模式,这种模式仍然有效,而且在我们去年的调查里面,占到了80%左右的一个比例。保理这个业务非常适合于中小企业的一个融资工具,同时跟现在的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可以紧密结合。未来发展方向,一个应该要每家保理,因为现在保理企业整体的规模还不是很大,数量很多,但是规模都不是很大。应该专注到细分的行业领域,我们叫专注到垂直的细分领域去发展,然后严格控制风险,要往相对优质的客户提供保理服务,还有跟互联网+充分结合,一方面要跟互联网金融结合,保理商的融资也出了问题,他为别人提供融资,他的资金业务要畅通,现在传统的银行也很困难,他一方面大量的保理商,尤其是民营的保理企业主要从互联网金融的渠道融资,跟很多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主要是比较大的平台合作。现在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融资成本也在下降,我们原来想象的百分之十几、二十几,现在低的话有7%、8%都可以做到,所以效率又很高,所以为保理提供了很好的支持。
还有一个就是资产证券化,主要是一些大的保理的企业,包括资产,整体的资产包,进行证券化的融资,现在保理行业,商业保理公司有两单成功融资,现在融资利率都很低,所以未来像这种会有很多,包括金融资产交易所,包括证券基金公司、信托等等都会会把保理资产作为优质资产去把它转化成理财等等各种方式,这样的话,觉得将来的保理是一个互联网化,包括资金端,包括资产端,包括风控都会在互联网为基础这样一个操作模式,而这个模式也许,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的保理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也是我们的一个亮点,因为我们现在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非常快,国家整体政策比较宽松,所以我觉得将来在这个结构方面,我们有非常大的一个空间,而且在未来“十三五”期间,商业保理的市场会继续快速地一个增长,我们专委会的注册,到“十三五”末的时候,我们整个商业保理的规模应该达到万亿级的规模,到时候商业保理会跟银行保理一起成为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重要途径。商业保理也应该占到整个市场大概三分之一的份额。
——————————
商业保理企业列表 截止2015.12.1序号保理企业名称
1上海邦汇商业保理有限公司(京东商城)
2中信商业保理有限公司3鑫晟保理有限公司
4高银保理(中国)发展有限公司5渤海国际保理有限公司6鑫银国际保理有限公司7惠丰国际保理有限公司8平安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9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有限公司10天逸财金科技服务有限公司11宝亚金融服务有限公司12上海中锋保理有限公司
13武汉德尚源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 14香江汇发金融保理控股有限公司15通用电气保理有限责任公司16兴华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17深圳鑫科商业保理有限公司18中宏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19上海点荣金融信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20中汇信通商业保理有限公司21华商安融商业保理有限公司22厚朴商业保理有限公司24安嘉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25鼎程(上海)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26安徽中安商业保理有限责任公司
27深圳前海道胜国际商业保理有限公司28北京中金济国咨询有限公司29悦达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30神州数码商业保理有限责任公司31中金国融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32中泰恒远(深圳)商业保理有限公司33众信汇金商业保理有限公司34深圳宜信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35深圳汇金创展商业保理有限公司36上海信安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37深圳国投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38广西鑫晟金融保理有限公司
39中城建信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40正奇国际商业保理有限公司41中圆国际商业保理有限公司42深圳苇禾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43合安商业保理(深圳)有限公司44重庆稷宏金融服务有限公司45浙江大道保理有限公司
46上海莱茵达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47亚洲保理(深圳)有限公司
48赛弥斯信用信息咨询(北京)有限公司49天津溢美国际保理有限公司
50中国环球租赁有限公司
51重庆云中杉金融服务有限公司52利海国际保理有限公司53普达科技有限公司
54温州市联豪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55融信国际商业保理(天津)有限公司56天津汇融保理有限公司
57天津欣鑫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58杉杉富银商业保理有限公司59深圳市国信保理有限公司60上海通华商业保理有限公司61万特国际保理有限公司
62江铜国际商业保理有限责任公司63上海凯福仕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64三江汇融商业保理(深圳)有限公司65瑞道商业保理(天津)有限公司66大秦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67深圳优玖医药商业保理有限公司68深圳前海百联汇商业保理有限公司69北京农投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70德国德益世国际保理有限公司上海代表处71深圳鸿沣商业保理有限公司72深圳聚容商业保理有限公司73辽宁恒信(上海)律师事务所74紫荆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75北京康平商业保理有限公司76上海安云信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77深圳前海金木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78金润商业保理(上海)有限公司79北京众利和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80耀盛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81东裕商业保理(上海)有限公司82江苏中科招商商业保理有限公司83东裕商业保理(上海)有限公司84耀盛商业保理有限公司85必达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86上海均和商业保理有限公司87盛业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88连阳商业保理(深圳)有限公司89深圳国宏金桥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90重庆市商信保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91龙信国际商业保理(天津)有限公司92开联(天津)商业保理有限公司93江苏京华山一商业保理有限公司94海汇商业保理(天津)有限公司95天津瑞安丰盛商业保理有限公司96深圳中盟融联商业保理有限公司97浙江省浙商商业保理有限公司98上海宝凯道融商业保理有限公司99深圳市前海先图商业保理有限公司100深圳市粤迪商业保理有限公司101迁安保理有限公司
102中金银信国际商业保理有限公司103诚达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104北京尚融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105中金国创商业保理有限公司106重庆明德商业保理有限公司107广东稳盛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108中晋商业保理(上海)有限公司109重庆药易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110深圳前海诺进商业保理有限公司111深圳金凤凰商业保理有限公司112上海银阜商业保理股份有限公司113上海富友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114中大诚信国际商业保理有限公司115日立商业保理(中国)有限公司116上海盛信商业保理股份有限公司117海晶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118广州广运商业保理有限公司119通惠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120亚洲保理(深圳)有限公司121深圳鑫科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122深圳市前海天信九州商业保理有限公司123深圳前海百联汇商业保理有限公司124深圳前海浩富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125深圳市金纬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126鑫晟保理(深圳)有限公司
127深圳国投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128珠海广赢国际保理有限公司
129嘉和汇通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130深圳市前海南方鼎程保理有限公司
131深圳市诺信商业保理有限公司132上海宝凯道融商业保理有限公司133百城保理(深圳)有限公司
134深圳市金恒通商业保理有限公司135深圳前海金控商业保理有限公司136深圳前海安桐商业保理有限公司137深圳市商贸通商业保理有限公司138华商安融商业保理有限公司139广东稳盛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140深圳前海盈耀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141深圳市前海中高天恒商业保理有限公司142深圳前海富海融通保理有限公司143深圳前海信得加商业保理有限公司144广东银达商业保理有限公司145梧桐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146深圳融易商业保理有限公司147国创商业保理有限公司148铭辉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149深圳前海国海商业保理有限公司150深圳前海融金所商业保理有限公司151深圳前海军渠国际保理有限公司152深圳富望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153深圳市优玖医药商业保理有限公司154及时予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155连阳商业保理(深圳)有限公司156深圳麒麟汇金商业保理有限公司157深圳前海方舟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158深圳前海汇天国际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159深圳市前海东资商业保理有限公司160平安国际商业保理(天津)有限公司161天津晋华商业保理有限公司162天津汇融保理有限公司
163快钱(天津)商业保理有限公司164新希望(天津)商业保理有限公司165兴华商业保理(天津)有限责任公司166银创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167天津普兴商业保理有限公司168天津天保商业保理有限公司169渤海国际商业保理有限公司170天津溢美国际保理有限公司
171鼎融(天津)商业保理有限公司172聚和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173世德商业保理(天津)有限公司174天津新华保理有限公司
175开联(天津)商业保理有限公司176诺亚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177银利(天津)商业保理有限公司178天津辰信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179天津贸易通国际商业保理有限公司180盛业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181中联重科商业保理(中国)有限公司182金登栢(天津)国际商业保理有限公司183硕信(天津)商业保理有限公司184台新融资租赁(天津)有限公司185天津中慧银通商业保理有限公司186天津嘉和信商业保理有限公司187美通商业保理(天津)有限公司188天津市华亿富银商业保理有限公司189联动优势商业保理有限公司190深圳五道口保理学院有限公司191中星商业保理有限公司192中链商业保理有限公司193考拉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194国美信达商业保理有限公司195天津瑞茂通商业保理有限公司196国核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197北京农投商业保理有限公司198北京中技商业保理有限公司199北京康平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200北京金方沃德商业保理有限公司201深圳鑫科国际商业保理有限公司202亚洲保理(深圳)有限公司203通惠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204深圳市前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深圳前海道胜国际商业保理有限公司205深圳前海联塑商业保理有限公司206耀盛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
保理为什么做不起来?(2013年12月)
我国在金融领域的一个典型特征其实是资金的流动性严重过剩,而经济层面则属于产能严重过剩,保理本质其实是基础于商业贸易基础上的信用管理工具,在这两个典型的宏观性背景下,保理的发展受到诸多的现实实践性的制约,使得保理业务在我国一直处于尴尬境地,原先被寄予厚望的解决小企业融资难的重任也并没有得到很大的解决,虽然今年的银行系的保理业务突飞猛进,但是个人感觉这个更多还是银行放贷冲动下不断寻找放贷理由的结果,这个可以从我国商业保理公司的现实规模仅在百亿左右看出这个端倪,个人也比较相信银监会关于保理业务规范的一系列文件的下发,将会把保理的规模又重新压回到尴尬的境地中去。从某个程度也说明了,保理扮演的角色更多是规避监管的一种通道和方式。那么为什么这个在国外贸易融资的主流融资模式,在中国会如此尴尬呢?保理业务的实践中的问题具体是那些呢?我尝试着理解,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吧。
第一个是金融的所谓的严重流动性过剩,表现为我国的资金供给严重供大于求,至少是结构性的供大于求的阶段,过去几年经济的高速增长,大量的外汇流入最终都是形成了我国现实的货币投放规模逐年上升,而又由于受到极为严格的外汇管制,资金无法出去,都只能沉淀在国内的,最终在这个封闭的市场体系里东奔西逃,不断寻找突围的方式,不断的推高了资产的泡沫化同时,也形成了一个和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使得大量的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上其实更倾向于投放给大中型企业,因为这些企业,第一体量大,能容纳更多的资金,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的确在现实中大企业跟小企业比,相对更容易评估风险,小企业的风险评估难度更大,而且所花的时间更多,不确定性更强,反映成投入产出的严重不成占比,最终两个和在一起都使得银行一窝蜂的挤入到大中型企业中去。
使得银行在面对这些企业的时候,银行基本上丧失了议价能力的,对于企业而言都倒逼着银行不得不发放极为便捷的流动资金贷款,我在《浙江经济怎么了》这篇文章里提到过,什么金融创新,其实都比不过流贷的,这个绝对是中国金融高度发达的畸形表现,所谓的供应链融资、保理融资等更贴近实体企业现实资金匹配情况的融资方式,跟流贷一比较,压根就无法推出,因为即使推出了,企业也不会选择使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流动资金贷款更为便捷和符合客户心理的贷款产品了,反正你们别管那么多多,只要给我钱,我到时候还就是了,你们管那么多干什么,不给流贷就别来找我了。客户的心态很是简单直接粗暴。而你毫无办法,而流贷带来最大的问题其实是客户的实际贷款需求是无法测算的,而且即使测算出来了,也无法约束企业的事后行为,很多企业都道不同的银行获取相同额度的流动资金贷款,最终表现为企业往往获得跟自身实际经营十分不匹配的贷款金额。
从这个角度来看,供应链融资也好,保理融资也好,实际上都是打掉企业这种不合理贷款需求的有效办法,这些融资办法的推出最终是为了让企业的融资跟自身规模经营能匹配起来,但是没有企业内心是会接受这个安排的,大量的企业都是想尽一切办法套取银行信用,然后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可以支持他们不断的扩张,投入到更多的行业,哪怕只是套取信用放贷也好,所以所有的供应链融资也好,保理融资也好,都成为了银行一厢情愿的自作多情罢了,良好的愿望总归只是愿望,实际的情况就是,只要金融产能过剩的情况不打破,哪怕银行即使给了客户所谓的供应链融资等方式,也都是最终会帮着企业进行人为的造假,想尽一切办法去套取资金的,没办法,现实就是如此,因为你不这么做,客户就找别的银行去做,在一个充分博弈的市场里,银行大多采用不断提高风险容忍度办法来进行客户营销的,所谓金融创新,很多时候都是为了发放贷款的同时规避则责任而寻找的理由和文件依据罢了,我一直说,风控技术只是辅助性措施,无法决定最终的风险质量,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因为风控跟业务永远是博弈体,好的风控往往意味着你没有客户,在业务冲动的驱动下,使得所有的文件规章制度都形同虚设。
我们回头来看,今年的保理业务规模大面积上行,很大一个程度是因为打着保理的旗号,能规避监管,而更容易变相发放贷款罢了,一方面是因为保理是个相对较新的领域,没有统一的监管标准,各个银行自主权限较大,例如关于合格的应收账款的规定,本身就是欠缺定义的,很多时候,应收账款不是你发了货,人家欠你钱就一定是合格的应收账款,合格的应收账款的定义是需要你们双方发生多年的业务往来,建立了稳定的交易规模,而且交易记录都必须平稳,不能有大起大落,这里面其实本身就暗含了交易双方存在一定的互信作为基础的,但是现在的很多银行所操作的保理,都是人为的嵌入一个交易对手,为了贷款人为的创造一笔应收账款出来,然后就给贷款了,离所谓的合格应收账款相去甚远。
事实上,今年能源领域内保理问题频发,其实反映的问题的实质其实就是通过保理来绕开对一些敏感行业的信贷投放的问题,给不了你贷款,那怎么办?我给你的上下游放贷。你没上下游怎么办?我给你创造上下游,总能给你想出办法来,其实都不属于正常的保理范畴。
但是因为没有明确的监管管理办法,所以各行都自主进行定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心态很浓厚,这些最终都使得实践中能操作腾挪的空间也的确较大,打擦边球显得更为容易。七月份的银监会的关于保理的文件下方,显然是看到了这个问题,在进一步规范操作流程的情况下,相信银行又要开始玩猫抓老鼠的游戏了,寻找下一个通道。
第二个层面的问题来自于实体经济的运营层面,由于产能的严重过剩,使得我们会发现供应商在实践中是极为弱势的,是明显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这个地位的改变,是无法通过所谓的法律等条件进行改变的,这也就使得保理的开展的可能性极低,所谓保理,基本在中国被等同为放贷工具,事实上保理更多其实是信用管理的工具,但是由于不平等的地位存在,所谓信用管理基本上形同虚设,因为你的弱势地位,也决定了你压根没有什么信用好管理的 。
我国的供应商为了把货物销售出去,所接收的条件是极为苛刻和不平等的,举例,目前的制造业大型采购商基本上都是采购零库存模式,把大量的库存都转嫁到了供应商的头上,也就是说,哪怕供应商的货物入了采购商的仓库,都还不算销售实现,必须是采购商,根据每个月的实际使用情况,然后再开结算单,确认使用数量之后,才能称之为销售实现,出现的情况就是往往一堆货物交付之后,要好几个月之后,才能被使用完毕,这期间的库存都是计算在供应商头上的,所有的的代价则是有供应商来承担的,采购商就是通过这种方式现实的无形中占用了极大的资金占用,变相的获得了信用扩张,而从保理的角度来看,因为采购方必须使用完毕货物之后,才能称之为是合格的应收账款,在使用货物之前,压根无法进行应收账款买入的行为,这段时间的保理就无法操作。
那么在货物使用完毕之后呢?保理就可以操作了么?目前的大量采购商的付款要求,虽然规定了开票后六十天付款,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往往在到期之后,还会在继续拖欠供应商的款项,而且往往拖欠时间都是根据企业经营状况来决定的,还有的则或者干脆支付给供应商银行承兑汇票,在没有保理介入的情况下,双方的划款行为是非刚性的,甚至是可以自我双方协商决定的,而一旦介入了保理之后,这种非刚性的行为,就演变成了刚性的银行借款的行为,无论是明保理还是暗保理,都在无法到期回收资金的时候,演变成了银行介入的情况,最终让采购商的付款行为就变成刚性行为,最终出现的情况就是,大量强势采购商,不愿意在跟供应商合作的情况发生。如果给的是承兑汇票,则更要跟采购商协商要安排指定人员前往领取才行,否则一旦供应商拿到了承兑汇票,直接贴现之后,你一点办法也没有,而且即使银行拿到了承兑汇票,如果供应商不配合的情况下,你还一点用都没有。
所以在我国保理如果没有采购商的配合的情况下,发展基本上就是一条死路,但是采购商愿意配合么?在没有好处,只有坏处的情况下,自然不愿意加入。那如何才愿意加入呢?那就要给予扩张信用,所以往往我们会发现在中国操作保理业务,回到最后就等同变相给采购商进行信用扩张,说简单点,就是给采购商更多的账期,把本来三个月账期扩张为半年,或者扩张为一年。
但是这里衍生出来的问题是什么呢?如果一味的给采购商扩张信用,回到最后其实不但达不到保理融资本身降低风险的目的,反倒还加剧了风险的集中,因为有杠杆的加入,理论上给了供应商更多的资金,更快的生产效率,但是回到最后,对于供应商而言,风险是不断的累积的 ,因为前提是采购商能及时支付货款,如果采购商出现问题,那么对于供应商而言是做得越多,风险越大,绝对未必是好事情。
回到最后,这个领域层面的问题一方面是产能过剩所带来的双方地位不平等的问题,还有个重要的问题实质是保理业务所倡导的信用管理体制,最终对抗的是中国几千年来所形成的传统商业逻辑,这个商业逻辑的背后是根深蒂固的商场潜规则,这个潜规则就是人情商业文化,没有刚性的时间节点,只有弹性的因人因事 不同的协商,这就是几千年来我国的所谓人情社会所形成的信用关系。所以,我自己感觉一样新兴事物在面对这种背后的文化沉淀的时候,往往难度是极大的。
这里很多人会问,难道只有弱势的供应商么,就不能操作强势的供应商么?这个问题咋么回答呢?就说一句话吧,强势的供应商,一般不轻易给人做赊销,其实做了,人家的信用管理做的一点也不比银行差,而且现金流也会很充沛,对于银行而言,一般这类企业都会采取直接发放流贷的方式,基本用不到保理这样又麻烦,又复杂,也不方便的融资模式。
最后再扯点虚的,保理业务的本质前面说了,其实是基于商业活动的信用管理工具,他反映的是商业信用的信贷化过程,这个过程归根到底还是立足于商业信用的,离开了商业信用,发展保理业务基本是不现实的,这里就是一个极为宏大的命题了,涉及到是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的问题,必须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基本保障,才能规范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行为,促使企业和个人重视自己的信誉,实现信用产生价值,违约得到惩罚的现实环境,如果无法多种措施并行,就必然是是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在现实的保理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大量采购商拒绝承认应收账款的现实存在,通过一系列的方式来逃避正常商业信用的情况发生,更重要的是在现行法律环境下,即使证据完备的情况下,涉及到诉讼环节的一系列流程走下来,基本上都需要极长的时间,一方面是基层法院人力不足,另外一方面也是专业性不够,都使得从道德、产权、法律各个环节都出现无法配套跟上的情况,保理就成为了极为吃力不讨好的业务类型了,所以回到这个逻辑下,一个商业信用不发达,法制建设不健全的社会,是不具备发展保理业务的现实可能性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保理问题的话,其实很多专家所说的我国保理人才缺乏,保理机构专业度不够等等问题都是表面化的问题而已。
——————————
深圳国投保理 排名30多
近日来,连续发生多起上市公司再融资事件,受到广泛关注,尤其令人注意的是,伴随着上市公司再融资需求的不断扩大,催生了商业保理市场的巨大潜力,预测未来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将超过15万亿。为此,许多资本纷纷提前布局在供应链保理资产端享有优势的P2P平台,其中,深圳国投资本连续注资供应链平台大麦理财和电网贷,更被当作是这张万亿供应链资产版图的线上入口端圈地运动。
深圳国投资本的总裁佟琦先生指出,在现实交易中,供应商给大的企业供货,大企业都不会马上付款,一般会延迟1—3个月,这将给供应商的资金周转造成一定的压力,而此时可通过“保理解决方案”来缓解供应商的资金压力。据统计,2015年以来,上市公司再融资超过百亿规模的就超过20起,超过200亿元的就有5起。
上市公司再融资需求促使商业保理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数据显示,从2009年到2013年,中国保理总量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54%,2013年市场规模为3781亿欧元。2005年,中国保理规模只占全球份额的0.57%,2013年则达到了16.95%。事实上,从2008年起中国内地已经取代台湾,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保理市场,从2011年起则超越英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保理国。
业内人士估计,全国企业的应收账款规模在20万亿元以上。自2013年以来,商业保理公司数量突飞猛进。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注册的商业保理公司在1600家左右,预计2015年全国的保理业务量将达到2000亿左右;至2020年,全国的商业保理业务规模可以达到万亿规模。
“目前,全国商业保理的市场规模并不大,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未来前景还是比较大的。”深圳国投资本总裁佟琦先生认为,商业保理公司,一方面可以规避买方信用风险,另一方面还可以获得融资便利;最重要的是商业保理的模式可以提高我们的应收账款管理水平,公司因此有更多精力专注于生产管理、市场拓展。这是集社会效益、企业效益、地方财政多方共赢的成果。
为此,深圳国投保理(保理行业排名37)通过其母公司深圳国投资本在P2P市场连续出手,先是大手笔战略注资了知名供应链平台大麦理财,随后再闪电出手收购了电网细分领域的电网贷,深圳国投资本在拥有了这2个优质平台的线上入口后,恰好与旗下国投保理的线下资产端形成了完美的闭环。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深圳国投资本连续收购两大P2P平台,是瞄准了万亿上市公司保理资产。分析者指出,大麦理财是国内最大的供应链金融P2P平台,专注于上市公司供应链金融业务服务,拥有国内P2P行业最优质的资产端资源。其发标项目几乎都是上市公司和500强企业项目。而电网贷是国内唯一的电网供应链金融P2P平台。相对于传统P2P平台的个人信用借贷和小微企业抵押借贷模式,这两个平台都是专注于供应链金融模式,拥有更高的安全性。抢占这两大平台,让深圳国投资本旗下的国投保理资产获得了强大的线上直接分销通道,大大降低了传统线下渠道的分销成本。而依托于P2P用户端低成本分销模式,反过来可以让众多国投保理公司合作的上市公司得以更低廉的融资成本获得比银行更快捷的资金来源。
据悉,目前与国投保理达成资产端合作的国内上市公司已经超过50家,其中电信、三星、格力、美的、东风汽车,中兴、比亚迪、百威,神华、同仁堂、浪奇等都是家喻户晓的知名上市企业。随着深圳国投资本对P2P分销渠道端的布局和渗透,在未来,国投保理对上市公司资产端的议价能力就占据更大优势,一个以国投保理公司为优质资产池、上游直接对接国内上千家上市企业的标准保理资产,下游直接对接大麦理财、电网贷等众多互联网金融承销商的万亿级保理帝国,将逐渐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