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喜的新突破
——访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副所长林冬梅
记者黄世宏
时隔近两年,人们依然记忆犹新:在2009年第七届6•18展会上, 3米多高的菌草排成几十米的绿墙,成为开幕式主席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所长林占熺研究员及其团队与相关企业签订了十几个协议,成为该届展会的“签约王”。两年快过去了,新一届6•18又要来临了。记者再次走访了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高兴地获悉,两年来我省菌草科技创新又取得可喜的新突破。
“给力”菌草科技创新
“这两年,菌草科技创新能取得可喜的突破,与我省‘给力’支持这一由中国人拥有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是分不开的。”菌研所副所长林冬梅发自内心地说。
她介绍,2009年2月18日,省发改委在福建农林大学召开了全省菌草技术推广交流座谈会,听取菌草研发与产业化的意见。
2009年2月20日,原福建省省长黄小晶亲临菌草研究所视察指导,明确指出:林占熺的“草”,不单是他个人的事,也不光是一个“草”。从这个“草”当中可以看出农林大学在教学、科研与实践相结合上,有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要扩大宣传面,扩大他在农林人员的知晓率和影响,更好地发挥作用,使这支队伍更加壮大。研究所也要不断研发出新的成果、开发出新的产品。此后,我省进一步加强对菌草发展的政策引导与资金扶持,菌草研究所也借助6•18这一平台,在省发改委、省农办等部门的有力支持下,再接再厉、开拓进取,推动菌草的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
菌草研发有了新突破
林冬梅副所长带我们来到研究所药用菌中试车间参观。她指着崭新的设备说:菌草研究所的主要任务是不断研发出菌草的新成果,为菌草的产业化提供技术指导与服务。两年来,“中心”围绕菌草创新深入展开科研工作,获得多项新突破——
菌草研究中心的菌草灵芝、鹿角灵芝的栽培技术明显提升、更趋成熟,且菌草灵芝有效药用成分的研究取得新的进展。研究所经反复试验发现:菌草灵芝多糖肽的含量是段木灵芝的2.8倍,另一重要有效成分三萜的含量是段木灵芝的2.9倍。目前,研究所药用菌中试车间已建成投入使用,运行正常。菌草灵芝保健产品在经过2年多的研究和开发后,已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审评中心审评,有望在近期获得国家健字号保健食品批号。
利用巨菌草作为新能源的研发也取得新的进展。巨菌草发酵生产沼气的试验取得初步结果,试验发现:巨菌草的产沼气量是作物秸秆产沼气量的2倍以上。2008年第六届6•18,林占熺与浙江省兰溪市热电有限公司签下用巨菌草、象草替代原煤发电的协议,引起震动,网络上的相关报道引来了40多万网民的点击,很多人称巨菌草为“能源草”、“太阳草”,甚至有人断定:“能源草的时代来了!”两年多来,以巨菌草作为生物质资源,生产固体、气体、液体等生物燃料引起诸多企业的兴趣,他们以各种形式与研究所合作,积极探索、生产出各种可替代石油、煤炭的新能源。目前,其中多项技术正加快产业化步伐。
这两年,菌草研究所还深入开展菌草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研究所深入探讨了不同土壤、种植方式对巨菌草产量的影响。在闽宁对口帮扶的闽宁镇生态脆弱区,林占熺团队在荒漠上开展种植巨菌草的研究,种下95天后测产,亩产鲜草达1.6万斤。这一试验结果为宁夏沿黄河地区的荒漠治理提供了新依据,也有望为我国西部发展畜牧业生产提供新途径。
菌草研究所还对引进菌草生态安全展开研究。在我省福鼎、寿宁、将乐、顺昌、闽清、上杭、漳平、连城等18个试点县,在宁夏银川永宁镇、重庆万州高峰镇、浙江金华、新疆呼图壁、海南儋州等地,系统观察巨菌草生长变化的情况。从目前已获得的试验数据与巨菌草生长情况判断,所引进的巨菌草、莱竹等菌草是安全的,不会形成生物入侵。研究所还对从国外新引进草种的粗蛋白等主要营养成分进行化验研究,与现有草种的优劣进行比较分析,从中筛选、培育出更优良的草种。至今,研究所已筛选出近40种野生和人工栽培的菌草,用来栽培近50种的食(药)用菌。
服务产业化有新进展
来到菌草研究所的种植基地,只见一片片采用新技术培育的食用菌长势良好。林冬梅告诉记者,这两年,为推进菌草产业化,他们根据让菇农和生产厂家“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成”的原则,对菌草生产全过程进行多项研发与改革,已取得成效。她一口气向我们介绍了其中主要几项:
真菌培养基原料的利用获得突破。按传统的做法,菌草只有干燥后才能作为大规模培育食用菌的真菌培养基。近两年,研究所终于突破这一传统观念和做法,实现直接用鲜菌草经灭菌和发酵后作食、药用菌的培养基,减少了原料晒干和加水两道工序。试验结果证明:鲜菌草完全可以直接用来栽培紫孢平菇、杏鲍菇、灵芝、香菇、毛木耳等,而且质量好、产量高,可大幅度降低菇农的生产成本。
近两年来,研究所经过反复试验,较好地解决了鲜菌草的粉碎难题。我省是降雨量大、降雨天多的省份。2008年以前我省生产的菌草粉碎机只能粉碎干草、不能粉碎湿草,晒干和运输增加了菌草生产成本,影响了群众发展菌草生产的积极性。现在,我省已成功推出可以粉碎鲜菌草的粉碎机,使长期困扰鲜菌草加工的一大难题得到解决。
研究所还根据菌草产业发展的需要,开展了菌草工厂化、标准化栽培工艺的研究。根据有关工厂设施栽培的需要,利用三级系统筛选法,进行了菌草栽培白色金针菇、黄色金针菇、杏鲍菇、小平菇、紫孢平菇等的配方筛选试验,并已在英源食用菌公司、众益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意公司、华源菌业等菌草食用菌专业企业进行示范生产,取得明显的成效。
为适应菌草产业化发展的需要,研究所还加快菌草技术人员培养的步伐。两年来,林占熺研究员已接受硕士研究生15人,其中包括1名来自莱索托王国的学生。国家科技部于2009年下半年正式批准菌草研究所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在菌草研究所协助下,两年来省农办主办了三期菌草技术培训班,为漳平、新罗、武平等18个试点县培训技术骨干197人。各县也陆续举办菌草技术培训班,由菌草研究所派出技术员对参加菌草产业化试点工作的企业和菇农进行培训。
林冬梅还告诉记者,去年闽北特大洪灾发生不久,研究所党支部还与受灾特别严重的泰宁县新桥乡大源村党支部结对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该村原来就不多的田地有89亩地毁成乱石滩地不可恢复。 林占熺很快带着研究所党员,驱车几百里来到实地调研、考察,提出对溜坡地、乱石滩稍加整治后种植巨菌草,一方面解决当地生产食用菌的原料问题,养羊、养鹅的饲料问题,尽快恢复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控制水土流失、保护闽江源的生态。研究所党支部先后四次给大源村送去了价值近5万元的菌草种、粉碎机、高压灭菌锅、电机等物资,并派出两位技术人员驻村指导种植菌草。去年12月25日,气温低至零下2摄氏度,林占熺等党员又冒着漫天飞雪赶到大源村,进一步帮助解决恢复生产、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目前,利用菌草发展生产、保护生态已取得明显成效。
开局之年要更大作为
当采访快结束时,林冬梅副所长特地向记者披露: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年初省“两会”刚刚结束,省委孙春兰书记就在省政协委员提出的“关于继续扶持我省菌草产业化发展的建议”上作了重要批示;省发改委、省科技厅对这一提案进行了认真研究,及时办理答复。
省发改委表示:将在编制农业与农村“十二五”发展规划时,把菌草产业的发展作为培植农业新兴产业的一项重要建设内容,重点发展优良品种菌草,开发草业、菌业和牧业有机结合的菌草综合利用技 术等,以示范企业为样板,辐射带动全省菌草生产。同时,还将菌草产业发展作为《福建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暨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题规划》中的生物质能发展重点,充分利用荒山、坡地,规划菌草等能源植物的规模化种植,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发电。
省科技厅表示:将积极配合有关产业管理部门开展相关工作,并在菌草产业发展科技攻关方面给予扶持,以推动我省菌草产业的发展。
“我们将在开局之年加大菌草科技研发力度,更好技术指导服务菌草产业化,力争有更大的作为,决不辜负福建人民对我们的厚望。”林冬梅坚定地说。
(2011年5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