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快乐——走向对话》读后感
(2013-06-17 10:53:30)
标签:
读后感教育 |
分类: 读书沙龙 |
这段时间,我拜读了佐藤学的《学习的快乐》一书。这本书探讨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关系,了解了一批教育理论家和心理学家的基本主张。
要实现对话性学习,首先必须实现学习活动赖以进行的场所——学校的品质与运行机制的转换,将学校建构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其主要的支撑点包括如下几方面:1、从个人主义的学习转换为共同体的学习。2、学校作为教师共同成长的场所。3、吸引家长、市民参与教育活动。4、赋予学校自律性品质。
第三,实现学习方式的重建。这是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途径。佐藤学主张,必须彻底打破基于效率主义与个人主义的 “勉强”式的认知活动,实现由“勉强”到“学习”的转换。具体措施如下:1、实现由“座学”向“活动式学习”的转换。佐藤学认为,从前的学习只是立足于教科书、黑板、笔记本的“座学”,学习者不与任何事物沟通、不与任何人对话,只听教师的讲授、牢记书本知识,表现为典型的“座学”方式。为了克服这种学习方式的障碍和弊端,必须在课堂中实施“活动式学习”,即借助工具、素材和他人而展开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活动。2、实现由个人独白式学习向同他人对话的“合作式学习”的转换。佐藤学认为,受个人主义价值取向的制约,从前的学习把与人沟通、求得他人帮助视为依赖别人而加以否定。个体的学习普遍采取完全封闭的、彼此隔绝的所谓“自学自习”的方式。为了克服这种学习方式的障碍和弊端,必须抛弃对独立学习的片面的理解与错误认识,将学习看作是以人际交往为基础的、在个体的碰撞之中进行的合作性实践活动,在课堂中实施彼此贡献见解、合作探究、联合攻关与互相启发的合作式学习。3、实现由“占有式学习”向“反思式学习”的转换。为了克服这种学习方式的障碍和弊端,必须使学习从“积蓄”知识与技能活动转换为“表达”、“共享”、“创造”知识和技能的活动,在课堂中实施旨在培养学习者问题解决、自主创造意义与建构世界的思维与能力的“反思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