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九龙峰谭公仙圣真君

(2010-04-30 15:14:38)
标签:

九龙峰

祖庙

蛇龟

谭公

分类: 法门祖师

http://s14/middle/677d655dg856f0870865d&690
龙峰祖庙位于惠洲市惠东县大岭镇东南面10公里的九龙峰。相传有九条龙飞到惠东境内的山脊盘踞。以后,人们称这九条龙型形状的山脊为“九龙峰”。

九龙峰主峰海拔563米,挺拔如笔尖,又称“尖笔峰”。山中古木参天,树荫蔽日,幽谷溪流,泉清水碧,具秀、清、逸、媚、幽之长。九龙峰的庙宇以龙峰祖庙为中心。

龙峰祖庙是正宗的谭公庵,它始建于明宣德九年(1434年),清乾隆二十六年(1762年)曾大修一次,近年又进行过小修,仍然完整地保留了原来的建筑基调。这座庙宇充分反映出古人极为重视房屋上部建筑的装饰,梁上檐下雕龙画凤,又刻又塑,景物栩栩如生,衬以具有古典传说之壁画,显示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化,是我国珍贵的建筑艺术遗产。记得当时参观时,曾问村里人为什么这座古庙能经历文革保留下来?当地人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原来这附近几乎所有的祖庙都没受到任何文革影响。原因大致有两点,一是当地人极为尊崇祖庙,决不允许祖庙受到任何伤害,充分保留着古代汉族人的传统(其实中原地区的汉人由于屡受外来少数民族入侵及融合,很多传统的东西已经遗失);二是文革也没怎么影响这个海边村子,山高皇帝远有时也是优势

在惠东民间,流传着关于谭公“火烧脚骨”、“篓草千担”、“翻肚洗缸”、“稔叶变鱼”、“杯水车薪”等许多神话故事。这些传说引起后人对谭公的无限崇拜。龙峰祖庙大门的对联“声动虎蛇龟尽伏,功施风雨露无偏”,便是这种崇拜心理的写照。谭公是个传奇人物,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神妙传说。据清人刘子修《增修九龙峰谭公庵碑记》记载,谭公真名谭德,生于元代,归善县红花园人。传说他三岁时父母俱丧,随外婆到多祝麦田村牧牛,七、八岁时已能呼风唤雨、伏虎驯蛇,十三岁时在此得道成仙。他神通广大,为民造福。后人为了纪念他,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在九龙峰下建成“得道亭”。这是九龙峰第一座也是最具古建筑风格的庙亭。

 


谭公出生在惠东县大岭镇大布村(旧志称谭公是归善县红花园人),13岁时就在九龙峰羽化成仙。谭公的事迹其实有据可查,据清代举人刘子修《增修九龙峰谭公庵碑记》记载,谭公真名谭德,生于元代。传说他三岁时父母俱丧,随外婆到多祝麦田村牧牛,七八岁时已能呼风唤雨、伏龙驯蛇。他神通广大,为民造福,后人为了纪念他,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在九龙峰下建成“得道亭”,又于明宣德九年(1434)始建谭公祖庙,历年来均有修修补补,因此时至今日,原建筑基调仍能完整地保留下来。

谭公姓谭名德,少年时心灵聪慧,纯朴善良,,能呼风唤雨,撒叶成鱼,柸茶救火。元朝末年民间灾难深重,谭德公广施妙力,消灾解难,救民于水火之中。后在今得道亭圆寂成仙,时年十三岁,当时成群蚂蚁衔泥遮体,蛇龟虎守护数日,被杨大伯公得知报告谭公乡民,将其骸骨收葬。此后还经常显灵,为百姓救苦解难。子民为感其恩德,遂于明洪武十六年(公元一三八三年)建得道亭祈拜。

 


谭公的事迹,不仅限于神话传说。除了上文所提到的《增修九龙峰谭公庵碑记》,有关谭公的记载也散见于康熙、乾隆年间的《归善县志》和光绪年间的《惠州府志》。《惠州府志》如是记载:“谭公道者,归善人也……咸丰六年,敕封襄济。”

    生于元代的谭公何以在清咸丰年间才被敕封“襄济”?我市文史学家何志成认为,谭德真正被奉为神明,是因为他得道成仙500多年后,在惠州城“显仙助战”击退翟火姑攻城,清廷以谭公护城有功,才敕封“襄济”,各地也才由此广泛信仰谭公。

    “显仙助战”的故事发生在清咸丰四年(1854),惠州翟火姑造反,率众围攻惠州府城,谭公先后二次显灵助守城官兵。第一次是翟火姑占据惠州城南后,计划从南门攻入惠州城,但攻城士兵突然发现谭公显灵,带领天兵天将助清兵守城,翟火姑闻讯惶恐不安,即取消攻城计划;第二次是翟火姑南门攻城不遂,就深夜派兵潜入水门城下挖地道,计划通过地道穿入城内进行偷袭,谭公立即显灵报梦给守城官兵,把挖地道偷袭的兵丁全部消灭。翟火姑二次攻城失败,带领他的队伍退出惠州,接着走紫金、陷海丰、攻河源、窜龙川、转入江西,惠州转危为安。为了表彰谭公,官府就在府城水门外和县城的白鹤峰各建一座谭公庙;并定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谭公诞,每五年举办一次大型谭公庙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孙大祖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