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话《沙市志略.郑序》

(2015-04-15 10:04:07)
标签:

文化

分类: 历史陈迹

http://s3/mw690/001TuOd7zy6RvCyhROW42&690
                              恩师徐树楷先生和他扉页上的珍贵墨迹

 

     1987年9月,已至耄耋之年的恩师徐树楷先生将自己参与校注长达两年,仅付印2000册的一本《沙市志略校注》赠送给我,扉页上留下有他“赠给郑尚谦同学”并签名的珍贵墨迹。他还告诉我:“此书第七页有你太爷的序言,你留下好生保存是个纪念。”可惜那时我正处于工作和抚育孩子的重压之下,归根结底也是自己才疏学浅,以至将此书束之高阁达28年。现在既已退休,有了闲情逸致,再拿出这本书进行拜读,爱不释手之时才感受到恩师当年的良苦深意和价值所在!此时正值清明之际,我关门造车,将太爷的《沙市志略.郑序》翻译成白话文,一是表达一下对老祖宗的崇敬之意,二是让郑家后人读起来稍微方便。本人不才,仅以此拙文作为对恩师徐树楷先生和太爷的微薄祭祀!

                                                             ——白话《沙市志略.郑序》题记

         

  http://s9/mw690/001TuOd7zy6RvCtA2bC08&690

 

                                                                白话《沙市志略.郑序》

 

      沙市是座古老的市镇。早在东汉六朝时它就存在了,那时的名称一说是津乡,一说为沙头。不过我们很难找到这方面翔实的历史记载。发展到唐、宋时期,它已经成为非常繁荣的市镇。文人墨客在此咏诗赋词而见之于史册的,那是多得不胜枚举。它所特有的山川胜迹、风土人情,仅仅只在地方志上有附带的提及,从来还没有一本专著来详细叙述其名胜古迹以备考察,这实在是沙市地区考古事业的一大遗憾,为此王湘舲先生作《沙市志略》就是要填补这一空缺。

     王湘舲先生出生沙市,世代以传播儒家学说为职业,性情上对考古有癖好。中年时期曾有幸受到过南皮张文襄公(张之洞)的知遇之恩(成为秀才)。但因多次乡试都不被录取,至五十岁时就决定不再走科举进仕的道路,他选择离闹市偏远的东头(原大赛二巷)隐居,暗自立下了很高的志向,期待以著书立说来扬名千古。他编纂这部作品《沙市志略》,完全仿照了孔伯靡氏所作《江陵志余》的体例,经过长达五年的时间博览经书史迹,尽力寻找、搜集罕见而珍贵的资料而最终得以完成。本书分沿革、山川、物产、古迹、建置、寺观、人物、冢墓、时俗、遗闻共十大门类。文献资料详细,忽略政治,全书共分上、下二卷。《沙市志略》完稿后,他就将它放置在桌案上,随时删除杂芜,选录精华。看到或听到有关这方面的新内容,就立即补充记录。所耗尽的半生心血,全都萃集于这本书中。

   当我郑德耆读到这本书时,内心非常感概。文人秉笔,以做官荣耀门庭、或以著书立说传之于后世的途经大不一样;著述著名人物的情趣,是久远还是短暂也不尽相同。曾闻多愁善感诗人们的风流韵事,他们的文采美如珠玉,甚至猎取宏大的名声于一时。等到时过境迁,或遭致讥讽而丧失价值,或完全消失于人们的记忆中,这种事往往并不少见。还有一种人是关门潜心学问,使之著作等身;但是遭遇到的时机不好,这些作品要么散失在战乱中,要么飘零于水火灾难,以致心肝呕尽,名声却埋没世间不能为人称道。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著名学者和儒生就这样被沉没无闻! 先生怀抱雅致、通达之学识,以崇高的志向来流芳千古,不屑于与那些荣华的文人交流往来。我们通过阅读《沙市志略》中的冢墓,人物志、以及自序和自跋的内容,就可以时时处处感受到他努力追求造福于民,功在桑梓而不能遂其志的那种凄惨悲凉心境。先生因当时还处于清朝时期,受言论束缚,学者著书立说,总是会招致灾祸,所以让靠著作来获取声名的人不得不产生戒备。听说先生于1896年(丙申)春,将手稿《沙市志略》敬呈给清朝荆南观察使余公肇康。此时正值余公在始兴学校,招募文人编修乡土志书。见到《沙市志略》这部书稿,深深器重他的才学和人品,并产生了将这本书订为小学课本的意向。但很快这个意见就被心怀嫉妒的人所反对,结果是未能付诸实施。先生从此深藏不露,没过多少年,就心绪郁闷抱憾而逝世。假如上天能给先生更多一些年华,让他的文字秉笔直书在解除禁锢的时代,可以对各种人物和事件进行敞开品评,又岂能料想他不会以高超出众的表现而轰动一时?遗憾的是他没能迎来未来这一天的到来,而此时,先生的墓地上已是树木粗壮,这岂不可惜可叹!

    至沧海桑田,世界变迁,战事频繁而紧急之际,子孙们小心收藏他的遗稿,让它不致于散失飘零,致使先生的作品能够传之于后世而福寿绵延,从而满足了先生生前最大的心愿。九泉之下的灵魂哪能感知后而不倾心对后人进行呵护?今年夏天,他的二儿子传锴告诉我说要将《沙市志略》付印,请求我为此书作序。本人无才,哪有能力来宣扬他不为人知的种种美德?但我看重先生与我家为世交,加上又有表亲关系,没有理由可推辞,所以才写下他作书的宗旨,作为书册的开端。而且我最伤感的是他的文采丰盛,却时运不济,仅以此文来告诉世间能宣扬先生美德的后来者从而略表我的心意吧。

      民国元年(1912年)夏五月,同乡后进读书人郑德耆子俊(字)跪拜

谨序。

                                                                  重孙郑尚谦跪拜翻译于2015年清明节

 

http://s9/mw690/001TuOd7zy6RvCBgU1q88&690

                                 1970年台湾代版的《沙市志略》(此图片为记者周良成提供)

 

 《沙市志略.郑序》原文

 沙市古矣。东汉六朝之际,或名津乡,或名沙头。而罕见事实。唐、宋以来,遂为巨镇。其见诸史册记载、诗人咏歌者,不可殚举。特其山川胜迹、风土人情,仅附载于郡志、邑乘,向无专书备纪其名胜,殊为考古一大憾事。此湘舲王先生《沙市志略》所由纪也。

    先生世为沙市人,累代业儒术,性嗜古。中年始受知于南皮张文襄公。秋闱屡不售,五旬即绝意进取,卜居于市之东偏。自命甚高,期以著作名千古。其作是书也,盖仿孔伯靡氏《江陵志余》体例。博探经史,冥搜閟籍。越五载而蒇焉。

分沿革、山川、物产、古迹、建置、寺观、人物、冢墓、时俗、遗闻十门。详文献,略政治,都为上、下二卷。书成,置案头,时或删订。有见闻,辄补录焉。

盖半生心血,悉萃是书云。德耆读之,窃因而有感矣。夫文人搦管,荣世、传世殊途;著述名家,大年、小年异趣。尝见夫骚人韵事,咳唾珠玑,亦复猎取宏名于一时。迨至代异时迁,或致讥覆瓮,贻消于人者,往往而有。又见夫下帷闭户,著作等身;而遭逢不偶,或散佚于刀兵,或飘零于水火,以致心肝呕尽,没世无称。古今来修士名儒,不知沉没几许!先生抱大雅宏达之才,抗志千古,不屑与文人荣世者为伍。观其志冢墓,志人物、以及序跋语,皆汲汲于生后之名,中怀凄怆,时复溢于言表。盖所处前清时代,言论束缚士子立说著书,辄以贾祸,故著作皆以及身得名为戒。尝闻先生于丙申岁手是编,献之前荆南观察使余公肇康。时学校肇兴,方延文士修乡土志。见是书,深器其为人,并欲订为小学课本。卒以忌者所倾,未果于行。先生深自韬晦,不数岁,郁郁赍恨以卒。使假先生以年,俾于文字禁弛之时,秉阳秋笔,申月旦评,讵不足卓然表见于一时?不谓迎合方来,在,而先生之墓木拱矣。惜哉!

洎夫沧桑世变,戎马仓皇,哲嗣辈臧手泽,不致散佚飘零,俾先生是书得传于世而享大年,以偿先生之夙愿,意志九泉之灵默为呵护欤!今年夏,其次嗣君传锴将梓《沙市志略》,乞序于耆。耆不文,何足阐扬潜德?第念先生与耆为世交,兼苏程之戚,弗获辞。因发作书之旨,弁诸简端,且悲其丰于文 啬于遇也,以谂世之能阐扬先生者。

时壬子夏五,里后学郑德耆子俊氏顿首谨序。

 

作者简介:

郑德耆(1873-1930年?),字子俊,号菊荪,江陵县増生,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补行二十六、二十七年(1900、1901年)恩正并科举人,三十三年(1907年)拣选知县,宣统二年(1910年)会考二等,以盐大使用同知衔。历充福建濉川高等小学堂堂长,荆防中学堂堂长,荆南师范学堂监学兼经学、中文教员,沙市甲种商校法政、修身、国文教员。湖北省教育厅传谕嘉奖两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春天你来了
后一篇:七绝.秋聚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