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共情,让亲子关系更和谐

(2020-08-31 14:08:30)
标签:

育儿

分类: 生活篇

共情(empathy),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 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越来越出现在其他领域的著作中。在育儿教育领域,关于“共情”的解释很多,一九妈妈比较赞同的是“一方对另一方内心世界的理解和体验”,用更通俗的话讲,是对对方情绪的共鸣和同情。

共情,其核心是在处理对方的行为之前,先处理对方的情绪。在孩子的不同年龄阶段,共情的表达方式有不同。

学龄前:说出孩子的感受

学前的孩子,即便口齿伶俐,也很难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有时候他会用类似胡搅蛮缠的方式来表达负面情绪,这时候需要家长揣摩并说出孩子的心思,帮他减压。

一一四岁半时,有一天幼儿园放学,想请小朋友到家里玩,她先后邀请了三个小朋友,都被小朋友或其家长拒绝了。一一愤愤地说:“我不喜欢这个幼儿园了!”妈妈预感到一场风暴要来了,斟酌着说:“妈妈听见了。一一不喜欢这个幼儿园了。”一一不说话。妈妈想了想,说:“一一喜欢可以邀请到小朋友到家里玩的幼儿园,对么?”一一说:“是的。”然后向妈妈请求:“我们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啰。”妈妈说:“我可以同意你邀请小朋友来家玩,但是我不能强迫小朋友来呀。”一一沉默了一会儿,感慨说:“有的小朋友想到我们家来,有的小朋友我想去她家,有的小朋友哪里都不想去。”妈妈说:“是啊,小朋友跟小朋友还不一样呢。”一一两度得到妈妈的理解,心情好多了,步履变得轻快,回家后嚷嚷着“做数学题”,又高兴起来了。

这是一九妈妈运用书本上学来的理论,帮助孩子平息愤怒、调整情绪的一次成功尝试。当时付出的其实很少,一共没说几句话,但是效果却出奇的好。妈妈没有象以往那样试图说服孩子改变主意,也没有批评她,只是对她的感受(由于邀请不到小朋友,不喜欢幼儿园了)表示理解,并代替她说出她的意愿(喜欢可以邀请到小朋友到家里玩的幼儿园),却换来孩子的快速平静,并且让她获得了面对现实(有的小朋友想到我们家来,有的小朋友我想去她家,有的小朋友哪里都不想去)的力量。

小学低年级:倾听孩子的讲述

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对比较强了,喜怒哀乐能准确地传递出来,而且喜欢倾诉,这时倾听是最好的选择。

先举一个发生在一一母女身上的反面事例:8岁半的一一向妈妈诉苦:英语老师就是看我不顺眼,说我在家没听英语,我说听了,她说有效果吗’……”妈妈说:这个不怪老师,你前段时间确实坚持得不好,而且是完成任务式的。近些日子,我陪着你听,才有些收获。一一:那她也要给我一些时间来进步啊。妈妈:老师也是普通人,也会有急躁的时候。一一:明明是我同桌先说话,问我看不看书,我说不看。结果老师就批评我一个,说我不该上课讲话,我想说是同桌先说的,她也不给我机会。还说我是学习委员,应该自我要求更严格。妈妈:我觉得也没有问题啊。你确实说话了,老师批评你,你就虚心接受呗。而且,老师对中队干部要求高,也是应该的呀。一一赌气道:那我还不如不当中队干部呢。当一名普通的同学,老师就不会管这么多。妈妈也有些生气了,说:那你就不当好了。我记得你曾经说过你们班有一名同学特别淘气,老师们都拿他没辙,懒得管他。你是不是要向这个同学学习,让老师们都不愿意管你?一一:反正都是我的错!捂着被子哭开了。

在这个事例中,妈妈没听孩子把话说完,把情绪发泄完,就发表意见,而且都是站队老师,批评孩子的意见,把孩子越推越远。妈妈后来意识到这个问题,给孩子写了一封道歉信,才缓解僵局。

再说一个正面的例子:9岁半时,一一班级组织了三好学生评选。评选当天,一一回家神情沮丧且愤懑。一一说:“如果我再多两票,就可以选上了。”一一不平:“***居然都比我多一票,他平时表现根本不突出。”一一困惑:“为什么小谢都没选我?她还是我的好朋友呢!”一一分析:“可能是我平时管大家戴红领巾,管得太严格了,他们对我有意见。”一一喃喃自语:“以后我投票就投给*******(此处省略7***),还有我自己,不投给那些成绩好而且当干部的,这样我跟他们的票数的差距就能小一点。”等冷静下来,一一修正:“算了,还是投几个成绩好的吧,好的差的都投几个,要不然韩老师看到我的票会说‘这是谁啊,价值观这么差!’”

这一次,妈妈什么都没说,非常安静地听女儿把话讲完。很神奇地,孩子在矛盾和纠结中,很快地平复了情绪,甚至完成了反转和自我超越。

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夸张地站队孩子

孩子大了,辨别是非的能力更强了。有时候,她知道自己并不是那么有理,她的“敌人”也不是那么糟糕,但是她碍于面子不肯承认。这时,家长可以夸大其词地帮她讨伐对方,积极出谋划策。

10岁的一一:“今天Hellen老师冤枉了我两次,我决定恨她两个星期。”妈妈:“哦,有这样的事?”一一:“今天午休的时候,******欺负菠萝(毛绒小熊),我禁止他们这么干。Hellen老师不但不说他们,还大声说‘Pororo’要是韩老师值日,肯定会批评那两个捣蛋鬼。”妈妈:“要不要我帮你报仇?”一一:“好。怎么报仇?”妈妈:“我也要冤枉她,而且要冤枉两次。明天我给Hellen师打电话,我说‘你是男老师吧’,‘你头发是短的吧’,怎么样?”一一:“哈哈!”妈妈:“Hellen会不会以为接了一个神经病的电话呢?我看还是不要告诉她我的身份。如果她问我是谁,我就说‘我的名字叫你不知道’”。一一笑得要晕过去。

在这个事例中,妈妈故意“恶搞”老师,帮女儿出气。孩子明知妈妈不会真的这么做,也觉得很解气。在这番假想的“报仇”中,孩子对老师的怨恨得到发泄,甚至迅速消散了。这种夸大其词、同仇敌忾的方式,笔者试过多次,都很见效。比如孩子说某某同学很讨厌,妈妈表现得比孩子还义愤,说“简直不是人”、“我恨不得踹他一脚”之类,孩子一听,反倒有点不好意思,说“其实我也没那么恨他”或者“好像也没那么糟糕”。

需要说明的是,上面的年龄分段是大致的。有些手段,比如倾听,在学前和中学生身上也适用。而对于表达能力不够强的孩子,即便上了小学,有时候也需要家长帮他(她)说出感受。


共情:常用表达方式

共情主要是针对对方的情绪做出反应,不涉及行为的处理。事实上,很多时候,当一个人的情绪平复以后,他会自己反思,也会积极寻找解决问题和矛盾的办法,相当于推动了行为的处理。

下面介绍一些比较常见的共情表达方式,供参考。

孩子心爱的玩具不见了,情绪低落。家长可以说“那是你最喜欢的玩具,丢了一定很伤心”,或者“那个玩具陪了你这么长时间,一下子不见了,确实让人难过。”(避免说“丢了没关系,爸爸再给你买”,更不要说“谁叫你乱放东西,给你个教训”。)

孩子的好朋友转学到外地,孩子依依不舍。家长可以说“那是你最好的朋友,离别真让人难受”或者“你现在就开始想她了”。(避免说“别难过,你会有新的朋友的”,更不要说“不就是离得远一点嘛,哭丧着脸干什么”。)

孩子在课堂被老师批评了,回家倾诉。家长可以说“当着那么多同学的面被老师批评,一定让你觉得很没面子”,或者“我猜你在心里骂了好几句吧”。(避免说“老师批评你是为你好”,更不要说“老师为什么不批评别人,还不是因为你不守纪律”。)

以上是关于应对孩子负面情绪的一些建议,具体的言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组织,关键是要用接纳的姿态去处理孩子的情绪。孩子得到理解,看待问题会更理性,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更强。在这个过程中,亲子关系也会变得更融洽。


欢迎关注博主微信公众号,阅读更多原创育儿文章。

共情,让亲子关系更和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