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内驱力培养

标签:
育儿 |
分类: 生活篇 |
有朋友问我:“现在的孩子自觉的少,我身边的都是要催着逼着才肯学习,你说孩子的内驱力要怎么培养啊?”这个题目很大,一九妈妈想了差不多半个月,才想出以下一个途径。
培养胸怀天下的责任感
只要是读书的孩子,几乎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读书?一九妈妈还记得自己小时候,父母以及身边同学的父母谆谆告诫孩子:“好好读书,将来才会有好的工作”,甚至直接说“有铁饭碗”。稳定的工作,温饱的生活,是大人对孩子未来的期待。
长大以后,看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被书里的一段话触动了: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相比大多数母亲期望孩子通过读书获得稳定或体面的工作,或过上有钱有权的生活,龙应台更关注孩子心灵的自由和快乐。
再后来,看到一副漫画作品,一九妈妈觉得要用醍醐灌顶来描述当时的感受。漫画用的是英文,翻译成中文是这样的。黑头发的妈妈指着清洁工跟孩子说:“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像他一样”。黄头发的妈妈掌心朝上指向清洁工,对孩子说:“如果你好好学习,将来可以为他们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跟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相比,改变别人的命运,甚至改变世界,这个眼界和格局显然更大!
常见的学习动力大致可分为以上四种:
①避贫困苦难的生活。比如对孩子说“你如果不好好读书,将来就像你父母这样抡锄头(种地)”, 或者像上面图片中的黑发女子那样“如果你不好好读书,将来就去当清洁工(或当保姆、要饭等)。
②上衣食无忧的生活。比如上面提到的 “铁饭碗”,还有家长鼓励孩子通过读书结识有钱人,将来跟他们联姻等。
③选择有意义、让自己觉得自由开心的工作。比如龙应台对孩子的期许,以及关注孩子内心体验和幸福指数的家长。
④让自己变得强大,然后去帮助别人,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不难发现,第一种方法是最不可取的,它是“反面指引”,既让孩子把读书作为一种逃避的手段,又让他们从小轻视那些本已弱势的群体,甚至瞧不起自己的父母,这种方式很难驱动孩子内心向上的力量。后三种方式属于“正面引导”,而且是由物质到精神,由自己到他人。尤其是第三、四种方式,能唤起孩子对自由的向往,唤起责任心和使命感。这么培养出来的孩子,更容易产生内驱力,让他们朝着自觉自律的方向发展。
培养热爱阅读的好习惯
0-6岁时儿童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儿童各项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学习能力的发展,这种看似复杂的学习能力,可以用一种能力来奠定基础,那就是阅读能力。阅读打下的底子,不仅惠及将来的语文学科的学习,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甚至对人生境界和情怀都会有助益。
这个阶段的阅读,基本都是亲子阅读。虽然现在能播放故事的电子产品很多,但还是建议亲子共读纸质书籍。从孩子半岁左右开始,就要为孩子准备画面生动、音律优美的绘本,每天多次给孩子读,观察孩子的反应,感兴趣的重复读。孩子能爬能走了,要把绘本放在他能轻松够到的地方,让他随意拿取。给孩子读绘本时,让他选择自己最舒服的姿势,坐着、躺着、边玩玩具边听、翻跟斗都行,不要求他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地听。孩子自己看书时,切忌打搅,不要一会儿提醒他喝水,一会儿找他聊天,哪怕开餐了,也让他读过瘾再吃饭。
6-12岁,小学阶段。这个阶段,阅读比成绩更重要。小学课本通常比较简单和浅显,不能满足孩子大脑成长的需要,只有博览群书,广泛涉猎,才能让孩子的智慧不断成长。如果孩子把大部分甚至全部精力投入到课本和作业上,即便小学成绩拔尖,到了中学大多会因为知识面狭窄和后劲不足而下降神速,那些小学成绩平平但大量课外阅读的孩子反而后发制人,脱颖而出。
这个阶段,依然以泛读为主,不建议精读,尤其不建议大量精读。课堂教学就是精读,如果课外还用此法,会让孩子心生厌倦。另外,6-12岁的孩子,阅读能力和记忆能力是人生最强的阶段,即便是泛读,他也会吸收得很好。
要鼓励这个阶段的孩子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地阅读。每天都要读课外书,每天不少于半小时。一二年级的孩子每年阅读量应大于100万字,三四年级大于200万字,五六年级大于300万字。阅读量大的孩子,四年级以上可以达到1000万字/年。
家长这个阶段要做的,是引导孩子广泛涉猎,如天文、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生物、哲学、艺术、文学等。有的孩子阅读口味比较单调,家长可以用亲子阅读的方式唤起他其他领域的阅读兴趣,或者在日常聊天中安排被孩子冷落的学科知识,培养孩子的兴趣。
爱阅读的孩子,知识面宽,会越学越轻松。爱阅读的孩子,更能静下心来进行课堂学习和复习,越学越爱学。
培养天道酬勤的自信心
法国哲学家卢梭关于自信的一段话非常有名:“自信心对于事业简直是奇迹,有了它,你的才智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个没有自信力的人,无论他有多大才能,也不会有成功的机会。”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是进步的阶梯,这几乎已成为共识。但是,自信从哪里来呢?
自信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父母奖惩换来的,更不是从无数的挫败中滋生的。自信是从进步中来的。当孩子取得进步时,他会产生自豪感,进而产生自信心。所以,想让孩子自信,要创造机会,让他不断取得进步。
对于学前的孩子,以夸赞为培养自信的主要途径。孩子学会新技能,掌握新知识,要及时夸,让他觉得自己很棒。如果想“考核”孩子,最好用“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就是让孩子思考之后有很大可能答出来。如果把握不好,题目难度宁可小一些不要太大,孩子做出来以后再逐步加大难度。千万不要骂孩子笨,这样只会让孩子裹足不前,真的变笨。
有的孩子学前已经学了不少知识,入学后领先其他孩子的可能性大。家长要告诉孩子:“因为你比别人更用功,提前学了这些知识,所以现在你懂得的知识比别人多。如果你想要一直比别人懂得多,就要继续努力。”有的孩子没有提前学,入学后可能有些费力,成绩也不是太理想,家长可以跟孩子说:“班上大部分同学上了学前班,或者上了课外辅导班,提前学了这些知识。你没上,学得费劲很正常。但只要你认真听课,认真写作业,用不了多久就会追上来。”
家长要把鼓励的重点放到“努力”和“认真”上,而不要放到对孩子智商的评论上。孩子通过努力取得进步,要及时肯定和夸赞。“我听老师说,这段时间你听课特别认真。在家里,我看见你写作业也很认真,所以,你最近各科成绩都比上个月(学期)好。真的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呀!”
鼓励孩子跟自己比,争取每天进步一点点,努力成就最好的自己。孩子不断进步,自信心也会越来越强。当他足够自信时,他对学习就不会有畏难情绪。相反,他更愿意接受挑战,甚至主动寻求挑战,内驱力在一次次自我挑战中逐渐形成和增强。
按照蒙台梭利的说法,孩子天生就是积极向上的,如果后天环境适宜,孩子的内驱力会越来越强。家长们因势利导,优化环境,自觉自律的孩子一定会诞生!
欢迎关注博主微信公众号,阅读更多原创育儿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