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人、那山、那狗》影视赏析
(2010-10-23 13:40:38)
标签:
杂谈 |
一、论文摘要:
《那山、那人、那狗》是一部反映父子之情的感人电影。影片主要讲述的是儿子第一次去送信,老乡邮员由于不放心,陪儿子一同登上送信路程的故事。漫漫山路上,父子俩头一次这么长时间相处与交流,儿子从山民们对父亲表现出的亲情中理解了父亲的艰辛。影片虽然情节简单、节奏缓慢,却将父子间的脉脉温情,山民间的浓浓深情,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一主题表达得淋漓尽致,令我们倍受感动。
二、关键词:
乡邮员
三、论文正文:
影片《那人、那山、那狗》以邮政为题材,反映了父子间脉脉温情,山民间浓浓深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伟大主题。我很高兴能与大家一起分享看完这部影片的心得和体会。
影片一开始就把镜头锁定在山、人、狗这幅画面上,山、人、狗这三样东西在影片中多次出现,也贯穿着整个影片。两人一狗行走在大山深处的镜头更渲染出一种悲凉寂寞感。
飘渺优美的背景音乐,整洁碧绿的乡村风光,古典风格的湘西民居,奠定了整部影片唯美清新、温情脉脉的基调。跟随父子俩一起走上山路,在欣赏湘西乡村美景的同时,我们渐渐发现,这对父子的感情非常微妙:父亲由于常年在外送信,与儿子的交流非常少,儿子内心里既期待着父亲回家,又害怕和父亲说话,连一句“爸”也很少叫出口。于是,这条行程三天的邮路,就成为这对父子的和解之路。
在这三天里,儿子第一次走进了父亲过去的生活:瞒着盲人奶奶,替她在外工作的孙子写信、寄钱;参加侗族人家的婚宴,和年轻的侗族姑娘们跳舞;淌过一条阴冷的溪水,在溪边烤火;被山民用绳子拉着爬一段陡峭的山路;在一座陈旧的风雨桥上歇息,喝为行路人准备的泉水;在一个农户家里过夜,听着窗外大山里嘈杂的虫鸣声……这条路越往前走,儿子就离父亲的的心越近。这已经不再是一条简单的山路,而是父亲往返了一生的心路。
带着即将离开大山的惆怅,父亲也渐渐走进了儿子的内心,从儿子的口中,他知道了妻子多少次望眼欲穿的等候,知道了儿子成长的烦恼,更重要的,他知道了儿子虽然很像年轻时的自己,但时代已经给他打上了不同的烙印。儿子喜欢听流行音乐,对事情有自己的看法,与自己还是有一定年龄代沟的。但最终父子俩还是找到了交流的契合点,儿子理解了父亲的艰辛,父亲也理解了儿子的孤独。
我个人认为,影片的成功与否不在于票房的多少,而在于影片主题与细节的成败,下面我就从影片的细节分析入手与大家一同分享观赏这部影片之后的感受。
影片的开始部分由三个空镜头组合而成:一个远景的全景镜头以及两组缓慢移动镜头带我们进入了乡邮员生活的山村田园风光的环境中。接着通过人物的旁白以及整理信件的一个特写镜头让我们知道了乡邮员的工作,一系列快速连贯的整理动作与崭新的信件报刊、破旧的包裹布衬托出父亲的敬业精神。这里我要提出的是,通过这一细节,我们应该懂得,我们应当把自己的职业当做自己的事业来看待,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得细致和完善,才能得到领导的赞赏和夸奖。反之,当我们把工作当做生活累赘的时候,就会一事无成,勉强维持生计而已。
接着,我们便看到父子二人在乡村小路中行进的情景,远景中儿子快步地走在前方,父亲拄着竹棍踉跄地在后头跟着儿子,两人缺少交谈和沟通,表现出两人心灵距离的遥远。此时此刻的我,不禁想起了生活的我们。小时候,每当我看到父亲穿着半旧的中山装、骑着破旧的自行车来接我的时候,我总是躲得远远的,我恨我自己没有生活在富贵家庭,听着周围同学对我爸的议论声,我心中充满了抱怨声,甚至都赖得叫他一声爸。现在想起来,那时的我是多么地不懂事,怎么就不能理解自己的父亲呢?
随着情节的流动,儿子和父亲来到了空无一人的村委会,秘书来到后,父亲递烟,儿子倒水,与儿子原以为的夹道欢迎形成鲜明的对比。父亲第二次抽烟,儿子主动要过来抽。二人的第二次闲谈中,儿子并没有顶撞父亲,而是静静地聆听,这也说明儿子对父亲工作的艰辛有了初步的理解,二人的心灵开始拉近,为后来二人进一步的交谈做了铺垫。
当父亲来到一个十字路口时,又特意来给五婆送信。其实我们都知道,五婆的信对于五婆来说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导演用间接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人情冷暖和儿孙不孝的社会现实对独居在深山五婆的同情和怜悯。五婆面部的强光与屋内的黑暗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了一个孤独慈祥的老人对亲人的思念与牵挂。此时此刻,父亲的行为给儿子带来强烈的心理感触,父亲将信移交给儿子也意味着要将这项“欺骗”的工作交给儿子。看到这,我不禁想起了陈红的一首歌《常回家看看》,父母不图儿孙为家做多大贡献,只图个平平安安、团团圆圆。的确,儿行千里母担忧,身处在异地他乡的我们,时不时给家里人写封信,打个电话,道一声问候,报一句平安,或许是对父母最大的安慰。又有什么事情比问候家人更重要呢?
影片最精彩的一段莫过于写儿子背父亲过河了,影片通过多方位的角度来拍摄儿子背父亲过河的场景,远景反映了河流的宽、河水的急、儿子前进的艰辛,近景镜头多为面部描写,体现人物内心的复杂,父亲百感交集,靠着儿子的后背,回忆起过去的美好时光,
年轻的父亲背年幼的儿子与成年的儿子背年迈的父亲这两幅画面交织在一起,这是心与心的交流,是父子间的相互理解与包容。父亲为儿子难得一声“爸”的呼唤热泪盈眶,与之前父亲责怪儿子叫吗叫得亲热形成照映,此场景是两代人隔阂消除的关键。不知你们看到这有何感想,反正我是默默地流下了眼泪,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背影》这篇散文。一个是散文,一个是电影,却又不同的手法给我们展现了父爱这一相同的主题。在这里,我想我们都应该在心里默默念道:父亲,我爱你!哪怕我们难以启齿,但只要我们的心够诚、够真,我想我们每个人的父亲都会为之感动和欣慰。
当父子二人来到一木桥时,父亲因劳累坐在木凳上休息,略带痛苦地锤柔着伤病的脚。恰在这时,信件被风吹散飞走,父亲却出奇敏捷地奔了出去扑救飞散的信件。慢镜头的运用表现了人物奋力奔驰与急切扑救的心情,将观众带入紧张的气氛中。这一系列动作的刻画将一个敬业的乡邮员跃然于屏幕之上。儿子着急的神情与父亲救信的画面交织在一起,儿子的表情随着父亲的追信——摔倒——拾信而变化,体现儿子对父亲的担心与敬佩。同时,狗的作用在本场景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它一路的表现以及救信发挥的关键作用使得儿子明白“老二”在父亲送信的生涯中是个多么重要的角色。儿子对狗的接受也表明他对父亲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这样一个场景,让我想起了《红楼梦》描绘的几幅画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醉卧、迎春穿花,那我们何不妨给这幅画面起一个名字,叫做“父亲救信”,岂不很妙?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又到深夜,影片将镜头对准了父子二人一起洗脚、睡觉的画面上,成年的儿子蜷缩在年迈的父亲怀里睡觉,父亲的脸上露出了久违与会心的微笑。通过这一细节的表现,我们看出父子间的隔阂彻底消除,心灵之间得到了彻底的沟通,是整部影片的高潮所在,也让看片的我们深受感动。这样一幅画面,不禁让我再次想起曹雪芹的《红楼梦》,小说中的贾宝玉虽然叛逆,但却愿意躺在王夫人的怀里撒娇,而他的同父异母兄弟贾环却从没有得到他母亲赵姨娘的爱抚,受了气还要被他母亲痛骂痛打一顿。当他看到贾宝玉被王夫人摩挲时,他心里恨得直痒痒,这就是所谓的“皮肤饥渴症”。所以,我在这特别提一下,我建议我们的父母时不时地去爱抚一下自己的孩子,给孩子更多的安慰和鼓舞,使孩子不至于孤独和寂寞。
随着情节的流动,影片进入了尾声,母亲焦急地等待着我和父亲的归来。一段旅途的结束将预示着另一段行程的开始。又是一个清晨,儿子再次起床站在邮包前,脸上露出坚毅的神情,奋力地背上了邮包。从这一细节中,我们明白儿子已完全理解了父亲,愿意将父亲这份艰难却值得骄傲的工作继承下去。
面对这样一个结尾,我们不禁要问:谁说父子两代人之间的鸿沟不可逾越,谁说父爱没有母爱更伟大?其实,只要我们肯努力与父亲交流沟通,定会发现父爱的宽广与博大精深。同时,我们必须明白,虽然我们可以走得很远很远,却总也走不出父亲心灵的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