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问题之我见
标签:
平衡道辩证法 |
分类: 探索争鸣 |
——读李健《终极真理论》有感
摘
关键词:本原、平衡、内因、辩证法、道、万事找一
最近,我认真拜读了李健先生的《终极真理论》,感觉李健先生对平衡问题有着相当深入的思考。下面,我就从辩证法入手结合世界本原问题谈谈自己对平衡问题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欢迎李健先生与诸位学者批评指正。
一、谁是世界的本原
大家知道,哲学来源于神学,是从神学理论中分化出来的。神学理论认为世界万物是神或上帝创造的。辩证法大师黑格尔认为辩证法“约略相当于普遍观念所谓上帝力量”[1],具有上帝的地位和功能。也就是说,哲学是用辩证法理论来解释、说明世界万物是被谁创造出来的问题的。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深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约略相当于上帝的观点,详细阐述了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认为内因与外因共同创造了新质事物。其中,内因是创造新质事物的主要的核心力量,外因是创造新质事物的条件性的辅助力量,外因通过内因对新质事物发挥创造作用。[2]
各位都学过平面几何,都知道平面几何是建立在平行公理基础之上的。而辩证法就是建构哲学理论的公理或原理,各种哲学结论都必须建立在辩证法原理之上的,不能出现辩证法原理相矛盾、相冲突的情况。辩证法除了认为内因是创造新质事物的核心创造力量之外,还认为内因力量是事物不断运动、变化的主要的根本推动力量。没有内因,事物就是僵死的,就不可能会有能动性表现出来。如果说某物具有能动性,那么某物必须是首先具有内因的,否则,某物是不可能具有能动性的,更不可能运动、变化。也就是说,承认事物能够运动、变化,必须首先承认事物具有内因。内因是事物之所以能够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
哲学史告诉我们,从古希腊泰勒斯“水是万物的本原”到赫拉克利特“世界是永恒燃烧的活火”,人们对世界本原的追问由最初的具体的事物转向了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事物,并最终形成了用辩证法理论来解释、说明世界本原问题的抽象逻辑方法。对于事物内因的性质,哲学史上曾经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事物最初运动、变化的内因是物质性的,即“一切现象都由物质原因作基础”[3],由此形成了物质第一性的唯物主义;另一种观点认为事物最初运动、变化的内因是精神性的,自然界、人类社会都是“绝对精神”派生的,由此形成了精神第一性的唯心主义,历史上的黑格尔就是此种观点的典型代表。当我们把辩证法的内因观点与世界本原问题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就会发现历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争论不休的真正原因无非是世界最初的那个原因到底是物质性的还是精神性的。
如果我们抛开内因的创造地位,再单独假设某个世界万物的创造者,那么就应该指出辩证法的内因观点在解释、回答世界万物是如何产生的问题上存在哪些缺陷与不足,自己论证、确立的创造者与辩证法规定的内因创造者相比有哪些优势,可以解决哪些辩证法的内因观解释不了的现实问题。只有指出辩证法的内因观解释、回答世界多样性存在哪些缺陷与不足,自己论证的创造者比辩证法规定的创造者更能解释、说明问题,新的世界万物创造者的观点才能使人信服并接受。如果不能说明自己论证的创造者比辩证法规定的创造者有哪些优势,新的世界万物创造者的观点是很难建立起来的。
二、平衡的理论与应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认为道创造了世界万物包括人。尽管都否认这个世界有神或上帝存在,但《道德经》对世界万物创造者的看法还是与辩证法有所不同。《道德经》认为是道创造了世界万物,而辩证法认为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共同创造了世界万物。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包含了辩证法内因与外因的观点,即应该把内因与外因融入到对道的内涵的理解之中,这样就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与现代辩证法理论结合起来了。辩证法把推动事物运动、发展的原因划分为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两个层次,这样就把事物动因的探讨由早期的笼统的整体(比如,道)的形式深化为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促使人们对辩证法理论的认识由抽象走向现实。可以说,辩证法的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共同创造世界万物的观点深化了道创造世界万物的观点,而内因与外因共同创造世界万物的观点其实就是《道德经》所说的无为的观点。
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缺失内因任何事物都是不可能具有能动性的,更不可能会运动、变化。这是辩证法对动与不动的基本规定。但是,不少人总是有意无意忽视辩证法这个基本规定。平衡与不平衡其实都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某种状态、某种特点。如果没有内因,事物就是僵死的和没有能动性的,平衡与不平衡的状态或特点自然也就不可能表现出来。因此,内因既是运动、变化的前提,也是平衡与不平衡的前提。如果说平衡与不平衡在逻辑上先于内因,这明显是不符合辩证法的内因推动原则的。所以,我认为平衡与不平衡只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动态特点,而非逻辑上先于内因与外因的东西。研究平衡探索平衡的奥秘必须首先承认内因的逻辑先在性,不能由于平衡的重要性而忽视内因的基础地位进而把平衡理念凌驾于内因的基础地位之上。
在逻辑上,内因与本质是事物相同核心层次的不同表述,所谓内因的观点其实就是事物具有本质的观点。而李健在《终极真理论》中反复强调的“万物皆有核”、“一统多”、“一生多”等观点实际上就是真实存在的万物皆有内因或本质的观点。这里的“核”、“一”等概念在逻辑上指向的其实就是事物的内因或本质。在万物皆有内因或本质的基础上,李健的《终极真理论》要求人们在具体工作中要抓住事物的内因或本质,以内因或本质为核心去认识事物把握事物,这样才能起到重点突出、事半功倍的成效。当然,这种抓住事物内因或本质观点其实就是人们经常说的辩证法的观点。只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家思想的熏陶和影响,李健把其表述为具有浓厚个人语言特点的“万事找一”。这是李健《终极真理论》相对比较难理解且容易被忽视,其实也是最值得肯定和赞扬的地方。当然,“万事找一”也是李健先生在实际工作中多年积极践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也就是说,李健认为只要我们在具体工作中学会了“万事找一”的方法也就无形中抓住了事物的内因或本质,就能达到《道德经》所强调的无为而治的效果。
但是,李健认为仅仅抓住内因或本质并不能有效解决事物存在的问题,这时就需要引入他的平衡理论。比如,中医理论在研究人时,并没有单纯固守人的内因或本质的探讨,而是深入到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问题。正是通过对人体阴阳平衡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形成了与西医不同的中国独特的传统医学理论即中医理论。对于某个现实的人来说,除了身体内部生理活动需要平衡外,心理也是需要平衡的。只有身心都处于某种平衡状态,这个人的生命才能处于健康状态,即“健康的本质也是一种平衡”[4]。目前,国内已经有人在中医阴阳平衡理论的基础上创建了以保持人体“动态平衡稳态为目的”、“利用人体天然防卫力抗病”[5]的平衡医学,并运用平衡观点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取得了与西医迥然不同的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这充分说明平衡问题非常重要,至少与人体生命健康密切相关,研究平衡探索平衡奥秘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而李健先生的研究无疑深化了人们对平衡问题的认识,把对平衡问题的探索推向了哲学高度,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正如李健先生所讲的那样,“天道平衡,天道自衡”[6]。平衡不仅仅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手段或方法,更主要的其是事物天生具有的功能。大家知道,辩证法的内因观点其实就是自组织的观点。也就是说,平衡与否主要是事物自我组织、自我建构的结果。如果各种条件符合稳态要求,事物就能够自动保持某种平衡状态。如果不符合稳态要求,事物就很难保持平衡状态。比如,体温。如果能够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及时增减衣服,人体就能够自动保持体温处于正常状态。反之,就不能自动保持正常体温。同样,人的内心也是有很多妄念和杂念的,全部或彻底清除是不可能的。但是,只要这个人的妄念与正念或者善念与恶念等始终自动保持某种动态平衡状态,不影响自己的行为和他人的现实生活,我们就认为这个人的心理就是健康的。近年来,我陆续发表了讨论人体身心(生命)自组织问题的相关论文,主要是分析身心(生命)在自我组织和建构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逻辑问题。[7]目前,我已由抽象的辩证法研究转向身心(生命)动态平衡(稳态)应用机制的探索,并利用身心自动平衡(稳态)机制解决影响人们生命健康的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问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不承认这个世界有神或上帝存在,那么世界万物就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共同创造的。其中,内因是创造新质事物的主要的核心力量,而最初的那个内因在逻辑上就是世界的本原。平衡与否是现实事物真实存在的某种动态表现,这种状态是以事物是否首先具有内因为前提和基础的。我们认为世界中真实存在的事物天生具有自我平衡的组织和建构功能,开发、利用事物的自我平衡功能可以解决很多现实问题,并且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总之,在变革现实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我们既要遵循中国传统文化中道的观点抓住事物的内因或本质,也要学会开发、利用事物天生具有的自我平衡功能去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同时注重解决内在矛盾平衡手段或方法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这样才能处理好自己的工作、处理好自己的身心(生命)健康问题、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社会关系,实现工作、家庭、社会内部成员的和谐共处,从而走向幸福人生的巅峰!
参考文献
[1] 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出版,1980年版,第179页。
[2]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版,第301-302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页。
[4][6] 李健《终极真理论》,华夏出版社,2024年版,第214页、第52页。
[5] 王佑三《明天的医学向何处去——我的医学平衡观》,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14-117页。
[7] 杜胜利《自组织形神观——关于自组织哲学的新思考》载《吕梁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自组织生命观——中国传统文化生命观点的系统解读》载《系统科学学报》2025年第2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