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教学案例
(2022-07-05 08:56:12)分类: 教案 |
《匆匆》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要在课堂上力争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并学习作者的语言。而掌握语言的规律靠读,情感的激发、熏陶也靠读。
案例背景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它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文本中给读者留下的不确定的“空白”,等待读者用想象去补充,补充的过程就是发掘意义的过程,是以自己的经验去再创造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教学中,教师要把学习的时间尽量还给他们,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让学生自觉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教师适当地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在朗读中,在“空白处”品悟语言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带入情境
指名读全文。
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并谈谈听了这篇散文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板书: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
二、交待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就来细细品读作者的语言,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日子的来去匆匆的。
三、学习课文内容
1、小组里读读说说上节课画下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自己喜欢的句子,感悟作者怎样具体描写日子的来去匆匆的。可以重点读读那些自己喜欢的句子。
2、生分组活动,在小组内读句子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3、学生分别汇报:
第二自然段(过去的日子):
出示“在默默里算着,……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感悟到作者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时间的样子写具体了。从“溜”字感悟到过去的日子无声无息地走了,体会作者有一种惋惜﹑无限感慨之情。
指导带着感情读好这些句子。(教师范读,学生评读)
喜欢就记下这些句子,积累背诵。
第三自然段(现在的日子):
出示句子:“太阳他有脚啊,……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感悟到作者用了拟人,把日子过得快写出来了)
出示句子:“于是,洗手的时候,……从我脚边飞去了。”
两名学生分别对读这段话。
(感悟到:作者用了排比句,写出日子一天与我相伴,很快地从身边过去了。通过“跨﹑飞”体会到时间就是这样轻巧地在不经意中溜去了。)
指导学生读好这段话,同桌分读,男女生分读。
将这一段话积累下来。
仿写练习:用上“……的时候;……的时候;……的时候……”写一段话。
出示句子:“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学生从“闪”字可以读出时间流逝得很快,一眨眼的功夫。)
指导读好这些句子。
第四段(未来的日子):
出示句子:“过去的日子如轻烟,……我何曾留着像游丝一样的痕迹呢?”
(感悟到:作者用了比喻的写法,说明日子就这样去得无痕,轻而易举地过去)。
句子:“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感悟到作者用上了反问句,表明自己不能虚度人生,对未来的一种追求﹑向往和思索。)
读好这几段话。
第五自然段:
齐读这一段话:
此时朱自清先生得到答案了吗?你从中得到答案了吗?
时光如水,匆匆逝去,作者在感慨、自责之余,表达的是不甘虚掷光阴,力求上进的决心。
交流收集的珍惜时间的格言﹑警句。
出示老师收集的格言﹑警句。大家自由读,分别指名读。
四、课堂总结
时光的流逝本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为什么作者能写得如此感人呢?
运用了首尾呼应的结构,多种修辞手法相结合,还选取了生活中平常的自然现象和事情。我们在习作中也要学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五、拓展延伸
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些什么?喜欢这篇散文吗?我们还可以找出朱自清的其他作品进行学习。
教学反思
一、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以读为本
将朗读训练贯穿在整个阅读理解的过程中,不但让学生多读,而且指导学生会读,在效果上达到读好的目的。课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将整体读和重点读相结合,让学生一读再读,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课堂上采用指名读、自由读、齐读、师生对读、教师范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以读促讲,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熟读成诵积累丰富的语言,同时培养了语感。
二、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以评代讲
在教学中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在读的实践中感知理解,抓住重点词来品味、体会,学习语言。为此,课堂上充分借助评价手段使学生在自主、自悟、自得中学习语言。如:教师范读后学生评价老师读的怎么样;指名读句子后学生间互相评价“他刚才读的怎么样”,“我认为该这样读,我会比他读得还好,我想给大家读读。”等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掌握语言的规律,对语言的感悟和自己情感的体验都是在评价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同时也促进了师生、生生间的互动。
三、重视课上读写的结合,着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心理学研究表明:阅读是内化的吸收,写作是外化的表达。当学生阅读达到高潮时,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读中仿写,读后学写,使学生乐写、易写,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水乳交融,发挥更大的整体效益。
前一篇: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
后一篇:第五单元:习作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