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匆匆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2022-04-29 18:02:12)
分类: 教案
匆匆
临钢小学教育集团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2.思考问题。朱自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让这看不见、摸不着、匆匆而过的时间跃然纸上的呢?(默读课文,感知表达)
3.能抓住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仿照第3自然段,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重点)
一、复习导入,回顾作者情感
1.学生齐读题目。
2.聚焦课文标题,引导学生回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对时光匆匆而逝的感慨和叹惋)
二、品读“匆匆”悟表达
1.品味修辞中表达的情感。
(1)启发思考。朱自清并没有直接写日子一去不复返,而是写了燕子、杨柳、桃花、水滴。你对此有什么发现?体会到怎样的情感?
预设:三个排比句写的都是我们常见的最能表现时间流逝的现象,作者写时间一去不复返与燕子、杨柳、桃花有什么关系呢?因为这三者都能失而复得,而时间却不能。
(2)指导背诵。背诵课文第1-2自然段。
2.引导学生发现第1自然段中与结尾相似的一句话。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1)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对时光流逝的叹惋。
(2)通过首尾两句话的对比,引导学生发现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并板书“首尾呼应”。
3.小结: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是对时光匆匆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和叹惋。
4.品味一连串问句所表达的情感。
(1)勾画句子。勾画出课文中两处使用了一连串问句的句子,想一想这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指导朗读:移情体验,读出无奈与留恋之情)
我能做什么呢?……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指导朗读:把自己当作作者,读出苦闷伤感又不甘沉沦的情感)
(2)交流感受。朱自清有所为吗?课件出示朱自清简介。(结合课文中一连串问句引导学生谈感受)
(3)感悟情感。即使这样,朱自清还是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可见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多么严格啊。男女生合作背诵课文第1、4自然段,再次感悟一连串问句所表达的情感。
5.品味“时间之流”的感触。时间的流逝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平常现象,为什么作者能写得如此感人?
(1)品读。圈出课文中的动词品读。((2)感悟。找出叠词进行感悟。
点拨:找出叠词“斜斜”“默默”“匆匆”“茫茫然”“轻轻悄悄”“伶伶俐俐”进行感悟。
(3)仿写。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仿写。学着课文第3自然段的写法,抓住生活中的人、事或景物写一写自己对“时间之流”的感触。写法提示:
抓住生活中最细微平常的人、事或景物来写,如:写字的时候,散步的时候,睡觉的时候……
动词灵活多变的运用。如学习运用课文中“跨”“飞”“闪”“溜”这些赋予时间以人的灵性的文字来表达情感。
写文章就像说话一样,把自己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
(4)背诵。指导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5)提升。作者的八千多个日子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溜走,你们的四千多个日子,也悄然逝去了,面对这一去不复返的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6)合作。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三、升华“匆匆”拓表达
1.课内积累。
(1)学了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大家都在感叹时间的流逝。请把课外收集到的关于时间的美文、格言、警句、诗词或故事,读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并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2)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尝试把课堂上仿写的片段改写为一篇习作。
2.课外延伸。推荐阅读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背影》《春》。

[板书设计]

8匆匆
时间一去不复返    感慨叹惋   首尾呼应
再次提问
修辞手法      
时光一去不复返    比喻、拟人……
直接抒发情感    情感真实
[教学反思]
统编语文教材要求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的教学目标要直接指向表达,将方法指导有机融入整个单元教学的全过程。因此,本课教学设计在揭题之后,我引导学生直奔表达,去感受、去发现朱自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让这看不见、摸不着、匆匆而过的时间跃然纸上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初读全文,整体感知,安排明确的读书任务,及时进行初读反馈等步骤,及时地掌握了学生读书的初体验,引导他们直奔表达,激发了学生深层次品读课文的兴趣。
读散文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在“品味一连串问句所表达的情感”环节,我紧扣课文中两处一连串问句的句子,对比朱自清一生勤奋取得的成就,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理解这样表达的好处。
在理解文中的表达之后,我带领学生由读文引入仿写,让学生在读懂作者怎样巧用动词、妙用叠词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基础上,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的写法,抓住生活中的人、事或景物写出自己对“时间之流”的感触,进一步体会时光匆匆,实现读写迁移,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
最后我引导学生把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及扩大知识面,实现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在积累的基础上创作,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听力测试
后一篇:交流感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