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惩戒是通过当前对个体的错误行为实施处罚而达到警戒其未来的目的。以教育为前提,以惩罚为手段,以不损伤学生的身体为原则,以尽量减少或不再出现要“戒”的行为为结果,通常包括学校惩戒和教师惩戒两个方面。
从学校教育惩戒实施的行为方式来划分,教育惩戒可以分为精神惩戒和行为惩戒。前者主要是对学生在精神上给予惩罚,如批评、通报、记过等;后者是对学生在行为上进行限制,如实施隔离、适当罚站、剥夺其某种特权等。从实施时间来划分,惩戒可以分为及时惩戒和延时惩戒。从实施程度来划分,可以分为适度惩戒和过度惩戒。从惩戒实施的方式来划分,可以分为直接惩戒和间接惩戒。
《教育大词典》中认为,体罚是一种以损伤人体为手段的处罚方法;变相体罚则是指留堂、饿饭、罚劳动、重复写字等极容易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处罚行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认为,体罚是对学生身体的惩罚;变相体罚则是不直接对学生人身诉诸拳脚和工具,而以各种借口并以其他形式间接地对学生进行体罚。
教育惩戒与体罚、变相体罚的联系何区别。
1.
从目的上看,合理教育惩戒的目的是让学生真正认识错误,悔过自新,从而“不愿”犯错;体罚则侧重于让学生受到皮肉之苦,对犯错产生畏惧心理,从而“不敢”犯错。
2.
从程度上看,教育惩戒是一种无损于学生身心、具有教育性的教育管理方式,是教师的职业权利之一;体罚在我国则是一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违法行为,是教师要坚决杜绝的行为。
3.
从手段上看,二者似乎都会让学生的身心产生一定的痛苦以达到最终的目的,但两种痛苦的内涵是不同的。教育惩戒中的“痛苦”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而产生的痛苦,是发自内心的;学生被体罚时的“痛苦”更多的是外界造成的,是一种外力的结果。
4.
从实施效果上看,教育惩戒最终能使学生心服口服地改掉错误,且不影响师生感情;体罚则可能会使学生改正自己的错误,但学生完全是被动的,往往还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导致更加严重的违规行为。
我们用赏识来增加学生某一良性行为发生的频率,而用惩戒来减少某一不良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和倾向性。
离开惩戒的赏识教育对学生的违纪行为会变得软弱无力,不利于教师课堂秩序的稳定,无法保障其他同学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完全否定教育惩戒,这也充分说明了教育惩戒存在的现实意义。
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不惩戒的方法只是对破坏分子有益,如果学校没有惩戒就必然会使一部分学生失去保障。
目前,由于我国法律对体罚和变相体罚未做出明确界定给很多教师带来了迷惑。在实践中,很多教师由于分不清什么是体罚和变相体罚,又不知道自己有无教育惩戒权,所以干脆不去实施教育惩戒,这是导致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惩戒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随着人们法制意识的增强,家长和学生的维权意识日益提高,再加上媒体的介入,学校为了息事宁人,常常采取一些牺牲教师利益的做法来迁就家长。
据资料统计,我国教师惩戒学生的方式有近20多种,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是以直接伤害学生的身体为主,如打耳光、打手心、扯耳朵、用教鞭抽、罚站、罚蹲马步、罚跑、罚跪、揪头发、晒太阳等。
第二类是以侮辱学生人格为主的惩罚,如讽刺、挖苦、嘲笑、谩骂、中伤、威胁等。
第三类是变相体罚,如罚作业、罚抄书、罚劳动、留校等。
惩戒不可少,只是方式应科学。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教师的安全和学生的安全同样重要,都是重于泰山。教师正当使用的、恰如其分的惩戒不属于对学生的体罚,不提倡对学生的一切行为都给予包容甚至迁就的做法。”
没有惩戒就难以使青少年逐步拥有是非观和自律意识,但是,教育惩戒是一把双刃剑,用不好不但会伤害到学生,而且有可能吧我们卷入教育纠纷之中。
教育惩戒应遵循的五大原则
1. 惩戒的艺术性原则
(1)教师惩戒学生时用的语言要具有艺术性。
(2)教师要准确地把握对学生惩戒的度。
(3)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教育场合。
(4)教师采取惩戒措施时要注意时机。
(5)教师要善于跟学生家长沟通,有效地借助家庭教育的力量。
(6)因材施教是教育惩戒艺术性的最高要求。
(7)教师要适当创新教育惩戒方式。
2. 惩戒的科学性原则
(1)教育惩戒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2)教育惩戒要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
(3)教育惩戒要注意及时性原则。
(4)教育惩戒要注意其合理性。
(5)要注意避免滥用惩戒。
3. 惩戒的依法性原则
(1)要明确谁可以实施教育惩戒。
(2)要了解惩戒学生什么的问题。
(3)实施严厉的教育惩戒应按照一定的程序。
(4)防止教育惩戒触犯学生的法定权利。
4. 惩戒的教育性原则
(1)教育惩戒确实是为了戒除不良行为。
(2)教育惩戒要尽量让学生获得个人发展。
(3)要做好惩戒后的帮扶转化。
(4)坚决杜绝一些反教育性的惩戒措施。
5. 惩戒的伦理性原则
(1)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2)要信任学生。
(3)要懂得关爱和宽容学生。
(4)要体现公平、合理原则。
教育惩戒常见误区
1.
教师惩戒权不可“转嫁”----教育惩戒是教师的责任。
2.
为提高学生成绩而惩----家长叫好,却不是正当理由。
3.
纵容违纪#尊重自由----放任学生意味着教师的失职。
4.
不要漠视学生的权利----随意的惩戒可能造成侵权。
5.
情绪宣泄式的惩戒不可要----惩戒应出于教育目的。
6.
切忌对学生搞“连坐”----教育惩戒不能伤害无辜。
7.
别拿学生当成人对待----惩戒应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教育惩戒的具体操作艺术和技巧
1.
班规要定于惩戒之前----让惩戒有“法”可依,因为不为人知晓和认可的制度规约,实际上不具备约束力和执行力。好的制度有了,还要采取措施保障这些制度的执行,如果没有相应的人去监督执行,制度是没有任何用处的。
2.
校纪班规面前人人平等----处罚切莫有失公允。中国有句古话:人不患寡而患不均。它说明人在群体中有时并不在乎别人给予自己东西多少,而在乎自己在这一群体中是否被平等地对待。
3.
惩戒应伴随师爱而行----让学生感受到另一种形式的爱。
4.
惩戒应以尊重为前提-----学生犯错并非失去人格。
5.
依错误的主导因素而惩----把惩戒转化成积极行为。
6.
带张笑脸去惩戒学生----教师的良好心态和关键。一位哲人说过一番耐人寻味的话:”天空收容每一朵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瀚无边。“当学生犯错时,我们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换一种心态,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方式,你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你会发现教育有着无比深刻的内涵和魅力。
(1)要树立正确的学生错误观。
(2)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教师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
(3)对学生犯错要有心理准备。
(4)以朋友身份去面对学生,多给予理解、信任。
(5)要对学生的错误有一个公正客观的了解。
7.找到学生犯错的动机----给孩子一份特殊的爱。
8.
惩戒方式要因错因人而异----常用惩戒方式一览:(1)批评;(2)做检查;(3)罚站或罚劳动;(4)隔离措施;(5)剥夺某种特权;(6)没收;(7)留校;(8)体罚;(9)回家反省;(10)警告;(11)记过处分;(12)留校察看;(13)自动退学处理;(14)停学和开除。
9.
实施惩戒要掌握分寸---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1)教育惩戒的使用要在数量上有个度,应遵循少用原则。
(2)教育惩戒要在程度上把握好度,要做到惩戒合理。
(3)教育惩戒要符合师生之间的伦理道德。
(4)教育惩戒度的最底线是法律底线。
10.
惩戒宜及时进行----不能让学生存有侥幸心理
(1)人的行为是否再次发生与紧跟行为之后的结果密切相关。
(2)对学生的错误行为不及时惩戒有可能会产生”破窗效应“。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根据大量的实验提出了”破窗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破了一栋建筑物的窗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护,别人就有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窗户就给人一种无序的感觉。
(3)及时性原则顺应了犯错学生的心理需求,避免了侥幸心理的产生。
A.
及时惩戒并非不分场合地随地惩戒。
B.
及时惩戒并非及时叫家长。
C.
及时惩戒无须重翻旧账。
D.
及时惩戒不等于对处理问题操之过急。
E.
及时惩戒不等于可以随便惩戒。
11.
做好惩戒之后的帮扶转化---避免惩戒产生副作用
(1)预防”冤假错案“的产生。
(2)防止对学生的进步期待缺乏耐性。
(3)防止对学生进行惩戒之后就撒手不管了。
(4)防止采取故意疏远学生的方式促进转化。
12.
赢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家校合力让惩戒更有效
(1)及时与家长沟通,可以防止家长片面相信孩子的一面之词。
(2)及时与家长沟通,可以了解家长对教育惩戒的看法 。
(3)与家长沟通的重要目的就是取得家长的理解,并让家长在惩戒实施中给予积极配合。
A.
联系家长的目的是为了共同教育学生,绝不是推卸教师的教育责任。
B.
一个孩子身上的问题往往预示着一个教育问题家庭的存在。每个问题学生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长。
13.
惩戒学生莫忘反思自己-----生之错,师有过
(1)反思教育惩戒的方式方法是否得当。
(2)反思教育惩戒的效果如何。
(3)反思还要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帮扶转化。
14.
教师犯错也要接受惩戒----身教胜于言教
学生被分到一个懂教育的教师的班级里,他是幸运的。
学生被安排一个智情双修,德才兼备的教师的课堂上,他是幸福的。
教师讲究教学艺术,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和人性的美丽,无疑教师和学生都是快乐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