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悉尼海港大桥——澳洲行纪之四

(2010-05-05 20:57:12)
标签:

旅游

澳大利亚

悉尼

名胜

海港大桥

分类: 澳洲行纪·悉尼·新州

http://s1/middle/6775353eg861f26f19050&690 
       http://s10/middle/6775353etc09878a264a9&690
       悉尼的第二个地标是海港大桥。以悉尼海湾的蓝天碧海为底衬,以珠圆玉润的悉尼歌剧院为伴娘,横跨悉尼杰克逊湾的海港大桥,在南半球明亮的阳光下,愈加显得完美无瑕,浑然天成(上一)。上二:从杰克逊湾北岸西侧看到的海港大桥。

http://s1/middle/6775353eg85d7be0dea80&690

从歌剧院北端基座上眺望海港大桥(上图);从歌剧院斜对面的杰克逊湾北岸眺望海港大桥(下图)。
            http://s7/middle/6775353etc1196a337e26&690

碧波荡漾的悉尼湾上,西侧的海港大桥与东侧的歌剧院遥相呼应、相得益彰(上、下图)。

   http://s12/middle/6775353etc11997e7c7db&690

    海港大桥位于悉尼的杰克逊海港,英文名称为 Sydney Harbour Bridge, Australia,是早期悉尼的代表建筑,从怀胎出世,先后经历了100多年。在动议提出酝酿了40多年后的1857年,悉尼工程师彼得·翰德逊终于绘出了大桥的第一张设计图。后经反复修改,直至1923年,才根据总工程师卜莱费的蓝图进行招标。
       http://s5/middle/6775353etc09879026104&690

    招标的最终结果,是英国的一家工程公司中标,负责承建。

http://s16/middle/6775353eg8614c00941af&690

 海港大桥于1924年破土建造桥基,1932319日竣工通车,整个工程历时八年有余。先后有1600多名工人参与建造,其中16名在建造中不幸死亡,死亡者中有两人是从桥梁上掉下摔死的。

http://s7/middle/6775353eg861f26b47396&690

从环形码头上眺望海港大桥(上图);从环形码头斜对面的轮渡码头上眺望海港大桥(下图)。 

   http://s14/middle/6775353et79b5bdd0586d&690

 

http://s12/middle/6775353eg861f2822c3db&690      仰视海港大桥钢架雄姿(上、下图)

http://s16/middle/6775353eg8614c0fd6b2f&690

    在悉尼海湾北岸仰视凌空飞架的海港大桥(下图)。

       http://s14/middle/6775353etc09759c327ed&690

海港大桥是一座特大的单孔拱桥,长1149米(包括引桥),孔503。从海面到桥面高58.5米、到桥顶高达134米,万吨巨轮可从桥下通过。
       http://s8/middle/6775353etc098790ebf87&690
    从海湾南岸看到的海港大桥(上图)与钢架引桥(下图)。       

   http://s5/middle/6775353etc09871dd7c84&690

下图:海湾北岸的大桥引桥。

   http://s6/middle/6775353etc09a29b80935&690
    大桥钢架的两头建于海岸岩石的巨大钢筋水泥桥墩上,墩高12米。钢架的热胀冷缩问题由与桥墩接头处的大滚珠调节。

       http://s15/middle/6775353etc09871b9b01e&690

海湾南岸(上图)与北岸的桥墩(下图)。
       http://s15/middle/6775353et79a8bc2f6cbe&690


       http://s3/middle/6775353etc11997f3dd32&690

两头的桥墩之上,还用花岗岩建有各高95米的桥头塔(上、下图)。
       http://s8/middle/6775353etc099e43ccdb7&690
    海港大桥工程共用水泥95000立方米,桥塔、桥墩使用花岗石17000万立方米。
       http://s10/middle/6775353etc09878ca7e79&690
    大桥工程用钢52800吨,其中仅所有钢架的各种铆钉,就使用了600多万个,最大的铆钉竟重达3.5公斤。

   http://s2/middle/6775353et79a9aef71721&690

单单是大桥钢架的外部防护用漆,就多达272000升。足见工程之浩大。

   http://s9/middle/6775353etc09871ca4c48&690

在悉尼海湾南岸仰视见到的海港大桥钢架(上图)。

http://s12/middle/6775353eg861f27b7f0fb&690

南北方向的大桥桥面上,不同的路面使用划分,由西向东依次是:1、人力脚踏车道,宽3米;2、可以双向双轨行驶的城市火车铁路;3、双向8车道公路,可通行各种汽车,其中双向的外侧是公共汽车、大型客车专用车道;4、人行步道,宽3米。 

   http://s12/middle/6775353etc09bc53e3ffb&690

海港大桥的设计负荷,是每小时通行火车128列、汽车6000辆,以及数万名行人。
       http://s7/middle/6775353etc099a3c2f616&690
    目前,在每天的24小时之内,约有200万辆上下的各种汽车不断从桥上通过。海港大桥作为澳大利亚仅见的收取过桥费之地,对过桥车辆实行单向收费制度。

       http://s7/middle/6775353etc0a0d5d104c6&690
    有意思的是,这个单向收费的原则是:从海湾以南的悉尼中心和广大居民区过桥到北悉尼方向,一律免费;而由从北悉尼向南过桥则必须缴费。据说,这一政策的制定,是因为政府考虑到,海湾北面的北悉尼是著名的富人区,而海湾南面的穷人偏多,其中暗含照顾穷人之意。
       http://s10/middle/6775353etc099e45be569&690
    无论政策制定者本意如何,现在的事实是:海湾南面距大桥近的居民去北区办事,都是开车免费过大桥,完事后,再略微绕道,从别的桥上返回南区。因为只有海港大桥独家单向收费,这样,实际来去都是免费的。 

       http://s12/middle/6775353etc09878d1b0eb&690

桥上交通完全由电脑控制,在两端桥塔上安装的摄像镜头可以自动变换焦距和角度,把每一辆进入大桥的车型号、车牌号、缴费(返程缴费)以及车流量等全部情况记录下来,确保了大桥自身和各种交通方式的全。上图:从大桥东侧桥面人行道向下看到的悉尼歌剧院。
                 http://s6/middle/6775353etc0a0d5c3e735&690
    从桥面上攀登海港大桥钢架顶峰的入口(上图)。不过,想要攀登海港大桥的顶端,可不是闹着玩的,首先必须是身体状况允许;其次必须是钱包状况允许。没有这两条,你最好乖乖儿地,什么也别想。

   http://s6/middle/6775353et90aae8f67f75&690

大桥附近停泊的大型豪华邮轮(上、下图)。

http://s14/middle/6775353eg861f271f467d&690

   http://s4/middle/6775353etc099e4216d13&690  

大桥拱形钢架最高处,永远飘扬着两面旗帜。不过,这两面旗帜中,除了东侧的澳大利亚国旗永远飘扬外,西侧的旗帜并不是固定的。有时候是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土著标志旗(上图);有时候就是新南威尔士州州旗,好像在提醒你:别忘了,悉尼是新南威尔士州的首府(下图)。
       http://s14/middle/6775353etc1196a49616d&690

http://s6/middle/6775353eg861f2c207a25&690

海港大桥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凌空飞架悉尼湾之后,历时八十年,至今恢宏磅礴,巍峨俊秀,气贯长虹,誉满全球。上图:暮色辉映下的海港大桥与歌剧院。
                 http://s10/middle/6775353etc0a0d5dbec39&690

上、下图:晚霞中的海港大桥北头。
       http://s7/middle/6775353etc09878e829a6&690

下图:天蓝蓝,海蓝蓝,长虹起自珠玉盘。

http://s13/middle/6775353eg861f2b788dbc&690

   http://s2/middle/6775353etc125ad2454b1&690
    上、下图:今天,我们已经很难想象,如果杰克逊海湾上没有海港大桥的背景衬托,只剩下一个孤孤单单的歌剧院,那么,整个悉尼将会逊色多少?她还是悉尼么??
       http://s16/middle/6775353et79b6f7b6cf9f&690

                                                                             

 

                                            (本文配发的全部照片均系博主牛桂林摄于2010年3月20

                                              日至2011年2月3日。如有引用或转贴,必须注明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