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行楷字——说说“规范、通行的行楷字”

标签:
教育文化写字杂谈中小学 |
《新课标》规定,第四学段(初中)写字教学的阶段目标之一是:“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可是,什么是“规范、通行的行楷字”呢?哪位书家的哪种字帖可称得上是“规范、通行的行楷字”呢?《新课标》没有具体明确指出。
写字教学,我们过去关注较多的是小学生的正楷字,现在,中学生的行楷字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尽管行书的规范问题尚有争议,但是,“行楷书”,已由《新课标》提出“规范”的明确要求。大多数人会认为,社会上最常见的“任政体电脑行楷字”就是《新课标》提出的“规范、通行的行楷字”吧。
多年来,任政体在社会上确实最为“通行”,也有不少青年学行楷取法任体。至于是否“规范”呢?最近钱月丰先生在《书法报》2010年第11期撰文给出了一种回答,他提出任政体有13条缺陷,如“错字”、“笔画有误”、“部首异化”等等。虽是一家之言,但这13条不可能每条都会有争议。可以说,任政体是有一些不规范的现象。而第6条“严重草化”,这对中学生书写作业和试卷,绝对是不适宜的。
目前,更多的青少年学生学习行楷字是在书店随便买本现代硬笔名家的字帖临习。这些字帖,流畅、美观,异彩纷呈。可是,沈鸿根、席殊、朱春晖诸位的行书字帖,是行草字;庞中华先生有楷、行,无行楷;这些都显而易见,不符合《新课标》要求。标有“行楷”、“规范”字样,且颇受欢迎的,是卢中南、田英章、吴玉生、王惠松、荆霄鹏等名家的字帖,这些行楷字帖,反映了书家各自独立的有益探索和书写理念,面貌各异,有的工整几近楷体,这不利于“提高书写的速度”;有的运用笔画连带、替代和省略过多,字形变异较大,草化严重,易造成字迹潦草,失于“规范”,与钱文指出任体的13条缺陷类似;也有的从中可发现个别旧字形或错字。总之,仍难以完全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因为国家没有“行楷字”的统一规范标准,造成这种各行其是的现象是很自然的。
笔者认为,硬笔行楷字是否也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适用范围广泛的行楷字,只要求写简化字,允许适度草化,不定标准,以不难辨识,与“行草字”相区别为原则(见表⑴)。第二类便是“中学生行楷字”,鉴于学生的书写水准令人堪忧的现状,要求比第一类的行楷字规整些,无草字,以“规范、清楚,连带适度”为原则(见表⑵)。由有关教育部门约请一些书法名家和中学教师代表,共同商定一个标准,确定某些偏旁、某些字的连带程度以及是否应有另外写法等(因为行楷姓“行”,不必禁绝一字多形)。然后,请诸位书家按此标准为中学生量身定做,尽快推出一批“中学生行楷字“字帖,这样的行楷字,用来书写作业和试卷(默写题要求用正楷字书写),老师才能认可,通得过。这第二类行楷字才是符合《新课标》要求的“规范、通行的行楷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