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问三不知”

标签:
杂谈 |
分类: 知识宝库 |
关于“一问三不知”
http://s10/middle/6773d7b9t90489b43f3b9&690
“一问三不知”是一条成语,系由“三不知”演变而来的。“三不知”之典出自《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文子曰:“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此话意思是说: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经过、结局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才能进攻。现在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要进攻,怎么可能获胜呢?明代姚福所著《青溪暇笔》里对“三不知”则有更明确的解释:“俗谓‘三不知’,即始、中、终三者皆不能知也。”由此可见,所谓“三不知”,指的是对一件事情的开始、经过、结局都不了解。“三不知”被演变为“一问三不知”,意思不再是指一件事情的开始、过程和结果,而是指“对所问的事情一无所知”了。
“一问三不知”多用于昏官。读过《官场现形记》的读者,都不会忘记其中的昏官形象。不过,要说最典型的“一问三不知”,还得数大军阀张宗昌。张宗昌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枪,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钱,不知道自己有多少老婆。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像张宗昌这样的“将军”,别说知彼了,就连自己那点儿事都弄不清楚,要说他能带兵打仗,鬼才相信。
要求官员对一应事物无所不知,对上司所问对答如流,是不现实的。其实,只要知道职责范围内的要事,也就很不错了。汉宰相陈平就深谙此道。
一天,汉文帝召见陈平和周勃两位宰相。文帝首先问周勃:“你经手裁决的事情,一年约有多少件?”周勃回答:“臣不肖,对这不清楚。”文帝又问:“国库一年的收支大概有多少?”周勃也答不出。见文帝面色不悦,一问三不知的周勃吓得汗流浃背。汉文帝又拿同样的问题问陈平,陈平却说:“这些问题,我得问有关负责人才能知道。”文帝又问:“谁是负责人呢?”陈平答:“裁决事件的负责人是司法大臣,国库收支的负责人是财政大臣。”汉文帝再问:“所有的事情都有人负责,那么宰相是干什么呢?”陈平答道:“宰相要使百姓各得其所,对外须镇抚四方的蛮夷与诸侯,对内则要督促所有的官员做好各自的份内工作。”陈平的回答终于得到了文帝的赞同。按陈平的观点,当领导的,要学会统揽全局、提纲挈领,不能事无巨细,一些具体的事务当然不必了解得很清楚了。
无论如何,既为官,职责范围之内的事情还是一定要清楚的。特别是事关百姓民生的事,即便不是了如指掌,也一定要心中有数才行。如果真的像民谚所云:“抽烟,一闻知伪劣;喝酒,一抿知高低;麻将,一摸明花点;工作,一问三不知”,那实在是太过不去了。
http://s5/middle/6773d7b9t9048a3f22794&690
前一篇:钓鱼岛历来是中国的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