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秦皇岛海鲜产品介绍之五----鱼类

标签:
转载 |
镜鱼,学名鲳鱼,又称为银鲳,车片鱼,平鱼、白鲳、长林、草鲳、白仑、乌伦、枫树、叶、扁鱼。体呈卵圆形,侧扁,一般体长20~30厘米,体重300克左右。头较小,吻圆钝略突出。口小,稍倾斜,下颌较上颌短,两颌各有细牙一行,排列紧密。体被小圆鳞,易脱落,侧线完全。体背部微呈青灰色,胸、腹部为银白色,全身具银色光泽并密布黑色细斑。无腹鳍,尾鳍深叉形。 体侧扁,略呈菱形。口小。鳞片小易脱落。体色银白,背部较暗。无腹鳍;背鳍与臀鳍呈镰刀状;尾鳍深叉。
小黄花鱼,体形类似大黄花鱼,但尾柄较短,鳞片较大,长约20厘米,金黄色,大黄花鱼下唇长于上唇,小黄花鱼确是上下唇等长。大黄花鱼尾柄长而小黄花鱼尾柄短,肉质细嫩,称蒜瓣状,味鲜美。
燕鱼
洋鱼
黑鲈子
朗八鱼,广东人称牛鳅,体长而圆,头大而扁,至尾端则扁而窄。
拐子鱼,学名鲬鱼(鲬科),又叫牛尾鱼、百甲鱼、辫子鱼、狗腿鱼、尖角子、中鱼、山肖、竹甲、刀甲。体延长而平扁,向后渐细,一般体长20~30厘米、体重100~200克。头宽、甚平扁,吻背面近半圆形,下颌长于上颌,两颌、犁骨及颚骨均有绒毛状牙群。前鳃盖骨后缘有2个尖棘,背面及体两侧均有带小棘的骨棱。体被小而不易脱落的栉鳞,全身大部呈黄褐色且间有小黑斑点,腹侧淡黄色。背鳍2个、分离,第一背鳍前后各有一个游离的短鳍棘,胸鳍大而圆;腹鳍始于胸鳍后方;背鳍和臀鳍各有13根鳍条;尾鳍截形。
气泡子,学名斑鰶(鲱科) 又称刺儿鱼、古眼鱼、磁鱼、油鱼、春鰶、姑罗、黄流鱼、扁鰶、、鲮鰶鱼、金耳环。体侧扁呈长椭圆形,一般体长13~16厘米,体重8~15克。吻短而尖,口小、下位而稍斜,上颌稍长于下颌。眼有脂眼睑、体被细小圆鳞,背侧青绿色,腹侧银白色、腹部特扁、自胸部至肛门有尖棱鳞。无侧线。背鳍一个,最后一鳍条延长为丝状象一长须。背鳍、尾鳍黄绿色,胸鳍淡黄绿色,腹鳍及臀鳍色更浅、。鳃后上方有一黑斑,背侧有7~9纵行褐绿色斑点。春秋两季为盛渔期,其他季节也有一定的捕获量。
青条,学名日本针良鱼,又称双针鱼、鹤嘴鱼、鱵姑娘,体细长,略呈圆柱形,一般体长17~24厘米、体重50~100克。上颌呈三角状片,长与宽相等,下颌延长成喙状。牙细小。体被细小圆鳞,背面正中线具较宽的翠绿色纵带。背鳍与臀鳍相对,均位于体后方;胸鳍位高、黄色;尾鳍叉形,呈浅绿色,下叶略长于上叶。 我国只产于黄海和渤海。多集中于浅海河口处,有时也进入淡水江河,渔期以4月为盛。
梭鱼,北方叫红眼鱼、肉棍子;梭鱼眼圈小而眼晶液体呈红色。体纺锤形,细长,头短而宽,有大鳞。脂眼睑不甚发达,仅遮盖眼边缘。体被圆鳞。背侧青灰色,腹面浅灰色,两侧鳞片有黑色的竖纹。为近海鱼类,喜栖息于江河口和海湾内,亦进入淡水。性活泼,善跳跃,在逆流中常成群溯游,吃水底泥土中的有机物。识别梭鱼并不困难。梭鱼的眼睛周围的颜色是略带红色的黄色。因此,我国渔民分别把它们叫做"白眼"、"青眼"、"红眼"和"黄眼"。
白眼,学名鲻鱼,俗称乌鲻。体延长,前部近圆筒形,后部侧扁,一般体长20~40厘米,体重500~1500克、全身被圆鳞,眼大、眼睑发达、牙细小成绒毛状,生于上下颌的边缘、背鳍两个,臀鳍有8根鳍条,尾鳍深叉形。体、背、头部呈青灰色,腹部白色、鲻鱼外型与梭鱼相似,主要区别是鲻鱼肥短,梭鱼细长;鲻鱼眼圈大而内膜与中间带黑色
石脸鱼,学名黄鱼,全身侧扁,鳞多,头大,腹部清白带金黄色,尾巴狭窄,头盖骨内有二块白色莹洁象玉石一般的小骨,所以也叫它为 “石首鱼”。黄鱼分大黄鱼和小黄鱼二种。小黄鱼,又称“小鲜”,黄色较淡,也叫“春鱼”,因为小黄鱼汛多在春天三月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