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生:《大学》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止于至善”是什么,有“至善”吗?能达到吗?
抱月:要确切描述很难,姑且表达个见供参考:
按照王阳明的思想,至善即是良知。天本无善无恶,善恶只是因人而形成的相对存在。人的良知乃天命之性,本无善恶,但按孟子的思想,其所发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情意,故可名为本善。
这个名为本善,一是因为后天人为会有违背“共生互爱”而出现了“恶”,所以需要一个对立面的“善”与之相对,以便人辨别善恶,去恶留善,践行善;
二是无善恶的本体良知,所发出来的这些恻隐之类,是美好的,亦可名为善,不宜名为恶。
所以,说良知本无善恶,是因没有出现违背良知的“恶”的时候,此时一任天然,哪来善恶;说良知至善,因为良知所发乃美好之情意。二者并不矛盾的。很多东西,不要死套逻辑去推理,而需要去体验,去实践,不是逻辑不逻辑能够说明的。至善与无善无恶不矛盾就是这种情况。
良知人人都有,即便恶贯满盈者依然当下可见,只是没能遵从良知,被私欲所牵引,陷入良知不能自主的漩涡中了。所以需要长期做去恶留善的修养功夫,养浩然之气,修明本来之光明德性,这就是“明明德”,明德即是良知,即是至善。
至善既是良知,止于至善即是致良知,听从良知去做人做事。上课睡觉良知自知不妥,听从祂就不睡觉了,不听从祂而是依从欲望就睡了,即便睡了,意识或潜意识之中,良知时时在警醒,只是因为良知尚不那么明,力量不够,克制不了欲望。
当下听从良知好好吃饭,即是止于至善,吃三碗刚好,要吃五碗,或因减肥不吃饭,都是违背良知,未能止于至善。
同理,听从良知,好好走路是止于至善,好好睡觉是止于至善,好好听课是止于至善,好好沟通是止于至善,好好做每一件事,听从良知无杂念都是止于至善,可见,止于至善是当下人人都能做得的事情,不是挂在天上遥不可及的。
只是,至善的良知虽人人皆有,当下即在,有两点需要注意:
一是每人良知光明度不一样,也即受污染程度不一样,好比灯光,亮度不全一样,虽听从良知即是止于至善,至善的良知即是“底线”,但是,因由各人良知亮度不一,致良知的功效也就不一,所成就的事功也就不一;
二是即便修达到很高的境界,心性几乎彻底纯洁,无一毫人欲间隔,也不等于一蹴而就,也不是可以高忱无忧,而当如《易经》所言“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因为环境总在变化中,要应对事境,需要应变,需要时中,而“中”在变中求,另外,干净的心性,时时受到诱惑,需要谨慎,否则邪念一发而没及时克制,就会有闪失。
总之,至善是本体良知,当下即在,人人皆有,只是光明程度不一,力量不一,需要终生修养,谨慎言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