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是什么

(2021-08-23 13:04:05)

爱生:最近在看《美学》方面的书籍,有不少疑问,最大的就是,美到底是什么?似乎觉得柏拉图的理念论很有道理,但书上基本上否定了他的思想。

抱月:这个问题实质上是“美的本质”问题,也即美之为美,其本身到底属于什么性质。而关于此问,至今无定论。回答起来太复杂,我只就你所问谈点参考意见。

美学与哲学关系密切,其研究历程与哲学研究演变相关。从西哲来看,经历了本体论、认识论、语言分析、实践论的基本过程。

16世纪以前,基本属于本体论阶段。研究重点在世界本源,柏拉图即是如此,认为世界本源即是理念,万物只是对此理念的分有,理念本身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无始无终,而“美”,分为“美本身”和事物的具体美,事物具体的美只是对理念的美本身的分有,是变化的,不恒定的,美本身才是美的本质。美本身(存于理念中)与事物的美的现象,是二分的,二元的,这也是他理念与现象二元思想的体现。所以,他认为,人要获得真正的美,必须摆脱欲望,超越尘世,高飞远举,回到理念世界。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的二元论,认为事物的本质与事物的现象存在于一个世界,美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而是寓于具体事物之中,美是事物排列与体积体现出来的整一性。

后来的普洛丁、特别是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人把美学导向了神学,认为真善美都是上帝的赋予,美是以上帝为原型的完善、和谐的纯形式。

文艺复兴以后,西哲进入认识论阶段,这也是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的体现,有关注宇宙本体转向对人本身的关注,重心转移到真理获得的可能性、人的认识能力,在美学方面,具体关注审美何以可能与审美如何构成,相继出现了英国经验主义、大陆理性主义、法国启蒙主义、德国古典哲学,纷纷对美本质进行了探究。时间关系不深论,你可以去查阅。简言之,认识论阶段的美学家认为,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只有解决了人的认识能力、审美能力,才可观照、掌握和认识世界的美,否则对美的本体谈得再多也是空谈。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哲转向语言分析,出现了分析哲学,西方思想界试图求助于一种全新的叙述语言来表述世界与人生,把语言看成本体论层面的人的存在方式和存在家园,是人和世界存在意义的生成、显现、保留、持存方式。简言之,语言分析阶段的美学家关注的核心,既不在世界是怎样的和世界的美是什么,也不在人是如何认识世界的,主体有何审美能力,而在人是如何生存于世界以及如何谈论世界和人对世界的认识的,而语言,是动态的人不断开显自身和世界的存在意义的符号,分析语言就是走向人的本真生存。此阶段主要是人本主义美学和科学主义美学。

在中国,所谓的中国美学,有三种情形:一是美学在中国,即西美传入中国;二是中国古典美学,即中国本有的,与文史哲艺一体的美学论述;三是中国美学建设,即结合国情与国际,融合中西的美学构建。

无论是中国古典美学,还是美学建设,对于美的本质,多数主张“美在意象”。当然,明确提出“美在意象”是近代的事,中国古代文化重合不重分,没有西方的科学形态,也没有专门的美学学科。请注意,者并不等于中国没有美学,或者中国文化落后。恰恰,个人认为,中国文化里边蕴含了宝贵的美学思想,值得美学建设者发掘融创。最值得一提的是,这份宝贵,基于天人合一的人的存在模式,因此,中美的基本旋律是情景交融的,对于美本质,既不是柏拉图那样的独立于现象的理念的美本身, 也不是纠结于人的认识能力层面,更不是停留于语言分析的视域,也不依赖实验实证分析,而是着眼于人与世界一体存在中,自然抒发美的体验,对于美,重的是体验、直觉,当然兼顾人的社会性存在的历史文化因素。所以中国是诗的国度,重视诗意的栖居,当然这里的中国,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中国。并非否定西方美学与文化,而是认为,我们对待世界与人,要分层次,科学解决科学的问题,哲学解决哲学的问题,神学解决神学的问题,同时三者可兼顾,但这种兼顾兼有,不是和稀泥的杂混,而是既互相联系,又各司其职。

对待心灵的问题,还需心灵的方式!审美,是心灵的事,虽然离不开周遭环境,研究审美也离不开多门学科,多种技法,但是,美,终究在心中。

你提到的柏拉图的理念,以及被推翻了,这个问题很微妙。私认为,整个西方文化脉络中,明显“祛魅”化,即对本体的消解,问题在于,世界有不有本体,这将是人类必须重新面对的重大课题。个人觉得是有的。柏拉图的理念自由合理性,只是,他把理念跟现象现实裂而为二,这种二元论似不妥,但他认为的世界存在不生不灭、无始无终、不增不减的本体,这个是合理的。就美学而言,美是什么,美的本质,是无法言表的,单说美在意象,道出了美的核心,道出了美的生成性而非固定性,道出了美因人因景而异的个性、差异性,但是,美的发生,是件综合的无以言表的事情。人之为人,物之为物,天之为天,整个世界,一切的一切,必有一个本体在,只是这个本体与万有同体同在又有分别,有变与不变的关系,不变为本体,变化为现象,这一点异常重要!对人而言,寻得不变本体并能安守之,即是苏轼诗句所言“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是个安身立命的事,而现代化却把这个抛弃了,所以说这是个怯魅的时代! 权当戏论!仅供参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孟秋吟
后一篇:空自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