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怎么理解?
(2014-02-08 08:00:50)
标签: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孔子朱熹纪望书 |
分类: 杂文 |
问:我在报考对外汉语教学硕士研究生考试中,碰到一题,要联系《论语》“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这话,写一篇感想,我的天,当时看到题目就紧张,根本没有答好,至今不知什么意思,才见您的《误读了的论语》,想问问您。
答:哈哈!书到用时方恨少啊!课堂上跟你们讲论语,你们觉得没多大用,你们要学技术,赚钱,我空间里的东西,往往我觉得重要的,没几个人看,倒是一些爱情、色情的东西,一挂上去,就像臭肉,一下来了许多苍蝇!现在还年轻,所以可以随便混混日子,不必思考人生,一旦走入社会,特别是碰了钉子,由于平素没能修好心,所以,一颗荒芜的心,不知如何是好!
《论语。里仁》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是把仁和智对立看的,如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也就是说,孔子在智与仁中,比较倾向仁,希望人们讲求仁道,不要太讲究智巧。
仁,即是爱,必须内心深深领悟宇宙万物一体之后,方能有彻骨不变的大爱厚仁,有了此仁德,就会和乐坦荡,随缘任运,安贫乐道,所以说:“仁者安仁”,即安于仁道,不会因利乱动;
智者,如果不仁,就会玩聪明,把利看的高于仁爱乃至忘却生命,也不会懂得宽谅体贴他人,所以,跟不仁者在一起,不可能长久的以简陋的方式相待还能快乐,唯有君子之交才能淡如水;也不可能长久的在快乐当中不产生矛盾纠纷,因为不仁者喜欢玩聪明,耍心机,见利忘义,相处一久,自会不欢而散。但是,智者也会把仁道挂在嘴上,只不过,他们行仁道,只在两种情况下:一是行仁道对自己有利,才行;二是,智者假讲仁道,实质上是为了利用仁者为他服务。此之谓:“知者利仁”。
那么,仁与智能不能合起来呢?朱熹认为只有孔子能做到仁与智兼备:“唯圣人兼仁知,故乐山乐水皆兼之。自圣人而下,成就各有偏处。”《语类第三十二·论语十四》实际上,我们讲的德才兼备,就是这个意思。做人,既要有聪明才智,更要有仁爱品德。
《论语》就几句话,道出了人性多少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