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什么意思?

(2013-10-15 18:45:59)
标签: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

朱熹

孔子

高山景行

分类: 杂文

                                            飞身抱月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对这句话的解释有两种,一是汉代郑玄:“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郑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我们今天通常采用这一解释,甚至组成了新的成语“高山景行”。

    而宋代朱熹则解释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朱熹的“高山”,就说是人们平时仰望的高山,没有什么喻义;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看来,朱熹并不认为这句话是指要效范有德行的人,只是说,人们见了高山,要看的话,只能仰视,见了大道,就可以在上面通行,而已。

    那么,哪一种解释才是正统的呢?

    两种都合理。朱熹只是从自然角度解释,不作引申;司马迁、郑玄则是借用这一句来喻指人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