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如何才能不成为书呆子?

(2013-05-09 22:27:34)
标签:

心学

致良知

王阳明

四书五经

孔子

分类: 杂文

老师,知道你今天要办心学讲座,本来想赶回学校聆听的,但社里突然安排明天带团,所以去不了,只好下次回学校再跟老师请教,虽然去不了,这里我也有几个问题想让老师解答下
   
问题一:致良知告诉我们,对欲望的疏离才使我们高尚,但高尚不见得快乐。海涅有一首诗里讲:我要是克制了邪恶的欲念,那是一件崇高的事情,可我要是克制不了,我还有一些无比的欢欣。结合我自身的经历,有过这样的挣扎,当贪念起的时候,我克制了它,我会感到压抑和吃亏,当我克制不了,又受到良心不安。不知老师怎样看待这样的情况?
   
问题二:良知层面的知行合一就是在欲念生处去磨,使自己去为善去恶。但对于欲念,克制一定是最好的方法吗?一味的克制,等到克制不了的那一天,欲念将如洪水猛兽,来得更加猛烈,致良知到底要如何去,是压抑?还是转化?还是其他?
问题三:这一问是关于读书的。俗话说书籍是人类的朋友,但仅仅只是朋友而已。和朋友会晤是快事,但自己也要有话说才更快乐。读书也读出了很多书呆子。在老师的倡导下,越来越多的同学对经典感兴趣,想问老师经典应该怎么去读?应该持一种怎样的态度或方法能让我们既避免读成书呆子,同时又能读出自己的领悟?

 

答问一、二:你前两个问题实际上可以一并回答。致良知与快乐,如果能够两全,那当然是好事。如何能两全?一来受到自我感知的评判,快不快乐自我知道,问题是,按君的意思,明知不快乐,但是为了道义还得去做。这种情况很多是基于利益,即名利。比如别人都贪,都造假,获得可观的利益,从而快乐,你讲道义,不贪不造假,获不到利益,而不快乐,只觉得高尚。可是君思考了么?既然觉得高尚,怎么会不快乐?一定要获得利益才能快乐吗?如果是这样,只能说我们把快乐建立在外在利益之上,而不是良知本身。孔子说:“贫而乐!”颜回乐处,不改其乐!其乐为何?名利乎?道义乎?抑或根本不是二者,而是自然本然乎?应该是第三者。对于悟道之人,天地与我为一,吾心即宇宙,其大不可形容,知足矣!还会因云烟般名利萦系于怀乎?这绝不是作秀、消极、逃避、自我陶醉、啊Q精神,而是一份境界,是一份天地自在逍遥遥的大境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的大境界。没有什么理由可以左右我心,只有我心去左右之,吾心即天理,天理即万物之主宰!实际上,道心无所谓高尚不高尚,有高尚就有分别心,无所分别则道心!分别只在经验里,乃形而下,形而上的道是齐一的!

当然这不容易做到!感觉良心不安,那只是未致良知,只是知行不合一。

天地本无善恶,良知亦然。什么是邪恶的欲念?没有标准答案!道在变中,良知亦在变中,善不善也在变中,只有义不义,才有仁不仁。适合的才是合理的,才是仁的善的!善恶虽本自天地,但毕竟因人而有,因人有自爱心,若无自爱心,便无善恶。我为什么多次写关于善恶的文章,也旨在从本体高度回答诸如此类的问题。

欲念本无好坏,人欲与天理本就阴阳一体,原无分界的,界定只是人的尺度,人也只因爱而去界定。

所谓天人合一,其实包括了人道。每一个人之外所有的存在都是天,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所以良知自然会知道天的事情,遇事自然知照应!

致良知关键在对人欲的克制,君说得好,要在意念发动处用功,一旦错失良机,又不能及时补救克制,就会成洪水猛兽,泛滥成灾。但是,一定要明白:人欲天理本一,判断是人欲还是天理,必须在事发当下去进行,看是否违背了爱的原则,损人损己否,如果损,就不为,不损就为。如果当时不清晰,歪了,良知发现后,及时补正。如此而已!不必患得患失,计较于心,因为,本无对错,因爱而生,今我们以良知行事,虽因业务不纯,有所偏失,但仍然良知照鉴,适时补偏救弊,亦足以知足而乐,不必自责而忧。君子坦荡荡,盖是如此!

答问三:书籍是朋友,开卷有益!但是,书籍仅是文字符号,用死的符号表达活的天理,固然有限。读书必须致良知,书中所言为何,良知自知,只怕我们不能格物致知,只怕我们不能格尽人欲,不怕书中文义不能明也!书中文义不能明,或是歪读了,皆是良知未明之故。四书五经皆是在说天理良知,若善于致良知,四书五经也就不必读!四书五经不必读,一读就明圣贤心声,则不存在书呆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