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从哪里来?
(2013-04-30 19:51:16)
标签:
易经性本善传习录人是万物的尺度王阳明杂谈 |
分类: 杂文 |
善恶,如同美丑、好坏,常被我们挂在嘴边,然要问其原由,恐怕要细加考究。
就拿人性来说,人性善恶因何而有?古今概有三种意见,如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论。
问题在于,我们会问,如果性本善,那恶从何而来?性本恶,善从何而来?性无善无恶,善恶从何而来?
细细思索,便会知道,其实这三种说法本质一样,只是说法不同而已。因所站角度不一,所要求的目的效用不一,所以说法不一。盖性本善在于鼓励人向善,让人感觉向善是可能的,也会觉得人本身是光亮的,给人以信心、面子;性本恶在于加强法制、管制,约束人以达和谐;性无善无恶则比较源于自然,自然是无善恶的,所以人生下来也无善恶,重在我们评判善恶时要避免随意性,尽量找出根据,勿错判,勿冤枉人。
以上三种,从劝善效用上看,性本善显得高明,估计孔孟亦是此意,故倡导人之初,性本善。
但不管何种意见,并没有让我们弄明白善恶来源问题。
王阳明先生天泉证道之四句教似乎试图解决,但由于文字太少,依然不便于我们明了。四句教云:“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表明,善恶源于意之动。其实,如果能自加思索体悟,先生的意思已经说明。鄙人浅陋,试图将蕴含的意思讲明,以便同胞理解,如有不妥,还望赐教。
自然是无善无恶的,花开没有善,花谢不为恶,一任自然,天理而然。人是万物的尺度,这话是站在人的视角而言,是就人间世判断所发生而言。不过,我们要明白,不能把这话当作我们为所欲为的理由,毕竟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心善恶混杂,不可保人人皆生而知之者,必有不善不当之人心也!若以此而以人为准,则经常有周国华之人,而且我们不应该有理由反对制裁之!当然,人有理由、资格作为万物的尺度,因为,心即理,良知即天理,良知自然会知,可以判别是非善恶。但良知之于常人,得修得致,非生而晶莹剔透也!但良知应物,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这里就有几个问题待思索:
一是,寂然不动的良知天理,何以发动而有意之动?天理良知即天道,乃本体,自然之极,本自寂然不动,但是,宇宙间未有绝对之静,正如易经所明,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动静一阴阳,孤静何以独存?故动亦静,静亦动,动静相宜,动静一元,原本一体。如此,又何以言寂然不动?言不达意之故也!寂然,并非不动,言不动即是相对于经验中变动而言,经验中之动,非寂然也,寂然就感觉不到,感觉不到,人何以知动?是故,心体虽寂然,但非绝对不动,言寂然不动,只是就感觉中经验而言。既然非不动,才有感应物事时意动之源头,意之动本就源自心体之动,只是动得激烈些罢了。好比发动机,本不动,但可以发动。本不动也只是相对而言,哪里有不动的发动机?它里边的电子分子不动?发动,只是激烈些而已!本心寂然,可曰无为,意念萌动发用,可曰有为,正是本心之无为才可成全意念之有为也!是故,无为而无不为,其意明矣!另外,心之发动之意,恐非动静所能言也,以体用言之更妥。心之体寂然,意之动即心体之用也,体用一元,显微无间,无静无不静,无动无不动,只是体用尔!然体不废用,用不废体,寂不废用,用不害寂也!意乃心之动,貌似激烈,与本心异,然自寂然之本心观之,则一而已矣!心静则物静,又有何激烈耶?是故,感激烈差等,乃俗心使然,然自道心观之,则无所分别矣!言善恶是非,盖与俗流转,不得已而为之,自道心观之,又有何善恶是非耶?故圣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居方而方,在圆而圆,处天而天,即人而人,无所拘囿,无所遗漏,显微无间,通达四方,高而无上,渊而无下,深而不测,不因有而有,不因无而无,非有非非有,非无非非无!由此观之,意动即心动,意之所在便是物,意有分别,则物有差等,是故善恶由此生也!
二是,本无善恶的心,何以有善恶之判断?意之动,是因感物而动,还是心动,心感物事,便有分别,有分别就有分明的高矮长短善恶好坏等等,这些分别的判断,全由心意把关。心意如何把关?盖有如下因素需要考虑:一是良知自知,良知自然知道所应物事之本相;二是良知及其所发动之意,本无善恶,何以判出善恶?这个时候,人是万物的尺度就起作用了,人站在自己的立场、角度,对所应之事物做出价值判断。但问题是,难道人不是自然吗?天人合一,人自天来,何以会有不同于天的善恶呢?天本无善恶,人就不应该有善恶的判断啊?天人亦是阴阳,既是阴阳,就有分别,同中有异,有异固然一者可以无善恶,一者可以有善恶。当然,有无善恶也是阴阳一体,不能绝然分裂。道可道非常道,看来此话不假啊!怎么说得圆满呢?人在判断善恶时,除了自己主观因素,还得考虑当时期社会文化因素。还有一点需要分析,就是,人为何在意之动时有判断不准的时候?阳明先生认为是人欲间杂。问题来了,人欲从何而来?人欲与本心的天理良知就是一件,或者说,人欲就是良知本身,只是这么个人欲良知混一的人心,也是阴阳一体,到底是人欲还是良知,还得因时因地而异。人欲与良知,简称灵与欲,灵自天有,故曰心灵,欲自意动,乃灵之发用,二者既是阴阳一体的本体合一,也是体用一元的寂显关系。跟老婆睡是良知,跟别人老婆睡就是人欲!古代三妻四妾是良知,今天小三小四是人欲!可见,人欲天理本就一体,判断只能因事因时因地而判,不能死执一端。是故易曰:“周流六虚,唯变所适,不可为典要”,此之谓也!大道无形,随物赋形,良知无知,应物而知。虚心冥照,理无不统,恬淡渊默,妙契自然,于外无数,于内无心,彼此皆寂,物我冥一,于此,则何物不可真照耶?可见,人间世原亦如自然,本无善恶,善恶因人而起,唯变所适,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何具体分析?除了上述所言良知自知与自爱及文化因素外,还有一点异常重要,那就是中道,中道即义,义者心动之宜也!未发之中发而中节谓之义!但中不可死执,执中无权犹执一!中亦流变之中也!如要问一句,人为何要如此这般计较善恶?何不率性而为来得洒脱自在?问得好!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谁不想率性而为?只是有个条件,有个过程,毕竟人是活在与他人千丝万缕的联系中,此之谓社会性,一旦后天习得自如,就可以如孔子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也!岂不自在!如若再问一句,为何不善恶一起为?干嘛要这么认真?答案只有一个,本于自爱(含爱他),人类因为爱,才如此这般分别计较,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活得更好!如若再问一句,人何以要自爱爱他?这就问到了人为何活着这一根本问题,对这一终极价值问题的解答,不同人意见不完全同一。鄙人之见,人生的价值就在于人生本身,人生天地间,天大地大人亦大,人之所以大,在于禀天地之灵气,含天理于人心,心即理,就在于这么一颗与天理同一的良知。是故可以说,良知就是人生存在与价值之本!就是因为良知,我们才有了价值与意义的活水源头,我们才感言与天地并生,与万物齐一,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才超越有限达至无限,才有不尽的力量去迎接面对生命的风风雨雨,才会在生命过程中享受不尽的幸福与快乐!
即便善恶如此复杂,但是,良知自然能应付自如,只要体得良知明白的话!所以,致良知真是人间世一件事!千事万事只是这一件罢了!
总之,善恶同门,均自天出,均自心生,原于自爱,唯变所适,必将贯串人类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