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丰子恺与他的美学(之一)

(2012-08-29 00:00:25)
标签:

丰子恺

艺术教育的原理

功利

审美

美学

杂谈

分类: 杂文

     丰子恺与他的美学(之一)

       飞身抱月

 

记得在高中时,就喜欢上了丰子恺。觉得他不但是画家,而且他的文字很美,很静,很能吸引我。苦于高考压力,没时间多看他的书。大学期间对他老人家算是了解了一些,最深刻的,莫过于他对美的理解。

丰子恺(1898—1975)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杰出的漫画家、文学家、翻译家和艺术教育家,现代木版画和书籍装帧的先行者。朱光潜称他为从顶至踵,浑身都是个艺术家。丰子恺是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禀赋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敏锐的理论洞见,开阔的审美视野和悲悯的宗教情怀使其成为思想独特的美学家。他追求多样统一的审美理想,尝试把东西方美学思想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种现代意义上的艺术理念。

丰子恺提炼出绝缘苦闷情趣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美学概念,赋予其独特的思想内涵,从而建构自己的美学观。

限于篇幅,今天仅介绍他的绝缘说:

在丰子恺看来,静观事物本体的审美经验和注重实用功利的日常经验是不同的。后者是从各种关系中来看事物,前者是绝缘的。丰子恺认为,主体只有通过绝缘的体验方式,剪断和事物的各种实用功利的关系,才能以超越功利的审美心态来观照事物,从而诞生诗意和艺术冲动。

不仅实用功利和审美是对立的,而且科学和审美也是对立的。要进入对事物的审美观照,艺术家或艺术欣赏者,既要用绝缘的方法消解功利实用的观照方法,又要用绝缘的方法去除科学求真的观照方法。他在《艺术教育的原理》中指出:科学是有关系的,艺术是绝缘的,这绝缘便是美的境地——吾人达到哲学论究的最高点,因此可以认出知的世界和美的世界来。主张审美绝缘说的丰子恺也并不完全排除审美观照中伴有理性活动。他在《艺术丛话?为中学生谈艺术科学习法》中指出:艺术中并非全然排斥理智的思虑,艺术中也含有且需要理智的分子,不过艺术必以感觉为主而思虑为宾,艺术的美主在于感觉上,思虑仅为其辅助。

在丰子恺看来,康德的无关心说很有道理,而其美的主观说却有失片面。所以,他更赞同席勒的美的主观融合说,并进而解释道:梅花原是美的。但倘没有能领略这美的心,就不能感到其美。反之,颇有领略美感的心,而所对的不是梅花而是一堆鸟粪,也就不感到美。故美不能仅用主观或仅用客观感得。二者同时共动,美感方始成立。这是最充分圆满的学说,世间赞同的人很多。丰子恺认为,审美得以成立的前提条件有两个:一是审美主体要有一颗能领略美感的心;二是审美对象也要具有美感。西方现代美学不仅研究艺术如何化丑为美,而且也从美学中衍生出一门丑学来。这样一来,审美(审丑)对象的美不美也就无关紧要了。由此可见,丰子恺的美学主张趋向于二元论,强调审美心理和审美对象的意向性结构的辩证联结,而不是偏向于单一性的构成。但是,值得关注的是,丰子恺的美学观显然在二元论思维背景中更多侧重于主体性结构和精神的意向性作用,这是有别于其他美学家的思想特征之一。

无论是无利害关系,还是绝缘,都要求审美主体能排除粗鄙的占有欲,以一种非功利的审美态度去对待审美对象,而不要以占有的欲望去对待审美对象。然而,对于世俗中的成人而言,要让其放弃科学求真的认知方式和世俗功利的感知方式,并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一方面需要凭借诗性智慧去消解知识形式和意识形态的逻辑限定,另一方面依赖审美想象力超越日常经验的藩篱而走向心灵的澄明和无待,从而获得精神存在的无限可能性以触发美的灵感。必要时还得像佛教徒那样破执,才能去除求真和求利的方式,进入对人、事、物、景和艺术品的审美观照。超越功利,无疑需要一颗赤子之心。而在丰子恺看来,赤子之心,其实就是孩童般的艺术心和宗教心。所以,赤子心、艺术心和宗教心是三位一体的精神结构,属于互相包含的逻辑关系。童心,也就是佛教中的真如童心,与之相对的世俗心则是杂糅的了。艺术和宗教具有拂去而回归的功效。显然,他的美学思想从传统佛教汲取了思维方法和理论支撑,也获得一种情感的皈依和信仰的守望。

在丰子恺的美学眼光中,尚未被世尘所蔽的儿童,天生就是艺术家。天真烂漫的儿童不仅有一颗天生的艺术心,而且还有一颗天生的宗教心。丰子恺在《告母性——代序》一文中就赞美了孩子们的艺术心和宗教心:他们为游戏而游戏,手段就是目的,即所谓自己目的',这真是艺术的!他们不计利害,不分人我;即所谓无我',这真是宗教的!”他进而指出,长养孩子的童心只有宗教和艺术大人们的一切事业与活动,大都是卑鄙的;其能仿佛于儿童这个尊贵的赤子之心'的,只有宗教与艺术。故用宗教与艺术来保护,培养他们这赤子之心,当然最为适宜。在丰子恺的美学观念里,艺术与宗教有相通之处。作为艺术心、宗教心和赤子之心三位一体的童心,其真正的内核便是真心。在中国思想史上,明代李贽的童心说也是标举真心,希冀人们挣脱传统道德与礼教的羁绊,敢于表达自己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感受与评价,显然具有理想主义的个性解放的人文色彩。童心说的理论基础是人的自然本性论,排斥传统文化对于人的文化整合,强调入的生命存在的本真性。尽管丰子恺没有直接介绍过李贽的童心说,但两人在用真心来诠释童心方面几乎如出一辙。

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美学理论,产生深刻的思想余波。丰子恺则提倡美育和宗教并举,主张两者都不可偏废。首先,两人都把美育摆到了宗教信仰的高度,主张超越功利、陶冶不失赤子之心的情操,这是蔡元培和丰子恺美学思想中高度一致的地方。其次,丰子恺十分痛恨与佛菩萨做交易的世俗的佛教徒,这在他的随笔《佛无灵》等文中说得十分明白。作为追随弘一大师皈依佛门的居士,丰子恺唾弃恶俗的宗教而追求理想中的真正的宗教精神。因此,在要求去除当时世俗社会中迷信功利的宗教方面,蔡元培和丰子恺也是基本一致的。两人的不同之处在于:蔡元培看到当时世俗的宗教犹如一盆脏水,主张泼掉;丰子恺也主张泼掉脏水,但认为脏水中还有孩子在,应该留下,且作为理想中的真正的宗教加以呵护。显然,丰子恺的美学主张更有合理性和辩证精神。

源自西方美学的无功利说,经过丰子恺的改造,就被本土化为美学的绝缘说。所谓绝缘,就是自提其神于太虚而俯之,即偶尔返老还童,用一颗回归的童心,来打量审美对象。经过绝缘的审美自治区,超越了世俗功利,解除了科学的知性关系,剩下来的应是有意味的审美形式。在审美世界中,具象性的形式只是表层的,透过表层,还能体味深层的情感和意义。美不仅在于形式,而且还在于情感。由于世俗之心与赤子之心之间的张力,情感的基调应是苦闷的。正是基于此,丰子恺才对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的美学思想产生强烈的共鸣,进而翻译介绍《苦闷的象征》,并将它作为自己的美学思想的另一个逻辑起点。

下一回再来讲丰子恺先生的美学苦闷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