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易》的“中和”思想

(2012-04-23 11:30:21)
标签:

《周易》

易传

中和

文化

分类: 杂文

    《周易》的“中和”思想

        飞身抱月

 

《礼记·中庸》把“中和”提升到了本体的高度: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所谓中和,它所强调的是位置的守中、行为的适中与恰到好处,以及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关系。“中和”成了中华文化的核心,深深影响了炎黄子孙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治国方略以及文学艺术。从源头讲,“中和”思想源于《周易》。《周易》的中和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天人合一

《周易》的所有思想,都是从天道中来。《乾卦·文言》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有人认为,《周易·上经》三十卦明天道,《下经》三十四卦明人道,实际上就《易传》的阐述而言,上、下经都是由天及人、天人不分的。其原则是要求人的行为符合天道,做到与天无违、以德立世。《象辞》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之类的表述,都是要求人们效法天道而为。

显然,在《易传》看来,人对天地自然的效法,是至善至美的大德,并由此进而提出了三才理论。《系辞下》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人处于天地之,使整个卦符构成天人合一的中和之象。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天时地利人和异乎寻常地强调,不过是追求天人合一而已。同时,《易传》根据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原理,认为人道与天道、地道之间是一种同构关系。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说卦传》)。所谓阴阳柔刚仁义,就是天、地、人的类比属性。

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和诗歌创作,无不追求意与象的沟通、情与景的融汇、人与天的冥合,乃至成为两千余年来艺术领域带有普遍性的审美特征。

二、阴阳相济

《说卦传》曰:易以道阴阳。阴阳之道是《周易》的核心,也是其中和思想的立足点和载体。《易传》把天、地、人统一于阴阳刚柔的交感作用,构成天地、父母、男女等阴阳互求、天人合一的美好图景。阴阳作为事物的两种属性,既是对立的,也是和谐的。就是说,阳与阴乃世之两美,有相感相合之德,阳遇阴则通,阴遇阳则明,这才能达到生命世界的亨通与繁茂。这是《周易》的精髓,也是中和美学观在《周易》中最完美的体现。在《周易》中频繁出现的意象,便是阴阳相济之果的象征。密云不雨(《小畜》卦辞),乃是阴盛阳衰失去均衡的缘故;零雨其,则是阴阳交合的美善之象。《鼎》卦九三爻辞方雨亏悔,终吉,《睽》卦上六爻辞往遇雨则吉,意谓只要出现阴阳和合的美好甘雨,就能获得吉祥。

随着后世《易》学的兴盛,阴阳相济的观念得到进一步强化,体现得最典型的,便是阐述爻位关系的乘、承、比、应之说。每卦六爻,初与四、二与五、三与上互相感应,感应的二爻中,如一阴一阳则表示阴阳和合,称为有应,否则为无应乘、承、比三者,则分别解释相邻两爻之间的关系。而各爻关系的相合与否、预期的吉凶祸福,都取决于阴阳是否和谐。由于在《周易》学说中,万事万物及其相互关系,均存在阴、阳二元,所以阴阳相济的观念具有普遍意义。它实质上表达的是一种事物和谐共存,以求状态均衡的哲学诉求。

《周易》的和谐均衡理论,既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伦理的总纲,也是古代艺术理论和创作所遵循的总则。八音克谐之于音乐、温柔敦厚之于诗歌、结构匀称之于建筑、布局均衡之于绘画和书法,无不体现出和谐均衡的美学追求,而崇高、狞厉、怪奇等风格,总是受到主流艺术的排斥。

三、执两用中

也就是在事物的两端之间,不偏不倚,惟取中正。《易传》阐释古经义理,多以中正为说,而中道中行得中等术语,亦屡屡出现。按照爻位说,每卦六爻分内卦、外卦,故二、五爻为得中;阳爻居奇位、阴爻居偶位得正,反之不得正。凡得中得正者,无不吉祥多福。

中正原则不仅贯穿于《易传》释义的始终,也体现在对颜色的取舍上。在所有色彩中,《周易》最推崇黄色。《坤》卦六五爻辞曰:黄裳,元吉。《鼎》卦六五爻辞曰:鼎黄耳金铉,利贞。此二爻均居外卦中位,故得”“。黄色在五色里介于黑与白的中间,在东、南、西、北、中之位置上,则与中央相配,所以《汉书·律历志》说:黄者,中之色,君之服也。黄色之所以在《周易》中得到推崇,就在于它涵有中和、中央、中正的意蕴,并由此而使黄色在后世成为正色和帝王之色。

执两用中,以中正为贵,既是认识论,也是方法论。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中正与两端保持等距离,是最完美的均衡状态,无论偏向任何一端,都将破坏均衡,导致偏斜而使原有结构崩塌;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中正意味着处事不偏不邪,追求适中与合度,任何的过度不及,都无法保持事物的善美状态。《周易》强调中正的思想,与儒家的中庸之道,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

执两用中同时也是后世艺术遵循的美学原则。例如两两对称的美学理念,就贯彻在我国古代建筑设计、舞蹈编排、绘画构图、文章修辞、诗歌用韵等几乎所有的艺术形式之中;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更成为儒家诗论的核心主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七律·驭天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