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禅学、美学、诗学

(2012-04-21 12:40:50)
标签:

禅学

禅宗

美学

诗学

文化

分类: 杂文

     禅学、美学、诗学

                                            飞身抱月

 

自觉或不自觉转入激烈竞争的现代人,普遍感到压力、迷茫甚至烦躁。此时,急需有缓解心灵不适的良药。解铃还需系铃人,冰释文化所带来的迷雾,还需我们发掘历史文化精粹。除了道学,还有一派不可忽视的重大文化力量----禅学。

本文通过探寻禅学、美学、诗学三者的关系,试图显示禅学对现代人生的意义。

禅宗本质上是一种追求生命自由的哲学,美本身是自由的感性显现,是追求人类生命(精神)自由的境界,诗学则是怀禅境而入空灵的意境美学,释怀着诗人对自由的追问与探寻。

    禅家所追求的悟(即佛),乃是通过“自由顿见真由本性”,“成就洁净身”,契证人的最高精神实体,而进入一种理想境界。中国古典美学包括儒、道、法,都把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看成美产生的根源。法家前驱著作《管子》云:“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后起的禅宗,深受本土思想影响,也寻求一种人与自然统一的理想境界。然而,相比儒道法来看,禅宗在这方面走得更深更远。

    禅宗的核心学说为: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此三无说的无住可理解为“真心应物任去随缘”,“应物而不役于物”的主题超越。慧能《坛经》云:“内外不住,来去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这就是禅学的精神实质。晚唐黄蘖希运禅师也说:“不即不离,不住不著,纵横自在,无非道场。

文艺创作和文艺欣赏,须如禅家所谓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文艺家要不拘泥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表象,才有可能对宇宙万物进行冷静理智的分析研究,以达到:“明心见性”,即认识生命的本质。明代戏曲理论著作《曲律》一书云:“咏物勿得骂题,却要开口便见得何物。不贵说体,只贵说用,佛家所谓‘不即不离’‘是相非相’;只于牡牝鹂黄之外,约略写其风韵,使人仿佛中如灯镜传影、了然目中,却捉摸不透,方为妙手。”如此,艺术形象方具备不即不离、是相非相的寓审美特征,从而渺茫多趣,给作品留下“意义空白”,给欣赏者提供审美再创造的足够空间。

  儒道释(禅)诸家,重视对心与性的研究,但层次不同,深浅有异。禅宗是精致的,高明的。禅宗把消除人的异化作为哲学主题,把获得高度的精神自由作为目的。禅宗以“直指人心、明心见性”作为哲学基础,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为人生态度。然而,禅宗不是与世隔绝,不是心如死灰,不是空枯死寂。所谓斩断尘念的无念,就是既不脱离人世生活,又不为尘世生活中的种种物质欲望所束缚,洗涤世俗恶习而保持一种超脱的审美的人生哲学,这种精神的光明与净洁澄明,是建立在主体内心体验之上的个体,与自然与社会与宇宙法则的高度和谐统一,因而它是一种审美的精神自由。

  禅的审美人生境界与审美胸襟,来自禅者的修持与觉悟。禅宗六祖慧能说:“外离相曰禅,内不知己曰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相离,内性不乱。本性白净自定,只缘触景,触即乱,离相不乱即定。”这里所说的无相与无念、无住是异名而同实,都是讲要不执著于万物,不执著于个人欲念,不染境而常自在。所谓无念,不是万物不思,不是什么也不想,而是“无上正受正觉”,无邪念妄念杂念不善之念,这是一种内在超越和精神解脱的光明、净洁、澄明的精神境地。

  禅宗是纯中国纯土产的。它表现在文学上,有一种飘逸感,表现在生活境界上,有一种超越感。什么是超越感?它既淑世又出世;淑世,就是和光同尘,就是认同公认的价值标准,没有反常的东西,也没有惊世骇俗之举;然而心是出世的超然的。同时,禅既具象又抽象;表现在艺术上,有一种禅画,画像是具象的,看起来却又是抽象的,它完全扬弃了价值的压缩,完全扬弃了外在的观点,完全凭自己毫无压迫毫无拘束的性灵活动作画。

  艺通于道,道与艺合。这是中国传统的将道与艺统一起来的美学思想。运用禅学的哲学和智慧而创作出来的作品,可以达到高超明妙的艺术境界,是一般作者望尘莫及的。唐代王维、李白、杜甫、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五代之释贯休,宋代苏轼、黄山谷、陆游,明末名贯天下的画家八大山人……如此等等,无不是深受禅学熏陶而在艺术上登峰造极的。

  禅宗的经典《坛经》云:“净心,则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虚空者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善人恶人,恶法善法,尽在空中,世人心空,亦复如是。

刘禹锡曾被白居易誉为诗豪,他曾为智能大师撰写碑铭。他深刻地领悟到禅理与诗道相通之处。在《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归江陵引》中道:“梵言沙门,犹华言去欲也。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乎词。词妙而深者,必依于声律。故自古而降,释者以诗名闻于世者踵焉。因定而得境,故悠然以清;由慧而谴词,故粹然以丽。信禅林之葩萼,而戒河之珠玑耳。”  

禅学信徒王维,其作品被苏轼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艺术水准达到了禅、诗、画三者圆融无碍的境界。王维向往一种随缘任运、宁静和谐的精神境界,耽于禅悦,追求玄妙空灵、清淡悠远之美;他投身文化,拥抱自然,以求心灵解脱。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说:“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山罔,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树墟夜春,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童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清,林清流也……”多么空灵、悠然!

其《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尽处,坐看云起处;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此诗造意高妙,蝉蜕尘埃中,蜉蝣万物外。王维通于禅理,故语无背触,甜彻中边,使人索之于离即之间,骤欲去之而不可得,趣味澄琼,若清流贯达,或称如秋水芙蕖,倚花自笑;或称出语妙处,与造物相表里;其诗之温柔敦厚,独有得于诗人性情之美。

王维的《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
  高处敞招提,虚空讵有倪。
  坐看南陌骑,下听秦城鸡。
  渺渺孤烟起,芊芊远树齐。
  青山万井外,落日五陵西。
  眼界今无染,心空安可迷。
  这首诗有色、有形、有声,有大自然穷形尽相的万千之变。它甚至荡洗了人的一切思想因素,就连我们审美主体也要融入大自然的形式美中。大自然的广阔给人以心空之感,上下之高、东西南北之距、孤烟、远树、落日等,都在诗人极其空远的内心世界里。客观世界是空灵的,眼界的无染及心空就自然而得。在这里,只有真正的大师才能在物我两忘中感受到大自然这种形式美之所在。

晚于王维的中唐诗人白居易,四十岁时,所写的《赠友人杓直》诗中写道:“近岁将心地,徊向南宗禅(指慧能禅师)。外顺世间法,内脱区中缘;进不厌朝市,退不恋人寰;自吾得此心,投足无不安;体有道引适,意多江湖闲;委形老少外,忘怀生死间……

  可见,禅学,并不是我们常人所理解的消极低沉,也不是政治或生活中受挫者的心灵避风港,而是极具普世价值,可使人们心灵豁亮、开朗、清雅、乐天、达观。在当今物欲横流、人性异化、浮躁迷茫的时代,发挥禅学智慧,不但可以提高诗歌等艺术创作的境界,也可以提升人们的生命层次和生活品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清竹调】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