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树及民族复兴
(2012-04-14 08:04:39)
标签:
孔子《易经》中国文化道家文化树文化 |
分类: 杂文 |
提示:中华民族的复兴跟中华文化的传承紧密相连。然而,对于什么是中国文化,见仁见智,难以统一,严重影响了文化传承。本文认为,当前传承中国文化应当重在内涵的发挥,而不是一些文化形式,其内涵在于源自天地自然的《易经》之“易道”,其他诸子百家都是以不同方式对“易道”的阐释发挥。
在西方开始认真学习中国文化的当儿,我们似乎也觉察到自己文化的重要,国学热抬头。这是好事,但也因为很多问题致使人们对中国文化产生误解,严重妨碍了文化的传承,有必要来厘清。
到底中国文化是什么,至今很有争议。如何界定,实在比较棘手。笔者凭着多年对国学的热衷,谈谈一孔之见,希望同仁指教。
一、有必要分清内涵与外延
中国文化有内涵与外延之分,内涵指中国文化的精神,外延指中国文化的载体、形式。比如就载体、形式而言,有诗词歌赋、书法、茶艺、舞蹈、武术、建筑、器乐、礼仪、节日、风水、中医等等。我们今天来传承中国文化,既要传承这些形式中的精华,更要重在传承其精神内蕴。特别是当前民众思想意识较为混乱的时期,更有必要从传统中吸取精华精神,用以构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精神家园的构建,不是主要靠文化载体,而是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固有的核心精神,这个精神可以解决人们的信仰、道德、审美等诸多关键问题。
二、有必要弄清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到底是什么
其实这个问题很多同仁都提到过,比如 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中说,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就是《易经》里边的精神。而《易经》里边的精神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天道。为什么这么说呢?道理很简单,因为中国文化的基本态度是天人合一,所有的文化努力,都在于引导人们去契合自然,以期人与自然和谐、人人和谐、身心和谐,最终达到和而不同的大同世界。而《易经》用了两个符号,即一阴爻一阳爻,揭开了宇宙人生的密码,并由此推演出阴阳交互运动的一些基本形态,如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等等,包罗万象,完全可以开示人们持经达变,实现天人合一。正是因为用简单的符号模拟自然,所以,比较文字而言,更接近真实,更具有本根性,所以,《易经》被尊称为中国文化之根,诸子百家不过是对它的不同层面、视角的阐释。
三、有必要摆正诸子百家在中国文化里的位置
首先必须申明,诸子百家其实相互包含,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很难客观地分开来。但是为了认识起见,我们还是人为地按照各自与自然天道的距离,把他们粗略的分开来。下面以“树”为比喻,试图示意各自的位置:
中国文化的根:最原始的根即自然,即天,或道,或天道。道法自然,自然即道。其次,我们也可以把《易经》看作根,因为它离自然最近,是模拟的自然系统,且很合理。这里有三点请注意,严格看来,《易经》只指卦爻象,不包括后来的文字;《易经》虽被列为儒家经典,但实际上不是儒家之的原创;虽然鲁迅先生说:“中国文化的根底全在道家”,这很有道理,但是如果把中国文化作一整体来看,道家的东西还不是最根部。
中国文化的干:道家。道家提倡自然无为,反对人的胡作妄为,直接要求人们按天道自然做人做事,接近天,可为干。
中国文化的枝:儒家。儒家也是对《易经》的发挥,孔子及其弟子的《易传》就是明证。儒道本一家,都在于宣扬到,但是二者的方式有异,相比道家直接宣扬天道不同,儒家走的是更贴近现实人生的路。可能孔子认为民众难于悟道,曾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即,老百姓可以叫他遵循道,但是很难让他明了道。既然百姓难以明道,那就改用较为浅显的文化概念,孔子用了仁、义、礼、乐,这四项其实各有侧重,仁与义是一组,礼与乐是一组。“仁”即爱人,爱己爱人,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跟道什么关系呢?道是一阴一阳,即阴阳一体,对立统一,阴阳既同又异,既分又合,即矛盾体,交互作用,推动万事万物生生不息,这是宇宙人生的最核心状态,即自然本态,即道。既然道是阴阳一体,那么,人与我也是一体,既同又异,既分又合,既异,那么就人各有志,不必强求一律,当互相尊重包涵;既同,那就应该视人如我,爱己则必爱人,害人则害己。如此,道与仁也就扯上了关系。义者宜也,即适宜、适度,也就是干嘛事必须适可而止、恰到好处,此之谓中庸。至于第二组的礼与乐,不过是怎么样达到仁与义的办法。克己复礼为仁,按照所制定的礼仪规则做人做事,就会合乎中庸之度,也就达乎仁义;此外,可以用《乐经》中的音乐来陶冶性情,帮助人们获得仁义。可见,儒家虽是为了弘扬天道,但是它采用了较为浅显的形式,与道家比,离根更远,只能把它看成中国文化之枝。
中国文化的叶:其它诸家。如兵家重于言兵,农家重农,法家重法,阴阳家重术数,名家重逻辑等等,他们各有所偏,虽也是探索宣扬具体领域的具体规律,具体之道,但是,就其在整个中国文化体系里边而言,只能看成是叶。如果把道家看作哲学,那么,除儒家的其它百家就是科学,是各特殊领域的特殊学问,而儒家可以说既具有哲学性质,也具有科学性质。
由此,通过我们的分析,整个“中国文化树”就此粗略的形成,各家的位置也就比较清晰。
结论:传承中国文化,应当做到
1、当重在其精神内涵,即天道,而不是沉迷于、局限于某些文化形式,更不是停留在某些经典的表层。
2、不是重在儒家,更不是别的百家,而应当重在根部的《易经》,旁及干部的道家。所以,弘扬《易经》,成了当务之急、发展之要。
3、本身不是目的,而是通过传承,达到天人合一,净化我们的生存环境,构建我们的精神家园,实现民族复兴,达至和谐世界。
4、不是抛弃现有的文化,而是在保留现有文化精华的同时,将中国文化的合理内核融进来,从而使我们当前的文化具有灵魂,使之起到化育民众、复兴中华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