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路22岁任大学教授是用人的大胆突破

(2012-04-01 07:56:08)
标签:

刘大钧

中国

中南大学

22岁大学教授

刘路

用人机制

不拘一格降人才

时尚

分类: 杂文

                     刘路22岁任大学教授是用人的大胆突破

                               飞身抱月

 

320,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宣布,破格聘任攻克国际数学难题的在校大四学生刘路为中南大学正教授级研究员,并奖励100万元。

对此,褒贬皆有。有人认为这是用人制度的胆大突破,有的则说这显得草率。本人认为充分体现了中南大学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胆识,并为中南大学有这样的伯乐校长而欣慰。

这让我们想到了另一件事。1978318,中国科学大会召开。刘大钧的第一篇文章《读史释易》在《中国哲学》上发表。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胡乔木看了这篇文章,给时任山东大学校长的吴富恒写了一封推荐信,要他破格起用刘大钧这位仅高中学历的社会学者。吴校长也认为刘大钧是一个难得的人才,经过哲学系几位教授的答辩考核之后,刘大钧进入山东大学。他的工作是在哲学系从事中国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但侧重于《周易》的研究。在此之前,刘大钧还是一个济南市街道办服装厂的仓库保管员。而今,刘教授不负众望,成为国际易学界的著名学者,担任中国易经学会会长、国际易经学会副会长,成果累累,为人类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说明当时的决定绝对不是草率的。

试想,当时要是没人赏识刘老,就会埋没一位难得的人才。可见,社会需要伯乐,我们今天更是如此。当前,学术腐败是不争的事实。某些教授、博导,水分很足,水平太低,前不久就有某大学教师抄袭一位本科生论文评为教授的丑闻,有些教授花钱聘枪手代写论文,有些副教授趁带研究生之际,榨取学生劳动,将科研成果占为己有,从而攀上教授之座,有些就干脆花十万八万买通关系评得教授,总之,名不副实,徒有虚名,误人子弟,污染风气。

更不可思议的是,不知谁定出了许多啼笑皆非的规矩,比如,你要评副教授,国家规定必须有相当数量的文章上核心刊物,而当你把文章送到核心刊物,刊物会告诉你,不是副高以上职称不能上他们的刊物。要么在你前面挂个副高以上职称的名字,但是,一旦挂上别人的名字,你排在后面,评职称不算数。真是令人啼笑皆非!笔者就遇到一回,文章我写的,之前不能发,挂了别人名字,因为这人有副高职称,结果发了。完全是鬼扯蛋,不看文章质量,只搞形式!学术如此,文化何以兴隆?

复旦大学某讲师,上课很受欢迎,但一辈子就讲师职称,原因是不想发表文章。何也?发表一篇文章,核心刊物5000元版面费,还要托关系,免不了请客吃饭送红包,七里八里近万元。算了,一个穷教书匠,实在折腾不起!

刘路用一篇论文缩短了普通学子与正教授职称间近20年的距离。按照一般晋级正教授职称的“路径”,研究生读3年、博士读4年,成为讲师后再升为副教授、教授,每级认定一般最少都要花掉5年时间,其间还有不少科研项目、教学、发表论文的“硬性指标”。纵观全国,目前正教授级别的学者几乎都在40岁以上,而刘路22岁就完成了从学生到教授身份的跨越。这是对刘路本人才华的肯定,也是遇到伯乐的结果,实在是值得庆贺!

游戏都有规则,职称评定也必须有严格的程序!但是,任何事情有例外,对于特殊人才,为了让他们脱颖而出,早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完全可以破例启用。刘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希望我们的社会用人制度不再僵化,不再成为人才的桎梏,也不再是一种儿戏,而当让人才不再埋没,为社会选拔名副其实的英才。

社会需要人才,更需要宽松合理的用人机制,需要赏识英才的伯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