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水调歌头》教案设计
(2013-10-16 22:29:21)
标签:
教案设计苏轼水调歌头情感 |
分类: 其他文字 |
苏轼《水调歌头》教案设计
主讲:占金国
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时间:2013年10月18日 星期五
【原文】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新课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我们必然会提到一座高峰—宋词,提到宋词,我们必然会联想到一位大家—苏轼,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苏轼的一首词。下面请各位同学闭上眼睛,跟随我进入一个别样的世界。(音乐响起) 八月中秋,月圆之夜,一轮明月高挂夜空,几颗星星调皮地眨着眼睛,清风习习,甚是凉爽。请你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诗人或是词人,在这个中秋之夜,你独自一人携一壶酒,捧一卷书,静静地享受着这宁静的夜,思念着远方的家人好友。你默默地感叹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心里祈祷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好了,同学们,现在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吧。大家知道我今天要讲的是哪一篇目了吧?--对,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
二、学习目标及学习重难点。今天,我们的学习目标很简单,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学习欣赏这首中秋词来感受苏轼要表达的心境以及体味他旷达胸怀,这也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板书:
一、学习目标:体会词人心境和体味词人胸怀。
二、重点难点:同上。
三、整体朗诵感知。欣赏诗词,有感情地朗读感知是基础。请大家齐声有感情地朗读。
刚刚大家都朗读了这首词,下面请几位同学简单地谈一下自己的感受,注意围绕我们的学习目标来思考。(提问2-3位学生)
四、介绍作者及背景。
总结学生回答,引出作者及写作背景。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主要代表之一。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我们都知道苏轼一生仕途艰难,多次自请到地方任职,可谓英雄无用武之地。作此词时,苏轼在密州做官,当时他在政治上不得意,和弟弟子由(苏辙)七年未团聚,自然,在这个中秋之夜,苏轼会是一种怎样的心呢?-- 心情抑郁。
板书:
三、作者介绍:苏东坡 眉山 豪放派
四、创作背景:密州任职,中秋之夜。
五、讲解全词,边讲边赏。
上片,词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抉择上的徘徊困惑心态;于是想到乘风飞往月宫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下片,先是讲自己彻夜难眠: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这样写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接着问月: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1,什么语气----反诘埋怨;2,怀念谁?---弟弟子由。接着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不可能完美无缺的。——什么语气、态度?------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最后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这样的名句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深挚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板书:
五、全词结构及思想感情。
《水调歌头》
问:1.苏轼为何矛盾徘徊?(出世VS 入世)2.从最后几句你能体会到什么?(旷达)
六、 积累运用。
清代学者胡仔对这首词赞誉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足见这首望月怀人词之经典。接下来请同学们再举出一些写月的诗句。
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②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③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④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⑤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七、课后作业。自己找一首喜欢的诗或词,进行赏析。
八、结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生活的道路上总会有坎坷,希望我们同学在遇到不如意时也能像苏轼一样有这样旷达的胸怀。好了,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附教学板书:
水调歌头
一、学习目标:体会词人心境和体味词人胸怀。
二、重点难点:同上。
三、作者介绍:苏东坡 眉山 豪放派
四、创作背景:密州任职,中秋之夜。
五、全词结构及思想感情。
《水调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