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签: 杂谈 | 
《从黑暗中醒来》是罗杰.伊伯特的一本作品精选集,内中收录了他对多位著名导演、演员以及数十部电影的评论。封面设计黑色为底、明黄做字,简洁却醒目。
http://p1.pstatp.com/large/46dc00037fa362df9058
“伊伯特从1967开始写电影评论专栏,最初是在《芝加哥太阳报》上刊登。他的电影评论被超过200家的报纸发表,共撰写过15本书。”引号里的这几句话,只是用数字的形式来概括他跟他的电影评论,而他的那些文字,才是真正打动读者,让他成为影评界权威之一的重要原因。
也许伊伯特的评论并非最专业的,但是文字的力量更多时候,是汇合着情感喷薄而出的。华美的辞藻可能会让人眼前一亮,但若空洞无情,却一定打动不了人。伊伯特的评论,总是透着好友闲聊一般的温和轻松氛围,甚至有一些家长里短的絮叨。我真是喜欢极了他的那些“废话”,消弭了一份冷硬,像尴尬的相处中打破僵局的插入元素,用延伸拓展的柔软记忆方式,润物无声的深植读者心中。
http://p9.pstatp.com/large/46e000001f419a8f9c7e
伊伯特是一位新闻工作者,曾经获得过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普利策奖。新闻人的视角,让他的评论见解独特,却又温厚而不尖锐。舒服、有内容,是伊伯特的作品给人最直接的感觉。
《从黑暗中醒来》一书中,他按照时间顺序记录排列的影人采访、电影评论,无形中展示了美国的电影历史和电影文化不同层面的变化。本书按照先后顺序,依次是“访谈与人物”、“最佳影片”、“外国电影”、“纪录片”、“被忽视的和被低估的”、“散文与杂感”、“关于电影评论”等七个部分以及后记。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样,伊伯特的文字充满了感性和柔软,从他的文字之间,很容易就能体会到他对于某个人或者某部电影的感情状态。他将自己的看法和感想细腻而不掩藏的进行记录并分享,通过他的笔触,那些因为时间或者空间而与我们相距遥远的电影人、电影作品,瞬间变得眉目生动、神态立现。
http://p3.pstatp.com/large/46e000001f3f99948709
罗伯特.米切姆是美国已故电影巨星,但是在他名字前面的定语中,经常还会加上“性格”两个字,即“性格巨星”。据说原来在美国电影界有这样一个说法,采访罗伯特.米切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是伊伯特说“我很喜欢花时间和他呆在一起,因为他是个什么都不在乎的人。”
伊伯特在文中这样写“他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是不是采访都无所谓;说的话会不会被人拿来发表,他也无所谓,而且下次还会继续跟你聊。他身边没有如影随形的企宣,也不会只采访三十秒就结束”。
书中采访罗伯特.米切姆的那篇文章,伊伯特用罗伯特.米切姆和同伴赶往片场却迷路的事做了全局主控。文中的米切姆随性率真,毫无巨星的矜持作态。那篇记录,若不是因为知道是伊伯特对米切姆的采访记录,真的就像是一个充满生活趣味的短篇小说故事。看过这篇采访记录,罗伯特.米切姆的性格跃然纸上、立体鲜明。一个签合约都能签错的电影巨星,一个在记者面前也毫不掩饰的电影巨星,即使你不能接受他的性格,也会通过文章爱上他身上的真实。
http://p3.pstatp.com/large/46e100000447103edced
这是因为,罗杰.伊伯特先“爱”上了他的采访对象。
因为只有去“爱”,你的眼睛才会看到更多的细节,去发现表象之下掩藏的真实,去做更深入细腻的记录。为什么有的人写的文,态度严谨、信息良多,却并不动人?因为无情,就像我们很少会通过课本去爱上里面记载的人物。
伊伯特说,米切姆是他最喜欢的电影明星。这份喜欢,在他的笔下宣泄的淋漓透尽、光轩明朗。在别人那里最难采访的明星,在伊伯特这里是最棒的受访者。虽然他说自己在米切姆和詹姆斯.史华都之中无法选择更喜欢哪一个,可是他又说“史华都是心,而米切姆是灵魂”。两者固然都绝不可少,可孰重孰轻,已然显而易见。
罗杰.伊伯特的这份“爱”,不仅仅只是投放在人物身上,对于电影他也是如此。他也吐槽,但并不尖酸刻薄。他有观点,却并不强硬逼迫别人接受。与现在许多走“毒舌”风的影评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伊伯特是绅士而谦逊、温厚的。更多的时候,他都会用电影主创的角度去发觉去体会他们的创作意图,有哪些出彩与不同。这也是他被称为“最慷慨大方的影评人”的主要原因。可是,他并不盲从,相反,他非常坚持自我。
http://p3.pstatp.com/large/46e000001f404631de1f
伊伯特曾经提到过两种“不诚实”的影评人,一种是明明懂得透彻却装作不甚了解,以此迎合大众。一种是玩晦涩高深专业度,写出的东西只有同行才懂。简单的说,前者浅薄通俗,后者作态装逼。
伊伯特说“我不可能把读者都当成是三岁小孩,以为他们毫无所知。”
他强调的这些,恰恰是现在很多人身上缺少的。有的人眼里,除了自己基本都是傻逼;有的人迎合媚俗,偏偏失去了自己。与专业性、知名度之类的东西相比,“你”在哪里?“你”的态度是什么,才更加重要。
http://p3.pstatp.com/large/46e000001f3e89540fdc
有时候也会想,如果让伊伯特来评论国内的这些影视剧,他又会如何落笔?惯于从主创角度出发的他,又该怎么解读主创们的创作意图和目的?
如今的国产影视界,是一种双向缺失的状态,但双方缺少的却是同一种——尊重。至于缺失的因与果、鸡与蛋,不知道“急功近利”一词,可不可以概之?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