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七月与安生》是一部我一开始根本没留意的电影,即使看过几眼预告片,却也没有任何想要看的兴趣。
最终选择看,是因为一位口碑不错,但眼光挑剔的影评人竟然给了它6.5分。
不算高,但是放在同类国产电影中真的已经算是上佳作品。
看电影之前,我没看过原作。安妮宝贝的文字很“小资”,透着一种不接底气的矫情造作,仿佛自顾自用文字圈起了一个YY世界。看电影之后,我去看了原作,却意外发现,与电影相比,我更加喜欢原作的那种平淡悠远,喜欢那个烟花般寂寞,一生渴望“安生”为了爱情飞蛾扑火的女子。
安生,安生,一生不安。这个性情桀骜不驯,但心底通透善良的女孩子,也许才是那个真正可以演绎那句“我抽烟喝酒滥交可是我是个好女孩”的人。
看电影的时候我在想,论挑拨离间,让人反目成仇,哪个及得上爱情?这种极端自私的情感一旦生出,强烈的占有欲会让你不原谅任何一个想要侵占你爱人的人,哪怕你们曾经是最好最好的朋友。
电影镜像很美,开篇用了跳跃却恒定的画面主题,将两个欢跳着如小兔的女孩子推给我们看。阳光温暖,画面唯美,但那种色调却是属于夕阳的晕黄,所以我们知道,这一刻不会一直延续。
电影讲述的是一对好朋友之间的故事,可是我奇怪为什么电影的同性好友看起来都有些暧昧不明。《七月与安生》的预告,已经让很多没有看过原作的人把这部电影当做了女同故事,就像当初的《雪花密扇》。
比起《雪花密扇》,曾国祥导演、陈可辛监制的这部作品格调更加清新,是独属于某个年代的青春伤感文学。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的故事,注定是个悲剧,世界上还有什么比三角更让人放心,又更让人绝望的呢?
七月和安生,像是同一个人的两面,只是阴和阳、明和暗,是不是分的那么清楚,就要另行讨论。乖乖的七月,也可以刻薄狠毒,任性不驯的安生,也可以端庄乖巧。或者,她们是投射的彼此的内心世界。
现实的残酷与哀伤,在充满了期望的文字之间,变得自由明媚。小说的结尾,是留下的安生给予七月的祝福,她希望她是自己笔下的那个结局,像一只出笼的鸟儿,飞翔在广阔的天空。
平心而说,这部电影在同类影片中已经不错,虽然故事已经注定是一场撕逼大战,虽然情节依旧狗血老套,但是因为主创的调度,而让这一切没有那么讨厌。周冬雨和马思纯的表现都很不错,尤其是周冬雨,可能是超常发挥,可能是沾了角色的光,可能是两者都有,这次她的出演真算得上灵动可爱,讨人喜欢。
但是……
世间事,就怕一句但是。我喜欢上原作的平淡悠远之后,自然会觉得电影的狗血纷争就太过矫情。
原作要表现的,最主要是安生的“不安生”,她是那种不漂亮的女孩儿,但风情万种,像一种能开出诡异花朵的植物。她是电影中开篇自己的母亲,爱上一个男人不计一切。原作里,孩子是她生的,因为难产而去世的也是她。
唯一相同的,是小说都是她写的。
小说的情节安排更加合理自然,也更有让人回味感叹的空间。电影连续两次的转折,技巧上足够引人,但这种反转却并不真的会比平淡更加让人喜欢。
不过,电影是画面直观投射,剧情的递进展开不随人意,不能像看书一样,看到妙处可以掩卷深思品味,所以才要再剧情设定上让它更加激烈,冲突能够调动观众的心理关注,即便俗套的狗血撕逼,演绎的好一样可以让人感动落泪。
电影里的安生,虽然灵动,我却已经记不得哪个经典瞬间。但是小说里的安生,我会记得她独自在偌大的别墅里,因为那种无法驱逐的冷而打开所有的空调和灯,我会记得她坐在最高的树杈上用叶丛掩藏自己眺望远方,说看到了绿色河流和金色雏菊,我也会记得她坐在小庙的蒲团上,幽幽地说“那他们知道我喜欢你吗?”……
安生,是那样向往自由向往温暖向往安定,却一生漂泊,用生命做答卷的女子,她一生孤零一生寂寞,像天空绽放的烟花,美丽耀眼,却短暂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