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老秀:玉斧玉鉞玉戚
玉斧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它是一种扁平的梯形器,上端有孔或无孔,可缚扎执柄,下端有刃,如果刃部宽大则叫钺,郑玄注《尚书》说“钺,大斧”。通常钺再起点儿脊齿便是“戚”了(也有把起脊齿的玉璋称为玉戚的)。
史前时期,石斧曾被作为一种实用的工具和杀人的武器大行其道,后以玉制成,便演化为氏族酋长或部落联盟首领执掌的王权象征。早期的玉斧出土于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和崧泽文化诸遗址中,其形制几乎与当时石斧相同。商周是玉斧的流行时代,以后,玉斧少见或不复存在,直到明清之际,由于仿古的兴起,才又出现了一些仿古作品,但这一时期的玉斧已失去了早期的简朴风格和神韵。
玉戚出生的时候就是仪仗用器,主要出现于商、周两代,以商代最为突出。春秋战国以后,除仿古玉器作品外,便很少见到了。新石器时代的玉戚虽然片状较多,但磨得很平的平面极少,凡平面之处,中部多微微隆起,边缘较薄或有坡。
戚字从戊从尗(shū),指按照尺寸从上到下、从大到小依次排列的战斧系列。也是斧钺的别称。引申义便是亲属。本义和引申义是紧密相关联的,因为古代氏族组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血缘组织,氏族首领也是军事首领。氏族首领的军权用斧钺体现,大氏族的首领用大号斧钺,其它依次降格。由于兄弟氏族互相是“戚”的关系,他们使用的象征权力并相互关联的玉质斧钺便称之为玉戚。
成语“执干戚舞”、“朱干玉戚”等都与“戚”息息相关。其中的干指的是盾,玉戚便是玉饰的斧,古代武舞(即大武,另有文舞)所用。《礼记·明堂位》说:“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
。”孔颖达 疏:“朱干玉戚者,干,盾也;戚,斧也。赤盾而玉饰斧也。”《汉书·董仲舒传》:“及至 周
室设两观,乘大路,朱干玉戚,八佾陈於庭,而颂声兴。”宋
苏轼《坤成节集英殿宴教坊词·勾小儿队》:“朱干玉戚,本以象功;白叟黄童,皆知颂圣。”
这里的玉斧(私人收藏)长9cm。有和田青玉的气质,一面光洁如镜,另一面随形而就,当属齐家文化的器物。
这件玉鉞(私人收藏)可称为“三孔卷云狭刃半圆形玉钺”,长10.5cm,宽8.5cm。弧刃,刃尾反卷,器身有三个圆孔,正反两面各有篆字三个。和田白玉质,浆壳厚重,做工繁复,但不失厚重,当为商晚周初的玉质礼器。国立故宫博物院藏有同样制式的青铜钺一口,其附件上还专门有“周片云戚”、“乾隆御赏”字样款。
私人收藏的这件玉戚长11.4cm,宽10cm,厚0.4cm。地方玉,属于“磨得很平的平面极少”的玉戚品种之一。体成扁圆状,刀刃锋锐,阔而成弧形。两侧边有脊齿各三组,中部和上部有大小圆穿孔各一。表面虽有土咬现象,却未能掩隐住抚之仍如孩儿般肌肤的戚体。从该玉戚的材质和特征综合判断,应该属于新石器文化期的器物,最晚也到商代。
http://s3/mw690/001TryEEzy7fXuxbQTo72&690
http://s7/mw690/001TryEEzy7fXuBPRf8b6&690
齐家文化玉斧
http://s3/mw690/001TryEEzy7g1PRL8yu32&690
http://s8/mw690/001TryEEzy7g1PS3hr1f7&690
商代“三孔卷云狭刃半圆形玉钺”
http://s6/mw690/001TryEEzy7g1QvN2PHb5&690
故宫旧藏“三孔卷云狭刃半圆銎钺”
http://s2/mw690/001TryEEzy7fXtShbZn81&690
http://s3/mw690/001TryEEzy7fXtWe7h812&690
新石器文化期玉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