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秋》与延津(二十)
标签:
《一日三秋》刘震云尹吉甫《诗经》延津县 |
分类: 诗词 |
《一日三秋》与延津(二十)
《诗经》311篇系延津人尹吉普一人所著
《一日三秋》剧组在延津图书馆进行剧本围读时,刘震云曾认真地说:“如果你一辈子呆在延津,你并不认识延津。你只有离开延津,才能渐渐地认识延津。”前不久,刘震云在论述《延津与延津》的关系时又说:“《诗经》也产生在延津附近。其中的邶风、鄘风和卫风,在周朝,皆是我乡亲口头传唱的民谣。台湾有个学者叫李辰冬,他经过二十年的艰苦考证,说311篇《诗经》不是口头民谣,而是有一位文字作者,这位诗人叫尹吉甫,是延津人。”
第一次听到这种观点,很是惊诧。一是这种说法彻底改变了我以前固有的认知;二是没想到中华诗祖尹吉甫竟然是我们延津人。自幼到大,几乎所有的文字教学都说《诗经》是当时周朝的史官采集各国的民间歌谣汇集而成的诗歌总集,没想到它竟然出自一人之手。
带着种种疑问,笔者曾上网查阅了许多历史资料。其中搜到一篇阿城在1993年第8期《读书》杂志上的撰文,文章详细介绍了台湾学者李辰冬先生对《诗经》的研究。他说,李辰冬,生于1906年,原籍河南济源人,法国巴黎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台湾国立师范大学教授。李教授二十多年来坚持己见,一反《诗经》三百篇是五百年诗歌总集、民歌总集的看法,认为《诗经》是周宣王三年到幽王七年五十年间南燕人尹吉甫一人所作。这一学术转折得力于把统计学用于文学研究,依靠科学的方法归纳了尹吉甫随周王出征以及在各个不同时期心情的转化过程,进而得出《诗经》三百篇一言以蔽之都是尹吉甫一人所为的骇世惊俗之论。
李辰冬说:“《诗经》三百篇的形式有点像民歌,实际上作者是用民歌形式来表达他的内心,并不是真正的民歌。民歌无个性,而三百篇篇篇有个性。所谓个性,就是每篇都有固定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李教授对《诗经》的每一篇诗词都进行了详细研究,他甚至运用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对每一篇诗词所描绘的的地理、人物、时代、史事、体裁、名物、诗句、风格、声韵、起兴、人格等等都进行了甄别比对,认为这些诗词都存在人物描述、文体格式、写作风格、起兴方法等多个方面的一致性。他由此得出结论:“《诗经》三百篇都是尹吉甫一人所作。《诗经》三百篇的每一个字、每句诗、每个地名、每个人名、每件史实都是实录,没有一点虚假。它不仅是一部千古不朽的文学名著,也是一部活生生的宣王复兴史和幽王亡国史。”
李教授认为,尹吉甫是由南燕国(都城在今延津县东北)迁移到卫国(都城在濮阳县)的氓(也就是外来移民)。他的文武之才为卫釐侯赏识,最后被而委作浚邑的良人(良人是率领二千人的乡长)。随后随王征战,从事内政外交活动。所到之处,皆以诗记事,以诗抒怀。他的诗成了特定年代的真实历史记录,也是他对所经历的多个地方风土人情的朴实记载。
李辰冬教授最后说,《诗经》的第一篇并不是《周南·关雎》这一篇,而应该是《邶风·击鼓》这一篇。
李教授根据《诗经》文字记录逐年推算,尹吉甫活了78岁,这在古代是非常高寿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