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泰囧》是主创人员个人品牌的胜利

(2012-12-31 10:28:18)
标签:

泰囧

个人品牌

徐峥

王宝强

黄渤

杂谈

分类: 个人品牌打造

【导读】一部1400万的小成本电影,票房已经超过了8个亿!不但赚钱,而且还一片叫好声,这样的奇迹,在2012年世界末日前后诞生了。众多评论将《泰囧》的成功归功于其同档期影片普遍题材沉重,而观众希望轻松。

  这样的点评有一定的道理。但这个解释也许能解答为何《泰囧》票房能过三亿,但却无法解释为何能过8亿?因为,当票房过8亿的时候,来看《泰囧》的就已经不是高频率观影人群了,而是会有平时不怎么看电影的人走进电影院。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必须得有口碑传播做保证。

  可是,理智的分析,《泰囧》虽然也还不错,但还远达不到人人夸好的程度,怎么能实现如此好的口碑传播效果呢?

  答案在几位主创人员身上——徐铮、王宝强、黄渤、范冰冰。

  是他们良好的个人品牌,为电影的口碑传播提供了沃土。

  徐铮,作品不多,但是每一部都很用心,几乎没有烂片。

  王宝强,身世不必说,一向是励志哥的代言人。

  黄渤,纯正演技派,口碑上佳。

  即使是范冰冰,虽然有争议,但是也是公认的勤奋。尤其是近几年来参演李玉的几部作品,令人刮目相看。

  相比而言,和《泰囧》同档期的影片中,陆川出道的时候,令人惊艳,但是后面的作品一部不如一部,到了《南京,南京》的时候,已经几乎不知所云了。而《王的盛宴》第一轮观众传达出来的口碑,简直是千夫所指。为了挽回面子和票子,不得不公开指责竞争对手抹黑。其实,前后一对比就能知道:如果抹黑这么大的威力,那怎么没人能把《泰囧》彻底抹黑呢?还是自己作品不济嘛。

  《1942》,冯导倒是一直口碑不错,但是,《1942》没有突破。前两轮观影人群的观后感,都对历史深重感记忆深刻,但是对影片的品质褒贬不一,多数人感觉像一部纪录片。让多数对冯氏艺术片“审美疲劳”的观众放弃了它。

  再加之,《人在囧途》当年本来就是黑马,积累了不错的口碑。

  在这些综合因素作用下,观众们对徐铮、王宝强、黄渤、范冰冰的信任加在一起达到了顶峰,大家都估计这部片子不会很差。一旦这种感觉通过第一、二轮人群的观影感受得到了确认,其叠加效应立刻发酵,成了一场全民盛宴。 品牌最大的魅力就是它的溢价作用。在《泰囧》身上,我们充分看到了它的价值——让一部也就是70分的作品收获了200分的票房。

本文属于网摘,作者:颜金伟,新浪微博请@颜金伟之品牌鸿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