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媒体的三大适应原则
(2012-06-22 16:21:59)
标签:
社会化媒体个人品牌李洁明杂谈 |
分类: 个人品牌打造 |
在《三国演义》卷首有这么一句话:“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和”,应用在社会化媒体上,就是“聚合”,一是信息的聚合,二是人的聚合。即瞬息万变又激动人心,身处其中不由得就被沦陷。此情此景下,或许你并不情愿,有种被强奸的感觉,究竟是强奸还是诱奸、或是迷奸,个中人有个中人的感受,但你不能否认这股力量可以说是摧枯拉朽。无论对国家、企业还是个人来说,都不能低估这场媒体革命将带来的影响或是小觑发展中科技革故鼎新的力量,否则有可能会被边缘化。
社会化媒体打破了疆域的界限,为促进个人独立而发展。一切平民化,变得更加生活化和个性化,也更加接受生活的真实化。这么说吧,社会化媒体让我们回归到本源,你可以利用它分享思想,进行商业合作,寻找朋友、合作伙伴或者梦中情人。社会化媒体如此迅速地传播开来,不是因为它眼花缭乱的新技术,而是回归人本使然,回归人本意味着真实有趣、理解尊重,仅此而已。
社会化媒体将影响到每一个人,深入到每个组织,把整个世界变成了舞台。而且舞台纷扰,竞争惨烈,要想在这个舞台上长袖善舞,没点真本领是万万不行的。
不管你扮演的是什么角色,上了舞台,先熟悉一下游戏规则。
规则一:乐于分享
分享意味着参与。主动反馈信息、创造内容,主动参与转载、评论或收藏。乐在其中,必然需要你奉献时间和精力。
分享意味着公开。社会化媒体当中有一部分类似于传统媒体,而另外一些则等同于个人频道,作为内容总编、栏目主持人,除了隐私受保护的内容外,你的文章、相册、视频等信息几乎都免费供应,另外,别人对你反馈的评论、评价,无论好与坏,都应公开。
分享意味着交流。广而告之,这是传统媒体的特点,而社会化媒体使得内容在自媒体与受众之间双向传播,具有双向交流的特质。因此,信息分享是一方面,而交流、对话更为重要。
规则二:真实可信
信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眼下的社会环境中变成了稀缺资源,当卑鄙当道、底线变成优点的时候,被人信任真是一件无比尊荣和幸福的事。谁能够在互联网上成为有影响力的人,是那些善于发掘社交网络懂得交换信任、声誉和关系的人。要想被人需要,做到真实可信是必然的要求。
网络世界人海茫茫,你却看不到一个活生生的人,我们能信任的是什么呢,是你的故事,你的文章,你的相册,你的视频,还有别人对你的评价。假设内容似是而非,网民雪亮的眼睛会把你的虚伪虚假揪出来变成污点罪证,然后在蝴蝶效应下变得人尽皆知。诸如陈冠希的“艳照门”、唐骏的“学历门”、韩寒的“代笔门”。因此,请真实播报自己,以真性情、高透明度来取得大众的信任,赢得网络空间的话语权。
商业不再是冷冰冰的游戏,在社会化媒体的推动下,商业互动更加倾向于人性化,关注感受,关注共鸣,而这一切基于真实。点点滴滴的真实构建了你的信任资本,看起来辛苦,但是一旦夯实了信任基础,你所积累的社会资本会在商业活动中衍生出财富和价值。
规则三:邀人共舞
舞台上的美女,如果你不主动邀请,其他人就会走上前去,而你将错过机会。
同样,人是社会化媒体的主角,互动是建立联系、培养好感的必然选择,而且互动是社会化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首先特征。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发出的声音能够得到外界的回馈,但是如果你不出名或者内容无趣的话,一时很难有浏览或是留言的。这个时候,需要我们主动出击了,山不过来,我们过去,去别人空间里踩一踩,留下你的评论,参与大家的讨论,及时跟贴、转载。在网络上活动,脸皮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