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说:“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更好地活着,居留于城市。”从来到城市到居留于城市,这一递进中展示的正是城市的人文情怀。
2015年是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正式启动的第一年。各地积极行动,努力寻找并开拓出适合当地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以人为本,因地制宜,让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受益,不但享受到城里人的基础设施、生活服务,还享受到城市职工一样的待遇。新的城市让人们产生爱意,不仅因为自然环境宜人,也不仅因为故土乡愁的牵绊,更因为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的力量,人们在这里有了幸福感。
http://wx3/large/676d5fa2ly1fd5bam5ve2j21kw11s4qp.jpg成就幸福生活" TITLE="情动新城 成就幸福生活" />
1、从产城融合到社会生态体系,幸福净月人人乐活
美国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应当是一个爱的器官,而城市最好的经济模式应是关怀人和陶冶人。在净月,城市建设的核心就是人的需求,建设一座充分考虑人的发展需求的新型城市,是净月将“惬意”留给居民,以“用心”打动人心的关键所在。
20年厚积薄发,净月高新区不仅在长春东南建设了一座生态型创新城,更在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的道路上书写着全新的净月实践。生态型的城市不仅发展新区,更是人文之城、是可供心灵休憩的美好家园。从林立的时尚小区,到成片的、低密度的花园洋房,净月区让越来越多长春人将“家”安在这里。
从以旅游经济为主导,到融入了工业化思维的经开区短暂发展实践,再到国家级高新区的三大产业发展,净月高新区在20年间勾勒出一条清晰的产业跃升曲线。在这里,新经济力量孕育着跨越的内生新动力。仅近10年间,就有超过237个亿元以上大项目落位净月高新区。其中10亿元以上、具有拉动效应的重大项目就超过了100个。而今,其中的109个已经建成达产,成为长春经济和项目建设的重要着力点。10年前的2005年,净月的地区生产总值不过131亿元,而到2014年底,这一个数字已经增至633.6亿元,10年年均增速20.2%,远远高于长春市的年均增速。
如果继续沿着项目的落位图往下走会发现:其中现代服务业项目约占50%、文化创意产业占15%、高新技术产业占35%。10年间,净月重塑了自己的产业结构,一般工业、传统产业则在新兴经济力量的跃升中渐次退出净月的发展版图,一个更加充满活力、张力,更加符合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的全新经济净月呈现在人们面前。
而今,漫步于净月,一个个全新的经济单元,让人目不暇接:以生态大街为轴,沿线高密度资本投入下,一排排高端大气的现代楼宇拔地而起,形成了长春全新的城市天际线景观,承载着城市追求更加繁荣现代一面的无限憧憬。以净月潭和农博园为地标,依托长春自然和农业禀赋,以冰雪节和农博会为龙头的旅游会展产业加速崛起,成为长春深耕现代旅游、会展经济的旗帜。以巴蜀映巷、复华未来世界项目等正在建设的新项目为依托,净月正在打造撬动本地消费,乃至吸引区域消费人群的服务业新龙头,创造全新的消费热点……
20年间,净月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坚持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在国内众多开发区在经济领域高歌猛进,社会功能却成为明显成长不足,城市面临“潮汐式”发展困局的大背景下,净月区却在城市经济与生活的发展抉择中显得更加张弛有度。十几年前,净月区可能还更像一座大学城。大学生是这里最大的生活群体。但在今天,随着一个个全新的生活小区的诞生,净月区已然成为长春最让人向往的人居之所。仅最近10年里,净月区的常住人口就增加了14万人。与之相伴的是,城市服务功能和设施的不断完善。
伴着欧亚商超、迅驰广场、麦德龙等商业力量的加入,生活消费功能日趋完善,让净月区成为生活更加便利的全新社区。伴着一所所医院、学校的建立,更加完备的城市功能设施,让净月区不断向全面发展进步的新型城区迈进。伴着一座座既有公园绿地的提升改造,新公园、生态廊道的建设,这里的生态底蕴在提升、在放大,让人们更加乐享原生态的生活之美。经济与城市共进,这是净月区20年成长的又一个重要收获。产城融合的发展实践,也成为净月区面对新常态,更加稳健前行的关键所在。
2、 从小城镇到生态城
生态引领奢岭镇打造绿色明珠城
一幢幢回迁房拔地而起,一座座蔬菜大棚粗具规模,一辆辆大型机械正紧张作业……走进奢岭镇,一座现代新城正在崛起。不同于大都市里的雾霾、拥挤、车鸣不断,这里天蓝、地绿、水清、景美,俨然一副生态城的动人模样。
行走在奢岭镇,这里的交通十分便利,环境清新宜人。据了解,这里是国家环境优美乡镇、省级“十强镇”、全省首批土地增加挂钩试点镇、全市城乡双向一体化试点镇,也是长吉南部生态旅游带的产业发展腹地和长春市疏解城市功能与人口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节点。
近年来,奢岭镇紧紧围绕“奢岭新城”建设目标,深入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战略,有力推动了全镇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去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7亿元,同比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6亿元,同比增长10.9%;全口径财政收入、本级财政收入分别完成3.56亿元、1.2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30.6%。主要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新高。
长春东南热电厂、国信乡村都市、奥特莱斯城市综合体、正威温泉城、奢岭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先后在这里落户。近年来,奢岭镇依托省级开发区——长春市文化印刷产业开发区,全面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并取得了显著成果。截至去年年末,文开区基础设施累计投入4.5亿元,建成区面积5.39平方公里,入驻企业达60个,其中,文化印刷产业园区已完成了2平方公里的供水、道路、排水、供热、污水处理等工程,实现“七通一平”,为百姓生活提供便利。
奢岭镇累计投资8亿元,实施了日处理25000吨、日处理5000吨的两座污水处理厂、奢新北线一期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奢岭及新安老街的道路及排水管网改造工程已经初步完成,开发区建成区基本实现“九通一平”,已开发面积达7.99平方公里,为百姓营造一个舒适完美的生活环境。
同时,对集中供热、集中供水工程、小康村区域基础配套工程和国信乡村都市农业园区道路及绿化美化建设工程等基础设施进行逐步完善建设,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百姓生活便利程度大大提高,幸福指数直线上升。
http://wx2/large/676d5fa2ly1fd5bfrtugtj20ey0mhq4u.jpg成就幸福生活" TITLE="情动新城 成就幸福生活" />
3、 从农民到上班族
就地城镇化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吉林市作为国家62个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之一,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大批农民们正朝着搬进楼房、走进企业、收入增长的“就地城镇化”方向迈进。
离了土地,农民怎么生活?吉林市昌邑区孤店子镇、龙潭区江北乡、永吉县北大湖镇以示范镇建设为突破口,坚持以人为本,综合施策,统筹推进特色城镇化进程,一幅大美画卷正徐徐铺开……
江北乡户均土地少,过去土地分散经营,制约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不高。乡党委、政府通过调研了解到,农民对土地流转和集中居住的呼声强烈。他们与棋盘集团共同研究,开展试点,经过半年的努力,成功流转了1006公顷的耕地。目前,棋盘集团设立了自有的农资销售公司,并与北京多家种业公司、农业服务公司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所谓就地城镇化,我理解就是在农民不离土、不离乡的基础上,通过升级农业产业,过上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江北乡棋盘村党委书记冯利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70岁的马秀云是棋盘村的一名普通村民,她告诉记者,自己与1251户村民一样住上了楼房,文化活动常年不断。与记者交谈时,马秀云流露出幸福的笑容。马秀云还告诉记者,儿子王鑫在棋盘农业集团的建筑公司做电工已有三四年了,月工资3000余元。“我白天上班,晚上还可以照顾生病的老伴。”张晒英一边采摘辣椒,一边与记者闲聊。她说,自己把土地流转给农业集团了,现在每天到集团下属的种植公司上班,月收入2000余元。照顾家人和上班两不误,收入翻四番。
冯利伟的另一个身份是棋盘生态农业集团董事长,集团有十几个基于村里养殖、种植、加工产业的企业,村民每年收入颇丰。“棋盘农业集团吸纳本村劳动力500余人,占全村有劳动能力人口的86%。村民们变身成为‘上班族’,早晚打卡、领取月薪、年终分红的工作模式已成常态,月平均工资达两三千元。”冯利伟信心满满地说。
棋盘村将征地补偿款有机整合,成立房地产公司开发自有土地,改善了村民居住条件;成立水稻合作社,将知名稻米品牌推向全国市场;成立养殖公司、酒业公司,形成绿色农业产业群。
http://wx3/large/676d5fa2ly1fd5bhwte7lj20ey0mhwgq.jpg成就幸福生活" TITLE="情动新城 成就幸福生活" />
4、从小作坊到专业农场
土地收益保证贷款有效破解贷款难
在龙井市东盛涌镇龙山农业专业农场,法人代表王立臣和工人们将包装高档的大米装入货车,准备送往指定客户。“农场已经形成从种植、收割、加工到销售的一体化模式。多亏土地收益保证贷款,才形成现在的规模。”近年来,吉林省延边州龙井市在土地收益保证贷款的有力支撑下,不仅有效破解了农民贷款难题,还吸引金融机构加入形成良性农村金融环境,逐步探索出一条金融支撑现代农业的转型之路。
2003年,这个农场还只是个小作坊。“过去银行给农户的都是10万以下的小额贷款,能够流转的土地有限,利息也不低,即使向亲戚朋友借钱也得1分利息。”王立臣告诉记者,2013年,吉林省开展土地收益保障贷款。作为试点,龙井市农民的种植规模和收入随即发生大变化。“申请土地收益保障贷款后,州市两级政府还有贴息,降低了融资成本。”每年100元的贷款规模让王立臣的农场不仅年均粮食产量100万斤,还从小作坊变成年加工量200万斤的中型加工厂。“贷款程序方便快捷,种多少地就能贷多少款。”龙井市老头沟镇应岩村村民李仁山说。短短两年,他承包的土地从30公顷变为60公顷,年收入直线跃升至五六十万元,今年他又贷了60万元用来购买农机具。
“土地收益保证贷款盘活了耕地资源,有效解决了农民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龙井市物权融资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范说。为了破解银行和农户针对贷款成本产生的矛盾,龙井市政府先试先行,以自身公信力充分发挥平台作用,为二者牵线搭桥。当地成立物权融资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家庭农场、专业农场等土地流转大户为主要贷款主体,将土地经营权统一抵押,帮助其向金融机构争取资金支持。
在实际贷款操作中,龙井市还设立了1000万元额度的风险基金。一旦农户出现违约,可先通过风险基金偿还银行,再由物权融资公司通过土地收益转让等方式追偿。运行一年半无一例坏账出现,多家银行把龙井当成了“香饽饽”开始竞相参与贷款。张国范认为,能够打破难贷款的僵局,政府的担当和作为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目前,龙井市共发放贷款13781.1万元,单笔贷款最低50000元,最高能达到近200万元,预计今年将实现土地融资贷款100%全覆盖。
5、 从烧柴做饭到全面电气化
长白林区“水电替代薪材”保护森林生态
在东北林区,居民门前堆放的薪柴堆成为衡量家庭富裕程度、勤劳与否的标准。如今,随着当地“水电替代薪材”的推广,薪柴堆小了,廉价的水电替代了袅袅炊烟,一根根电线编织出山清水秀的图画。
据介绍,长白朝鲜族自治县超过9成的农村居民家里实现了“电气化”。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逐步改变山区农民靠烧柴做饭、取暖的传统生活方式。长白县副县长万绪婷说,国家通过电站供给农民廉价的电,鼓励农民多用电,少砍树,从而保护生态环境,也推动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区千家万户用上了电饭锅、电炒锅、电水壶,农民不再上山砍树烧柴,森林植被和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
6、 从伐木工到养蜂人
吉林西南岔林场停伐改走“甜蜜之路
在广袤的长白山林区,有不少林业职工常年与蜂为伴,成为半职业“养蜂人”。长白山森工集团汪清林业分公司位于汪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其下属的西南岔林场凭借6个蜂场和1700余箱蜂群,让林场和职工走上了增收致富的“甜蜜之路”。
随着东北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的到来,“创业”成为林业企业转型发展的新考题。西南岔林场辖区内物种丰富,适合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林场把眼光投在了养蜂这一“甜蜜事业”上。林场班子成员自筹资金购置蜂箱带头养蜂,“那段时间,只要谁回县城都要带回几本书,每天晚上,党委书记李成富都领着我们一起讨论学习。”副场长赵刚说,通过林场上下一心共同努力,终于掌握了在当地气候环境下成功饲养蜜蜂的技术,酿出“甜蜜之路”上的第一桶蜜。
为了让职工吃上“定心丸”,林场出台多项优惠政策:为创业者提供帮扶资金、技术培训、闲置的场地优先使用、无偿运输服务等。林场职工栾树敏如今是小有名气的养蜂专家。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养了140箱蜜蜂,年头好的话预计能出10000公斤蜂蜜,按照去年的售价能获得14万多元的收入。为了打开蜂蜜销路,林场班子成员又变身“推销员”。“产蜜的那几天,我们班子成员人手1个小本,给外地的亲戚朋友打电话联系销路,比比谁是最佳推销员。”副场长刘明勇说,2014年,西南岔林场养蜂共增加收入130余万元。目前,这里的蜂蜜已经销往长春、哈尔滨、沈阳、北京等地。
http://wx1/large/676d5fa2ly1fd5bkt95skj21kw16ob29.jpg成就幸福生活" TITLE="情动新城 成就幸福生活" />
7、 从种人参到全产业链开发
鸭绿江畔“人参村”种出“亿元户”
午后的阳光穿过叶间的空隙照在林间盛开的参花上,63岁的青石镇秋皮村书记丁永华带着记者小心翼翼地走过这里。他说,林下参比较娇贵,对光照、水分等自然条件要求苛刻,种上20多年被挖掘出土后,如果须、纹、脖、芦、体等俱全俱美,每株就能卖到1万元到数万元。“林下参既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精神图腾,这里一般不让外人进。”他说。
秋皮村目前有430户村民,参与人参种植、加工、销售的有410户。集安市人参特产业发展中心综合科科长丁宏伟介绍,当地人参采掘始于唐朝,人参种植始于清朝,上世纪80年代人参种植开始成为边境村屯居民重要的致富项目。目前,集安市共有人参种植户6660户,人参加工企业123户,秋皮村、榆林村等村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人参村”。如今已实现种植、加工、商贸流通的全产业链开发,村里的“亿元户”就有十余个。
据介绍,目前集安市已开发出238种药品、300余种化妆品、6种食品和保健品。甚至连提取过皂苷的废人参叶也被用于草莓种植的肥料,使“人参草莓”于2013年问世。在麻线乡上活龙村的一处大棚内,记者品尝到这种有点淡淡人参味的草莓,它的价格如今是每斤10元,比普通草莓高出1倍。“从根到茎、叶、果、花的全株开发,是政府、企业、市场给我们提供的三重保障,这为我们人参种植户增强了信心,也为村民们进一步铺平了致富道路。”村里的亿元户之一朱贵林说。
http://wx2/large/676d5fa2ly1fd5bmf5bbfj20mh0eyq4v.jpg成就幸福生活" TITLE="情动新城 成就幸福生活" />
8、 从“村淘”到“互联网 ”
“双11”拍出敦化“土豪村”
11日11时30分,冲到“农村淘宝TOP村”榜单第三位;24时稳拿榜单第十位;全天下单约300单,平均每户下一单;买的最多的是参桩子……今年的双十一,敦化老屯村这个名字因为出现在了“双11”当天阿里巴巴发布的“农村淘宝TOP村”榜单上,而成了让许多吉林人惊叹的“土豪村”。
这间不大的服务站,被村民们昵称为“村淘”,里面有几台电脑,还有很多花花绿绿的促销海报。在这里,村民只要托工作人员在电商网页上点几下,一台崭新且价格十分优惠的“云电视”就变成了他名下的订单,不日便会直接快递到家。“村儿还是那个村儿,但跟往年不一样了。”村民林义感慨道,现在,以“村淘”为代表的电商没用几个月,就已经深深走进了他们的生活。
“我们老屯村的服务站是今年7月份开业的,我们村里种植人参等中药材的比较多,村民们比较富有,有一定的购买力。”
老屯村农村淘宝合伙人,也是服务站工作“主力”刘欢告诉记者。“村淘”有专门的服务站,专门的电脑,也有专门的网站。在服务站里,放置着几台专门用来网购的电脑,就像一家小小的网吧。而他们这些工作人员就像是里面的“网管”,会帮助不熟悉电脑操作的村民,从专门的“农村淘宝”页面上,完成整个购物过程。村民们下单的商品会通过物流送到服务站,他们只需要走上不远的一段路,上服务站取货。
“村淘”网页上的商品,都是从天猫、淘宝上直链过来的,价格与一般网购没有区别。“我们平时没事儿就在网上搜索,看到什么特别实惠、村民用得上的商品,就和商家打好招呼,如果是能发货到村的,就添加到‘村淘’里来。”刘欢解释说,有时候,如果哪位村民特别想买某样商品,她还会专门去联系商家,甚至帮一位老乡买过一辆汽车。
通过多位村民的反映,电商走进老屯村后,利用实惠的价格、巨大的便利作为自身优势,用几个月的时间,就走进了村民的生活,冲击了农村传统的消费方式。在更大的范围内,以“村淘”为代表的电商,也已经全面走进了农村,阿里巴巴副总裁、农村淘宝事业部总经理孙利军在农村淘宝一周年之际对外宣布,
截至10月21日,农村淘宝共对接全国27个省,其中落地23个省、150余个县域6000余村点,伴随着大量数据变化的是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而阿里巴巴给出的数据显示,在吉林省,“村淘”目前已经覆盖了5个县,包括延边州敦化市服务中心、蛟河服务中心、镇赉县服务中心、双辽市服务中心、通榆县服务中心。刘欢则告诉记者,仅在敦化地区,就有40多个“村淘”服务站。
在业内人士眼中,电商对农民消费习惯的影响只是一个方面,“互联网
”对于农村经济层面的影响,还远远没有结束。
http://wx3/large/676d5fa2ly1fd5bofcgjmj20mh0ey40b.jpg成就幸福生活" TITLE="情动新城 成就幸福生活" />
张笑(右一)、闫坤(右二)、于楷(右三)、雷博(左一)等团队成员一起商量新的产品包装方案(10月27日摄)。
2014年10月,闫坤、于楷、雷博、张笑、安虹奇等几个合作伙伴纷纷辞掉证券经理、记者、设计师等高薪职业下乡闯“有机米”这一市场。他们与吉林省辉南县朝阳镇兴德村水稻合作社合作,运用大数据方式收集客户的生活方式、饮食喜好,适时调整产品结构,把客户需求想在客户要求之前,在互联网上广开销路。在他们的助推下,兴德村的有机水稻年销售额超过一千万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