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多数人都记得当年《为了六十一名阶级兄弟》这篇故事,其实那次中毒事件发生后,本来这是坏事,地方隐瞒好几天不敢报,后来实在瞒不住,被北京知道,北京方面先弄出了一篇有关救人的报道,然后事发地的新闻部门才恍然大悟,感叹“从救人的角度去写就太妙了”,于是此事才报道出来,于是才有了千里投药——然而事情已经过了好几天了。但读过那篇文章的人,在文章里是找不到这些幕后信息的。
天灾频发,人祸不断。天灾犹可为,人祸更可恨。但灾祸虽凶,在官方喉舌下却成了歌功颂德的大好机会。本来矿难埋了人,就应该严厉问责负责部门,现在转到了“救人”这个角度,就成了好事。西南大旱,半年无雨,总理赶到灾区已是半年之后,本是坏事,但现在也成了政府救灾的好事。青海地震,危房倒塌,人死无数,本是坏事,现在也成了树立救灾典型的好事。这种政绩报道,看了对胃口有影响。
这世上的事呀,真是难料,有时候坏事还真就能变成好事。给大家讲一个这样真实的历史故事: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说: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
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
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今天听了中科院心理研究所6S学习策略课题组成员北京景山学校高级教师朱淑玲老师关于高效率学习的课程,其中讲到的6S学习策略中的ABC理论触动非常大。
A:丢了100元,B1:太倒霉了,最近我总是不顺,C1:不开心很烦躁,B2:太好了破财免灾,C2很开心最近老担心的事儿不会发生了。
原来你不高兴不是因为事件影响了你的情绪而是你的事件的看法影响了你。
我觉得呀,这世上根本就没好事坏事之分,关键就在你用一个什么样的心态看了。不要认为大家说是坏事的就是坏事,只要你执着的走下去,坏事再走一步或许就成了好事。”
正如塞翁曰:此遽不为福乎?此遽不为祸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