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资产泡沫爆破的时间点

(2014-08-04 21:44:48)

上个月我和大家解了全球资产泡沫的来源是债务泡沫,债务泡沫的来源是零利率的美元票印刷量。我想接着跟大家解什么候我资产泡沫会爆破。上周我的博客认为美国市经见顶,我看到了周五股市大幅回跌的迹象。股市见顶只是短期的整是目前最关问题

根据国际银汇兑组织(BIS,全球汇款货币仍然有70%是美元。从香港转换美元进入中国的金额已经达到12,000亿美元。所以一旦美元利率开始调高,则我警告的美元债务也就必须抽逃还款。BIS已经有许多警告关于开发中的国家债务高达175%GDP以及主要经济体的债务高达275%GDP的问题(http://www.bis.org/statistics/consstats.htm)。

http://s10/mw690/001Tqb3Hgy6KZfiqAw909&690

美钞的数量到底有多少?从以上美联储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在2009年之前,美钞的数量是有一个规律的成长(红线),但是在2009年之后,美联储到今天也根本没有停下脚步。上周我的博客查找到许多数据都能证明美联储虽然在一年以前就告诉全世界要停止收购美国政府的债券,可是奇怪的是市场资金没有任何一点紧缩的现象。到了今年10月美联储将完全停止购买国债。所以这些美钞还是通过其它渠道继续倒入市场。美联储为何不断的印刷钞票?椰林主席的目的是什么?

http://s13/mw690/001Tqb3Hgy6KZfllDtycc&690

http://blogs.wsj.com/economics/2014/07/15/u-s-jobless-rate-closing-in-on-nairu-estimate/

上个月在华尔街日的网站有个小博客提供了一个很棒的表。美联储的工作目简单:在通低于2%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降低失率。就是美联储的工作宗旨。以上的表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美国的失率已从金融暴的10%降到6%了。那么什么候会看到通2%呢?根据改良利浦曲线用短期失率)美联储可以算所NAIRU或“不会造成通的失率界限”范。以上表下方可以看到浅绿色是广,深绿色是精确范。我可以看到线应该是在5.3%左右,可是经济学家认为6%就有可能造成通的急速提升。原因是因使用的经济模型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问题:美国多数人口的教育与市需求脱(需要的人才没有)。

http://s15/mw690/001Tqb3Hgy6KZfqvFhQfe&690

所以在的市开始出人工短缺象,我很快就会看到通2%,而事上最新的通胀报告确2.1%了。种情况不是没有。早在70年代的候就出现过高通和高失率的问题。在经济学里叫做滞Stagflation。在80年代初了要降低通,那个候的美联储主席做出了史上从没有见过的双位数利率政策。从以上的表格我可以看到美联储可以了解决通,到了1982年的候尽然把失率逼到了接近11%史新高,也造成了当卡特总统的下台局,随后李根总统中小企的供解放政策拯救了美国的失问题。在今天个逐步老化的美国社会,通将会是一个非常不受迎的象。

http://s5/mw690/001Tqb3Hgy6KZfE9G6wd4&690

从美国劳动部的网站,我可以拿到最新的人工成本数据。以上这张图表可以看到今年第二季度的人工成本一下子提高了0.8%的高幅度。当然很多人都希望是一次性的提升,可能在第三季度会看到回落。但是不管怎,从以上的两张图,我可以看到时间点已不遥了。就算美联储想要继续印刷票,它的宗旨已不能允许这种行的持。数据明率已降到可能会造成快速通界点。如果美联储票的,他将会人的造成美国的通急速上升而致一个滞社会。所以我们应该很快的就会看到美国的货币政策紧缩,也会看到款利率升温。可能在今年底或明年初,我就会开始看到美元大量的抽逃,造成资产泡沫底破

如果大家以上的改良后的利浦曲线趣,推介大家看以下的研究接。 

http://s7/mw690/001Tqb3Hgy6KZfBfv3876&690

http://libertystreeteconomics.newyorkfed.org/2014/02/the-long-and-short-of-it-the-impact-of-unemployment-duration-on-compensation-growth-.html#.U9743VY2H1Q

M. Henry Linder, Richard Peach, and Robert Rich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