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的两个“必须”
西南师大外国语学院
张正东
【摘要】为了培养小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应坚持两个“必须”,即必须认准两个“底线性”教学目标;必须划分三个教学阶段:第一阶段侧重听说读写字母;第二阶段侧重拼读生词;第三阶段侧重归纳几个句型。
【关键词】阶段侧重,听、说、读、写字母,拼读生词,归纳句型
笔者曾到过一些小学听课,并参观其英语教学成绩展览,又个别接触过一些小学生,感到在学校观摩到的情况与个别接触到的情况有相当差距。比如,不少从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能熟练地说:I don’t
know.但却不知道怎样写出这几个单词。为此,我向一位资深外语教研员请教。他回答我说:“现在学生是不怕开口了,不管对不对,敢于和外国人用英语交谈。但英语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从学好英语的角度说,现在的实际教学情况还不符合它的规律”。我反复揣摩他这几句话,继而又和他认真而坦诚地交谈。实际上,我们都在担心一件事:在不具备语言习得环境的小学里,通过让学生体验来学习英语,以追求“用语言做事”,其结果可能会培养出文盲英语和洋泾浜英语,或是让学生学习了不是英语的“全球语”(借助少量英语词汇、手势和重复进行沟通的交流手段,见《参考消息》
2005年5月25日第14版)。另一种可能是使学生养成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和难以纠正的语言错误,削弱学生继续学习英语的动机和潜力。针对这种忧虑,特写此文,提出小学英语教学的两个“必须”,希望有助于小学英语教学的健康发展。
一、在教学目标方面,必须培养学生独立拼读生词和运用基本句型的能力。
这是一个易被忽视的“必须”。小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已在课程标准的二级目标中写得很清楚了,但是,课程标准描述的是终点目标。要达到终点目标,必须把它细分为近期的系列目标。为此,教师在接手一个班的英语课时,都要设定并不断调整学程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以及课堂教学目标,并力求先达到基础目标,再追求扩展性目标。课程标准所制订的二级目标的要求接近过去初中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而现在小学课内外学习英语时间的总量不及过去初中英语课时量的1/2;加之小学英语不是与语文和数学并列的重点课程,教学条件一般也不及初中。所以,就全国范围而言,我们对小学英语教学成效的期望值不可过高。根据这个实际情况,我们必须为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确立一个最低目标,即给进军课程标准所制订的各级目标建立一个起跑点。
确定这样一个“底线性”的教学目标要符合小学生学习英语的规律。我们知道,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孩子习得母语是与其思维发展同步的,而小学生学习作为外语的英语,其思维水平已远远超前于所学的英语,故缺乏足够的英语语言形式是小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主要矛盾。课程标准在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时未重视这个矛盾。另外,我国小学生在不同条件、不同要求和不同投入的情况下学习英语,他们毕业后又将在不同环境、不同学校或不同班级中继续学习英语或重新学习英语。少数小学毕业生还将因辍学而等待日后有机会时自学英语。面对这些情况,若要保证学生学有所得并有利于其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着力培养他们独立拼读生词的能力和运用最常用的基本句型的能力。这是因为,英语读和写不一致,独立拼读生词是英语学习中最基本的自学能力。英语句型教学源自Thomas Prendergast(1805—1886),经过Harold
Palmer(1877—1949)和A.S.Hornby(1898—1978)的开拓与发挥,以及Leonard
Bloomfield(1887—1949)等人在结构教学法中的运用,其对掌握作为外语的英语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让小学生掌握5-10个最常用的句型,如There
BE等基本句型,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归纳和巩固学得的少量口语,为他们自主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还可以使小学生因在学习过程中学有所得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二、在教学过程方面。必须阶段侧重,逐渐减少形象性的游戏活动,而增加抽象性的认知活动。
这个“必须”是达到“底线性”教学目标的保证,其依据有两点。
第一,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分以下三个阶段。1~2年级为幼儿后期和童年前期,孩子开始有目的地观察,能够注意有趣的事物,其有意记忆和追忆能力开始发展,但词语逻辑记忆能力很差,机械识记的比重很大。所以这一阶段适宜采用形象性较强的游戏活动,让学生模仿和体验性地学习英语。3~4年级学生已进入童年期,其认知活动由不自觉性向随意性和自觉性发展,而且随着有意注意和对抽象材料的注意的发展,其有意识记逐步增强,机械记忆逐步减少,但具体的形象记忆仍占主导地位。加之此年龄段的学生情感日益丰富,集体意识和独立评价意识日益提高,此时已不适宜只要用游戏活动去学习英语,而应以形象化的教学活动引导抽象的认知活动。5~6年级为少年期,此时孩子会产生强烈的独立愿望,各方面能力快速提高,兴趣广泛,情感更趋丰富,活动能力超过认识水平,思想易受暗示。因此,5—6年级的英语教学应以抽象认知活动为主,辅以游戏活动。
笔者认为,小学英语教学的三个阶段应采用不同的方法。虽然教师在三个阶段中使用游戏,但游戏活动的比重、内容和形式都要有所变化。为了巩固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身心特点,调整形象性的游戏活动和抽象性的认知活动,使分析性的学习逐步在体验性学习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第二,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应分阶段教学是19世纪末欧洲外语教学改革的成果之一;20世纪初直接教学法把它规范化为三个阶段;其后的听说法以句型的复杂度区分阶段;交际教学法则以话题功能的宽窄度来区分阶段;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李庭芗提出“四会并举,阶段侧重”的英语教学原则,影响我国英语教学20多年。课程标准在其分级要求中也已隐含了阶段侧重的原则。
明确了阶段侧重和不同阶段采用不同教学方法的必要性,就要研究小学英语教学三个阶段应侧重的内容。本文只根据上文所谈的“底线性”教学目标的两大要求,谈谈在教学实践中可能做到的侧重点。围绕这些侧重点而进行教学是保证小学英语教学达到基本要求并为与初中衔接创造有利条件的必要措施。当然,条件优越的学校和班级可以超越这些侧重点。
1.小学一年级开始学习英语的1~2年级或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的3年级为第一阶段。此阶段的侧重点除了让学生模仿和开口说英语之外,应着重让学生从听、说、读、写四个角度掌握英语26个字母,以便为下一阶段拼读英语单词打下基础。可能有人认为,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了汉语拼音,这个侧重点似乎过于容易。需要指出的是,汉语拼音和英语虽然都采用拉丁字母,但汉语拼音教学先于和重于英语教学,而且其读音与英语不同,所以英语课侧重教学字母有其必要性。
2.一年级开始学英语的3~4年级和三年级开始学英语的4~5年级为第二阶段。此阶段的侧重点是培养学生拼读生词的能力,即学生能够按照音标注音或按照字母组合的读音规则独立拼读生词。这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因为它能给学生的英语学习打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笔者认为,如果小学英语教学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可以不视为失败;但如果小学毕业生不会拼读生词,则应被视为完全失败。所以,应当特别强调培养小学生独立拼读生词的能力。
至于怎样教学拼读,现在有两种主张:①不教音标自然拼读;②借助国际音标教学拼读。笔者认为,不学音标的直接拼读是教会学生拼读的好方法,但直接拼读必须是有较好的语言体验环境和教学条件;而且英语词典大都用国际音标注音,学生学会直接拼读之后仍得学习国际音标。至于借助国际音标教学英语拼读,我国已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此法现在受到不少人的反对,认为音标教学太枯燥,又背离课程标准主张的体验性学习。笔者认为,小学一至二年级的语文课侧重教学汉语拼音的成功经验对英语教学有借鉴作用。根据小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学习国际音标不会感到困难,也不一定感到枯燥。如果教师借助汉语拼音教学的正迁移作用,学生I-2周就能认读国际音标,再经过1--2年的巩固,拼读就能过关。相反,在每周仅80分钟的课堂教学条件下,如果课后无条件“加班加点”,即使学生“体验”六年,也可能仍然掌握不了拼读英语生词的基本能力。笔者曾多次进行全国性的中学英语教学调查,发现许多忽视音标学习的学生到了高二仍然不能独立拼读生词,其学习成效自然事倍功半了。
3.小学一年级开始学习英语的5~6年级或小学三年级开始学英语的6年级为第三阶段。此阶段应侧重归纳和学习几种常用句型。句型数量不要多,但一定要让学生熟练运用。
最后还要说明一点:阶段侧重绝非阶段分割,三个阶段的教学必须相互衔接、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并融合于语感训练的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