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这次我们从影片的名字和海报开始谈起。越是老导演的作品,其对一部电影的命名、海报的画面设计,往往传递了导演对影片最基本的定位和最核心的主题。例如伍迪.艾伦老爷子这两年的《无理之人》和《咖啡公社》,在电影海报和电脑命名上,都极为简练的传递了影片本身的议题和调性。
影片故事来自本·方丹(Ben Fountain)的原著小说,其名字就是《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李安导演把这个略长的名字,直接搬到电影的命名上,没有做丝毫的改动。而他钦定的中文电影名《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概括了影片的三个关键因素:个体-比利·林恩、时空-比赛场上的中场间歇、事件-中场休息时发生的琐事,以及比利·林恩回忆中的战争。
国内的电影名称翻译,一直走的都是全知路线,就是一个名字要概括出影片的类型和内容,让观众一看名字就知道电影是关于什么的,从而可以简明的理解,更容易做选择。该片在拍摄期间,按照英文名称《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翻出来的暂定名字为《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其实这个直译的片名更加自然一些,主要传递了“漫长”的内心感受,令人们对这个未知的“漫长”充满了好奇,也更符合李安本人与这部新片的调性。不过为了影片在国内可以顺利卖座,《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作为更加直白的电影命名,并没有什么问题。只是略微有些把李安精心烹制的一锅高汤,变成了一道硬菜的感觉。
-
比利·林恩的一天与交叉剪辑的完整叙事
影片从早间新闻的电视画面开始,随着比利·林恩的归队,让观众有机会一一认识荣誉小队的八名成员,从队长Dime、到士兵Mango。而第二组镜头的环境,就是在酒店的大门口,主要人物分别由:怎么都正经不起来的队员们、一直试图控制场面发号施令的队长,以及在电话中喋喋不休的经纪人:Albert,三个部分组成。嘈杂的环境和列队的士兵成为了非常有趣的对比,一上来就有一种强烈的错位感,当他们走进了加长版豪华轿车,驶向了橄榄球场,比利·林恩漫长的一天,正式拉开了帷幕。
比利·林恩的这一天之所以漫长,是因为刚从战场回来的他,不但没能好好休息,反而要扮演“美国英雄”,参加各种活动、出席记者会和中场演出。从比利·林恩坐在车上开始,他就不断的走神儿,先是战友的葬礼,再是回家的场景,还有自己在伊拉克服役期间,经历的战役和生死。
影片在比利·林恩不断的回忆下,画面不断的回闪。相似的视觉、相似的声音、相似的感觉,都会勾起比利·林恩的战场记忆。他不断动摇的内心抉择,一直挂在他勉强的脸部表情上。导演李安运用双线的交叉剪辑,让我们一会儿跟着比利·林恩在真实世界里游荡,以第一人称视角,左看看、右看看。一会儿又陷入比利·林恩的战场回忆或者意淫的想象里。
影片的叙事十分饱满且完整,该片剧本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制片人:让-克里斯托弗·卡斯特里撰写。在影片的双线叙事里,一开始令观众感兴趣的,是新奇的橄榄球赛和中场表演,是镜头下的记者会和镁光灯下的广告拍摄。在过程中穿插的比利·林恩的家庭和战场回忆,略写悲凉和压抑。
而到了影片的中段,一天过半,观众跟士兵们一样,开始不耐烦。早嘈杂的运动场里,看着形形色色的过往人群,焦虑症都要犯了。随着中场表演的拉开帷幕,观众们开始更多的期待比利·林恩回忆战场上的真实搏杀。之后震撼你的,将不再是真命天女的热舞和天花乱坠的烟火,而是比利·林恩发自内心里,留下的那一滴眼泪。
-
李安感兴趣的还是人心和欲望
影片的120帧效果,令李安想要传递的画面信息,被无限放大,画质清晰且流畅了很多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读取一个人的情感信息,无非是通过对方的眼神、细微的面部表情,以及肢体动作。而李安使用120帧 4k 3D技术拍摄,无非就是想要传递更多信息,让观众感受到更加逼真电影画面。
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第一人称视角,让观众从比利·林恩的视角观察人和周围的事物。如果你觉得姐姐凯瑟琳脸上的伤疤,过于真实的不忍直视,那么我想这应该就是现实生活中,你应有的感受。导演的目的,就达到了。因为比利·林恩对于姐姐,也会有同样的视线躲避。
当人物进行对话时,影片又使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进行正反打的切换,仿佛每个人都在对着观众说话。影片效果清晰到,每个人绿色的眼眸里,高光点都可以数清楚。让那些质疑和讽刺,句句都说到了观众心里。而透过比利·林恩的眼睛,我们时而看到的是一个19岁德州大男孩儿的迷茫,时而看到的是一个敢于和娱乐文化说不,有着自己的底线,正视自己职业的军人。
如果你觉得《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有些沉闷的话,很推荐大家看李安在1997年的影片《冰风暴》。同样讲述了美国70年代的社会问题,如何导致家庭关系的破裂,以及亲人之间的冷漠,如何导致人们丢失了最可贵的东西。影片的一大特色是原声配乐中大量的使用了传统的东方管弦乐,让观众不断的被影片中冰冷的气氛侵染。
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原声里同样有简答的吉他和轻缓的东方乐器配乐。李安要展现的,是真实的比利·林恩的内心。他因为家庭困境而入伍、母亲在家中指挥一切、姐姐不断的逼他作出退伍的决定。经纪人、工作人员、球队老板、拉拉队员,都是只是因为比利·林恩是“美国英雄”才对他另眼相看,更多的则是想在他身上索取。
而其他橄榄球观众、对武器和杀人经历刨根问底的脑残队员、以及无数的中场表演演员,这些人都只是来娱乐的。在美国娱乐的大氛围下,人们在平凡的生活里,不断的寻求刺激,追求炫目的舞蹈效果,劲爆的舞蹈音乐,寻找欢呼喊叫的契机。人们不断的消费他人,也消费自我。
对于比利·林恩来说,站在球场的中心舞台,看着眼前的这一切,令他晕眩。糟糕的感觉令他不断的回想,他在战场上最糟糕的那一天。然而最终,让他找到那个,比自己更有意义更伟大的事情,并且真正与他人产生联结,分别是他的导师死去和他杀死敌人的时候。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学习,不是来自现实的美国社会,而是从残酷的伊拉克战场。对比利·林恩来说,眼前虚假的一切,让他觉得比真实的战场更可怕。人们想看到的是大荧幕上的“英雄”,这个英雄不一定是比利·林恩,可以是任何人。
比利·林恩在故事的开始,一直困扰于自己身体的欲望,他喜欢啦啦队的成员Faison。不断的想要见她,想要跟她在一起。而到了影片的后半段,他开始更多的关注在内心的抉择上,姐姐不断的逼迫他作出决定,让他不得不去思考,自己是要留下还是离开,这依然与他的欲望相关。留在这里扮演“美国英雄”,讲人们爱听的话?还是回到战场,做一名服从命令的士兵,进行着永无止境的杀戮。比利·林恩曾说:自己只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角色。而他也有着无比真实的欲望,无论是肉体和还是心灵。
美国文化里,总爱咬住个体的权利不放,然而在家庭和集体里,个体的真实欲望更容易被忽略,甚至被压抑。影片《冰风暴》里,同样在生活的重压下,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年轻人,都惊人一致的将性作为生活减压的出口。而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比利·林恩最终看到了内心欲望的出口,走上了回到战场上的“豪华轿车”,对每一个战友,所出了那句温暖的:“我爱你。”,也预示着他承接了导师的角色。
-
生活中的虚假与战场上的罪恶
当代的社会里,媒体总爱倡导娱乐至上,娱乐大众才是赚钱的王道。而人们往往不会反思,其带来的后果是一切事物都变成了可以消费的娱乐产品。似乎娱乐就是无罪的,我们更看重舞台上,今天都来了什么样的大咖,再严肃职业的人,我们也想看他娱乐化的一面。而当人们提及战争时,又总是轻易的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批判人杀人是罪恶的行为。
而比利·林恩为我们点出了娱乐中的不道德,抨击了球队老板无耻的嘴脸。在生活中操纵人心,其实更加的邪恶。人人都知道战场的危险和生死难料,但是还有很多年轻人,别无选择的去当兵,只为了解决家中的各种经济问题。就像比利·林恩最开始入伍的契机一样,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也为了帮助车祸后的姐姐,如果有了更多的钱,还要为父亲付医疗费。
如果说比利·林恩第一次是做了没有选择的选择。当成为“美国英雄”后,姐姐不断的打电话给他,告诉比利·林恩他有另一个选择,他可以选择不再返回战场。这样的抉择对于年轻的比利·林恩来说没有对错,更重要是当下他想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当比利·林恩重新回到美国社会里,并没有感受到丝毫的安心,“美国英雄”这顶帽子太重,他扛不起。在被工作人员推来推去一天里,他的脑海里,不断回想的,是隔断敌人脖子时的鲜血横流。
比利·林恩当然有负罪感,没能救回导师,还亲手杀了一个人。影片中范·迪塞尔饰演的长官:Shroom,作为比利·林恩的人生导师,在沙漠里的大树下,告诉他自己的人生经验,最后还在悍马战车里说出了那句:“The bullet's already been fired.”,让比利·林恩做出自己的选择就好。影片至此,相信观众跟比利·林恩一样,已经看透了现实生活的冷暴力,对战场上的真实拼杀,也多了一份敬畏。
影片的高潮桥段,除了真命天女的歌舞,还有最后群架的部分,比利·林恩脑海中一切暴力画面的混剪,第一次他发现,生活和战场有着那么多相似之处。比起这个虚假的“美国英雄”,他更想继续做一名士兵,如此而已。李安导演每次选故事,都极为的挑剔,影片除了表面上,那些对于美国的政治讽刺,更多的在于对一代年轻人的个体观察。他们都经历怎样的人生、怎样的青春,怎样的假期、怎样的一天,都是如何做出了人生中,那个最重要的决定。
关于这部拍摄技术革新的新片,李安曾说:“如果这片子拍烂了,要骂就骂他,不要骂技术,技术是无辜的。”,观看这部影片的过程中,浓郁的个人情感扑面而来。比利·林恩说:你无法跟一个陌生人,唐突的去形容,你在战场的感觉,尤其是生死一线时的情景。而导演李安则试图用120帧 4K 3D的效果,让观众用视觉去切身感受比利·林恩的无数个重要的人生瞬间,你感受到了么?
关联电影:1997年《冰风暴》-导演李安
关联歌曲:《Soldier》-Destiny’s Child
本文为[三克电影空间]特约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