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崆峒隐踪门功法:桩功修炼

(2014-11-19 11:40:23)
标签:

健康

分类: 崆峒武道

崆峒隐踪门功法

桩功修炼

 

      一、 开合膏肓:

      1、平心静气,调身、调息:双脚站稳,与肩同宽,双臂前伸,双手掌心朝上向后扩胸三十六次(注:身体放松、肩背肌肉放松,双臂尽量伸长,力达指尖,胸前凸,肩甲骨明显外露,自然呼吸)

      2、双手放于两腿前,手臂向上向后45度展拉三十六次(掌心相对,手指上拉提至将骨拉至有缝不疼为止),呼吸自然。

      3、双手置于大腿两侧,掌心向上,向后展体三十六次(上展不要用力太大,易拉伤肌肉),呼吸自然。

      功法效用:

      隐踪功法开合膏肓为贯穿整个体系的基础功法,习练者经长期练功,能使臂、胸、背肌肉坚实有力,也可改变体型,使上部肢体更加灵活,便于应战。

      开合膏肓在习练、疗疾方面效果比较显著。(1)膏肓是人体经络穴位,人体足太阳膀胱经,在人体背部肩甲骨内,该穴位不能扎针,药力也不能到达,是影响脏腑的重要穴位。长期练开合膏肓功法能够使内气达到膏肓穴,使内气滋养脏腑,起到强壮五脏六腑的特殊功效。对身心更加有益健康、(2)练习开合膏肓功法,能使多条经络畅通,对肩周炎、支气管炎、肺心病、腰背疼、颈椎病都有很好的疗效。

      二、孩儿蹬身

      1、平心静气,面带微笑,双脚与肩同宽,呼吸匀称,浑身无任何牵挂,口鼻吸气(细匀深长)将气提到咽喉部,双脚平行平行蹬下,紧随将气运至下丹田,随之提裆、缩肛、缩下阴,如忍大便状(气达尾椎及脚掌)。

      2、双手抱膝,头颈微向上,小腹紧贴在大腿上,背柱呈半月状,口鼻吸口鼻呼,脚后跟抬起、落下,但始终脚跟不落地,心里默默记数字,一上一下为一次,共计三至五百次,初练者可以以一百次为宜,慢慢增加次数。

      3、练完计数后站起,做一次深呼吸,双脚与肩同宽,手后背,站稳后,脚跟抬起后颠七次,双手合十,掌心相贴,搓手36次,左右手臂各36次,搓面36次,拔左右腰肌各一次,以响为度,再深呼吸一次,收工。

      功效:孩儿蹬身是隐踪门贯穿始终的功法,其功法简单,易学易练,且效果明显。练功者对下肢力量有快速提高的效能,能使练功者内气鼓荡,气行带脉,强壮肾脏的特殊功效。

      孩儿蹬对腰肌劳损、腰疼、坐骨神经痛、腰键盘突出及腿静脉曲张等都有良好的疗效,其功效有待练功者自身体验为妙。

      荷叶桩

      荷叶桩为隐踪门重要功法之一。其练法如下:

      双脚平行站立:与肩同宽、平心静气、心无杂念、面带微笑:人若一株春发荷叶立与平静的水面之上,无所呼吸,无视他人他物,双手抬起置于胸部,气即提至胸部,而后双手放下至于大腿根部,随之身体向前方45°处转动,身体重心在左腿上,头正、颈直,下巴微收,舌抵上颚,眼观口鼻,口鼻观心、心想风吹小荷,激起巨浪,冲毁一切,而小荷只在微动之中,(小荷即我身、我身即小荷),我身向前浪起,向后及身后浪起,一前一后为一次,共八十一次,内气行于上下丹田之中,上身平行前后运动。结束后左转45°,如此做八十一次。期为第一势,风吹小荷。

      接上一势,身体如前状,右转前方45°角,身体重心在中,一切如前势“风吹小荷”身体肩部着力,腰带肩向内往左旋转,转时提裆,缩阴,脚趾抓地,一圈为一次,共行八十一次,行完八十一次身体向左前方45°行动,如前,其为   “风摆荷叶”。

      接上一势:面正前方,身体要求如前双手扶在两大腿前面,先将身体重心转移至右腿,左右转移为一次,共行八十一次。

      接上势,双手扶在两大腿前面,面正前方,身体重心在中,将背部往后拱,双手向前画圆,右手画左圆,左手画右圆,背部往后肘,激起巨浪,共计八十一次,其势为荷杆弄水。

       以上各八十一次做完后,全身放松将气提到咽喉部位,然后带声咽下至丹田,收功。

       要求:在练荷叶桩时,要求头正、劲直,下巴微收提裆,缩阴,脚趾抓地,沉肩,垂肘、舒腕、挺指、该要求在该功法中贯穿始终。

       功用:该功法能使练功者周身柔和,气机通畅,气感气场强烈,能使练习者通过轻柔慢行气练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通身,既是手的应战状态。

       荷叶桩能使许多病症在练功中得到痊愈,如:劲椎、胃炎、肠炎、肩周炎、心脏病等,都有较好的疗效。

四:佛手是隐踪门前辈在三教圣地崆峒山修炼时,观佛门坐禅时参悟的一套优秀功法:练法如下:站立,面正前方,双脚与肩同宽,先调、调息、符息畅心无杂念,面带微笑,双手合十,势(1)左手下移至丹田处,右手变掌心朝前如佛祖坐莲式,口鼻吸气至  中穴,右手随呼气时向前方印出,吸气收回,内气鼓荡,用内劲将右手喷射而出,而此时左手抓紧,脚趾抓地,胸、腹、背、腿、臂各部肌肉绷紧,收裆收阴,舌抵牙,下巴内收,右手回收时变立掌,一收一放为一次,共八十一次,变左手和右手一样行动八十一次,其势为“佛祖印手”左手各八十一次;

       势(2):接上势:左手抬至胸前三十公分处,右手变掌移至左手上双手掌心相对呈十字形合在一起,吸气时右手翻成立掌印在左手上呈合手十字状共八十一次,左手势如右手十一样各八十一次,一切要求如前势,其势为“十字降魔”;

       势(3)接上势,左手抬至胸前,掌心朝前,吸气时左右手均朝内翻转,呼气时掌心朝外,朝前翻出,指尖向上,出掌时劲不必外泄,沉肩垂肘,舒腕挺指,含胸拔背,其势为“佛手拔方”;上势做完待气畅,双手相搓,三十六次、搓面三十六次,搓头三十六,而后周身轻松,拍打数遍后收功。

       功效:佛手功,虽为佛门功法,但能伤人在翻手之间,全身内气鼓荡,可用于应战,长期练习可使练功者双手可发内气,为他人调理治病。如五脏有疾可用气攻之,可在练功中病情减弱或痊愈,使练者内壮。

五:玄鹤手:为隐踪门重要功法之一,其练法独特,较为难,平心静气,调身,调息,内视周身无牵无挂,气定神闲之际。

        双脚拼拢,脚后跟抬起,双脚掌着地,脚趾抓地,用口鼻轻吸气,细匀深长双手从左右两侧抬起,双手掌心相对,指尖朝上,双掌心相距20CM,然后双臂做上下推拉八十一次,脚不变,上推时口鼻呼,下拉时口鼻吸,头顶百会和会阴成直柱状:初习者应从三十六次开始,切不可贪多,此势为“双鹤冲天”

        接上势,双手从上往下上提至前胸部,吸气满,双手指如鹤嘴状,下插呼气,上下为一次,共计八十一次,此势为“双鹤戏水”。接上势,不变:双手左右分开,掌心朝下,掌指朝前,垂肩、沉肘如仙鹤飞翔状,左右伸缩,缩时吸气,伸时呼气,计八十一次,此势为“仙鹤飞翔”。接上势不变,双掌收于胸前,左掌在上,掌心相对,以腰为轴转至左吸气,转至右为呼气,左右为一次,计八十一次。此势为“双鹤嬉戏”,接上势不变,从胸前十字相交,而后上抬,转身左侧,上身左转90°时,左右手从上至下向左手左后方,右手后前方分开划下,右手一样,左右为一次,计八十一次,此势为“鹤舞九天”。

        功用:该功法为本门功法较难练得一套功法,从头至脚要求在一跳线上,对筋骨病、关节病及其它都有较好的效果,练习该功法,能使练习者身轻体健,延缓腿脚衰老,提高练功者抗击打能力。(注:练功时,要保持脚跟抬起姿势,头正颈直、腰部放松,收缩腰部,脚趾抓地)。

        道家易筋经

        易筋经分为内外,只有崆峒道家隐踪门,世界只知道有少林易筋经,而无人知道有道家易筋经,佛门所练易经是用力拉动筋骨,使之改善经络、筋骨、肌肉、筋膜,使气血畅通与体表、达到健康祛病等功效,而崆峒道门易筋经是用到家阴阳轮为基础,用意、气、劲使周身气血流畅,和佛门易经达到同样效果。

        练法如下:调身调息调神,身如枯树挂破衣、风吹咧咧着响,此时左手心扶到下丹田、右手扶左手背上,目光内视,默数八十一次鼻吸鼻呼、自不闻声,接上势,双手成半握拳,从前后丹田延带脉贴在后面,双拳面紧贴双肾,吸气至喉部,头、颈、胸、腹同时后仰至半月状,腰放松、目内视,气行任脉行至会阴,顺肾脉往上运行,数心跳八十一次,双脚趾抓地,提裆收阴,呼吸自然。

        接上势,双手抬至背部,吸气至膛中,双肘后引使前胸如后背状,及是反抱月状,引导行气于任督二脉,要求如上势,接上势,双拳贴于腰际,吸气、导引、行气、腹鼓起、要求如前。

        身不动:双手从后移至前面,扶丹田上、身体经腰部及带脉放松,沉腰、沉肩、垂肘、使背部呈半月状,要求如前,双拳抬至膻中、沉腰松胯,垂肘沉肩,头顶、引领劲直、意停大椎穴,要求如上势。

        放松、头正、劲直、目光平视、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双指尖向前、掌心朝下、双脚与肩平行,精神内鼓,气沉丹田、呼吸自然,静观眼前、内外合一。

        功效:练习该功法,能增强内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能拔骨伸筋,对一切骨病和内脏病都有一定的功效。

能增强抗击打能力,增加应变能力,增加内劲,是本门弟子的必练功法。

         力士桩:预备式:在调身、调息,做到身心无牵挂,目光内视,头正劲直,舌抵上颚,下巴微收,舒腕挺指、沉肩垂肘、提档、双脚分开与肩平行,脚趾抓地。

        行动:两腿微曲,双手掌心抬至胸前30CM处、双手翻转成掌心向下,掌根向前方用劲,待劲力未吐完时双手撑起,掌心朝下,划成竖状、周而复始、共计八十一次,双掌向下时呼气,腹内收,掌上抬时,吸气肘腹鼓起。

        二、身体不变将左右手抬至胸前,掌心向下、左手掌指朝前,沉肩、垂肘、舒腕、挺指,右手掌指朝左方向、和左手掌呈丁字型,左右手定型后,要求:身体左转时,右手跟上,身体右转时,左手跟上,呈丁字型,左右为一次,计八十一次。

        三、身体不变,左手从左侧旋转(四指并拢、虎口要圆)穿出至身体中心线,在左手掌刚往外穿出时,左手按原穿出路线,收回原处,左右手一收一出呈对拉状:左右手一收一出为一次,计八十一次。

        四、身体不动:上身从左往右侧身漫旋呈盖掌状,右式同左式:左右各一次:计八十一次。

        五、身体不动,吸气,同时收复,使背部如同弓状,呼气时双手从腰际推出;双手掌心相对,劲存掌根,双手撑在一吸一呼间呈一进一出,计八十一次。

        功用:促进气血循环,调节脏腑功能,对肩周炎、腰肌劳损,均有疗效。

        注:该功法由内练何外练两种练法。

        佛尘手

        要求:调身、调息、头正、劲直,舍抵上颚;下巴微收,鼻呼吸,双脚与肩同宽,沉肩、垂肘、舒腕、挺指、提档,双手半握拳存于下丹田。

        上身左转:左手随身体左转同时,如同鞭子一样,向左抽出,吸气时左手收回,右手至于下丹田不动。一吸一呼为一次,计81次,右手如左手一样。

        双手放丹田,双手相对,呈上下前后状,虎口撑圆,向左前方45度角崩出,呈向前滚动之圆形,呼气向前向上蹦出,吸气时双手向前下方收回,计81次呼吸,右手如左手一样。

        身体如前,双手抬起,掌心相对,与肩同宽,与胸同高,距胸前35CM处,上身引肩臂肘手向右后方带动,左手行不过中线,上身带动左右肩臂肘呈8字状运动,左右为一次,计81次。

         接上势,双手抬起,用双臂画划圆,掌心右下向上81次,然后掌心向上划圆81次。收功。

         混元桩

         调身、调息、头正、劲直、沉肩、垂肘、舒腕、挺指、提档、脚趾抓地,目光内视,呼吸自然,自闻、自不闻,身无牵挂,如枯树挂破衣,任风烈烈。

        抬双手至胸前三十公分处,两掌心相对,掌指朝前,虎口撑圆,如抱石球,目不视耳不闻,脚踩大石球,手抱小石球,与敌周旋,为第一步,心动期。

上式不动,手抱大石球,脚踩小石球,与敌周旋,为第二步,意动期,

上式不动,手抱小棉球,脚限于烂泥中与敌周旋,为第三步,气动期,

上式不动,手抱太极,脚踏阴阳,看敌跳动、与敌周旋,等敌出手,为敌四步,为力动期。以上四步功为隐宗门混元桩所独有的练法,其它门只是站桩,并无心法,对外不许传。

五形调元桩

1、调身、调息、头正、劲直,自然站立,双手捂在丹田上,默数八十一次。

2、双手合于当胸,举手过头,双手向左右两侧分开成拖状物,(调身、调息、头正、劲直、沉肩、垂肘、舒腕、挺指、提档)默数八十一次。

3、双手上举垂直与双肩,手指朝上,双手掌心相对,八十一次。

4、双臂下手,双手掌心相对头顶,双手指尖相对,默数八十一次,要求如前。

5、双手从头顶分开,至左右两侧,呈一字形,双手掌心朝前如迎大风状,默数八十一次。要求如前。

6、身体不动,双手向内合拢,指朝前、掌心相对:如抱大树状,感知大风吹动树的感觉,默数八十一次,要求如前。

7身体不动,双臂内合:掌心相对,指朝前,如扶一株树,感知该树被风雨吹打左右摇摆的动态,借此动态身体各部随机发力。心动身不动,默数八十一次,要求如前。

8、双手收回放在丹田,默数八十一次,要求如前。

调身、调息、双脚分开和肩齐平,呼吸自然:

(1)双手抬起至胸前,掌心相对,而后半握拳,双拳拳峰相对,身体向左旋转,带动左右双拳向左,而后向后,左右为一次,计八十一次。

(2)双手不变,双脚平行里收约一脚之宽,行左右摆拳。(3)双手不变,双脚平行里收约一拳之宽,行左右摆拳。

(4)双脚并拢,双臂伸直,拳眼朝上,双拳相对,行左右摆拳,2-3-4和1一样,练法如前,要求如前。

(5)双手合十于胸前,身不动,心在动,默数八十一次,收工。

柔指

一、柔指功一

柔指功及指点定身法,为崆峒道家隐踪门直传功法:

1、点烟一支,人立于烟前,全以去空动作,以指端距烟一尺处,不限次数,用劲向烟点去,指点烟灭则功成:(30分钟)

2、 左右手一样(早5点——晚11点计两次)

3、 练功时宜静,心平气和。

二、柔指功二

1、 床上悬一线,线端系一铜钱,人仰卧于床上

2、 右手指尖对准铜钱,左手屈于腰间,右手用力向铜钱指出,左手如此,不拘次数达到手指点出,铜钱已出、即成:

三、  柔指功三:

备小凳、小布袋:内包铁砂、将铁砂包放在小凳上,人立凳前,右是向前伸出半步,左手叉腰,右手中指(二指)伸直,全身之气力,惯于二指,向沙包直插,不限次数,边练边增,每日5-6次,每次20分钟,左手一样,忌心烦意乱。

五形梅花手

 1、预备式:双脚平行左右开立,松腰,头正颈直,沉

肩,垂肘,睡帘,鼻吸,鼻呼,一任自然,自无撑持,双手托起至下丹田,右手掌贴在丹田上,左手掌在右手上,目左视、左手随目左视同时左撑出,此时要沉肩,垂肘。舒腕,挺指,随之左掌再右拉回,一左一右为一次,共计八十一次。左右手掌一样:

2、左手右手做完后,身体及要求不变,左手掌上招和

左肩同高时,左手掌掌心朝下,指朝前,用劲往下压,两掌行至脐交时,左手掌在往上撑,提:左手一上一下为一次,计八十一次,右手掌动作与左手一样,要求不变。

(1)身体及要求不变,左手招至腰际,右手变拳放丹田

处,左手握拳,吸气,呼气同时,左拳从腰际旋转往身体前后旋出,吸气时收回左拳收回时也要用劲旋转收回,一前一后为一次,计八十一次,右手拳动作和左手拳一样:要求不变。

(2)身体及要求不变,双手招至胸前,呈抱球状,左眼

往左现的同时,双手往左运劲撑出形如抱球,而后往后撑出,双手形如抱球,一左一右为一次,计八十一次。

(3)身体及要求不变,双手上招至肩高时,运劲下拉,

拉至脐下,双手如抓物再运劲上提至肩高,上招时身体略展,下站肘身体略弓,一上一下为一次,计八十一次。

(4)身体及要求不变,双手握拳吸拳,呼吸同时,双拳从腰际往身体区前后运劲旋转打出,吸气时双拳随吸气运劲旋转往后收回置于腰际,一前一后为一次,计八十一次。

(5)身体及要求不变,待气定后,搓手三十六次,脸、

头、耳各搓三十六次:深吸气一口,运至喉部,身体下蹬片刻后,站起,结束。

十二段锦总诀

闭目冥心坐,  握固静思神。

叩齿三十六,  两手抱昆仑。

左右鸣天鼓,  二十四度闻。

微摆撼天柱,  赤龙搅水津。

鼓漱三十六,  神水满口匀。

一口分三咽,  龙行虎自奔。

闭气搓手热,  背摩后精门。

尽此一口气,  想火烧脐轮。

左右辘轳转,  两脚放舒伸,

叉手双虚托,  低头攀足顿。

以侯神水至,  再漱再吞津。

如此三度毕,  神水九次吞。

咽下汩汩响,  百脉自调匀。

河车搬运毕,  想发火烧身。

旧名八段锦,  子后午前行。

勤行无间断,  万疾化为尘。

以上总诀,要依次序、不可缺、不可乱、先要记熟此

诀,再祥练,自无差错。

一、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

盘腿而坐紧闭双目,冥亡心中杂念,凡坐要竖起脊梁,腰不可软弱,身不可倚靠,握固者,握手牢固,可以闭关却邪也。静思者静息思虑而存神也。

二、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

上下牙齿相叩作响,宜三十六声,叩齿以集身内之神使不散也。昆仑即头,以两手十指相义抱住后,颈即用两手掌紧掩耳门,暗记鼻息九次,微微呼吸不宜有声。

三、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

计算鼻息出入各九次毕,即放所义之手,移两手掌擦耳,以第二指叠在中指上作力,放下第二指重弹脑后,要如击鼓之声,左右各二十四度,两手共弹四十八乃放手握固。

四、 微摆撼天柱,天柱即后颈,

低头扭颈向左右侧视,肩亦随之左右招摆各二十四次。共四十八次。

五、赤龙搅水津,鼓漱三十六

神水满口匀一口三分咽龙行虎自奔。赤龙即舌,以舍顶上腭,又搅满口内上下两旁,使水津自生,鼓漱予口中三十六次,神 水 即津液分作三次,汩汩有声吞下,心暗想目内视,所吞津液直送至脐下丹田,龙即津虎即气,津下去气自随之。

六、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

以鼻吸气闭之,用两掌错擦极热,急分两手磨后腰上两边,一面徐徐放气,从鼻出。精门即后腰两边软处,以两手磨二十六遍乃收受握固。

七、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

闭口鼻之气,以心暗想,运心头之火,下烧丹田,觉似有热,乃放气从鼻出,脐轮即丹田。

八、左右辘轳转

弯曲双手,曲小臂,先以左手连肩圆转三十六次,如绞车一般。右手即如此法,此为单转辘轳法,而后双臂同时转辘轳,三十六次。

九、两脚放舒伸,义手双虚托

放所盘两脚,平伸向前,两手指相义,反掌向上,先安所义之手予头顶作力上托,要如重石在手托上,腰身俱着力上耸,手托上一次又放下,安手头顶又托上共九次。

十、低头攀足频

以两手向所伸两脚底作力扳之,头低如礼拜状,十二次乃收足盘坐,收手握固。

十一、以候神水至,再漱再吞津

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咽下潺潺响百脉自调匀。再用舌搅口内,以候神水满口,再鼓漱三十六,连前一度,此再亮度共三度毕。前一度作三次吞,此两度作六次吞共九次吞,如前咽下,要潺潺声响,咽下三度,百脉自周遍调匀。

十二、河车搬运毕,想发火烧身

旧名八段锦子后午前行勤行无间断万疾化为尘。心想脐下丹田中,似有热气如火,闭气如忍大便状,将热气运至毂道即大便处升上腰间背脊,后颈脑后头顶止,又闭气从额上两太阳耳根前两颊,降至喉下心窝肚脐下丹田止。想是发火烧通身皆热。

神仙起居法

行住坐卧处,手摩胁与肚。心腹通快时,两手肠下踞。踞之彻膀  腰,背拳摩肾部。才觉力倦来,即使家人  助。行之不厌频,昼夜无穷数。岁久积功  成,渐入神仙路。

导引诀

择机高极洁之地,取之清之和志气,由鼻息入,冲入丹田,由口入者,冲于胀腹,或三或五,或七皆可,最忌地之不洁,气之不清,慎之慎之。

以上数条,不拘时数,行动时以自然为主,不可伤气,稍稍伤力,如意行气最妙,意到气到,气到血行久而无闻,功效自生,能却病延年。

老祖睡功

道家睡功,世人不学、不懂,经千年传承,保留至今,实属不易。我辈发扬,不能让其失传。

1、仰卧床上:调身、调息,鼻吸鼻呼,目光内视,行周天功18次。

2、身体往右,右耳在下,右手托右脸,屈肘、娶左膝,右腿伸直,左手握拳曲于背后左肾部位。闭目内视,呼吸如前式,吸气时收古道,缩阴,吸气时用鼻翼收缩吸入,气行夹背。呼气时气行任脉,全身放松,将心脏部心肌柔和拉开。身体往右为青龙式。身体往左,要求和往右一致。往左为白虎式。青龙、白虎二式行完后身体复原成第一仰卧式。

功效:调理脾胃,安神,对失眠、健忘、神经衰弱有特殊疗效。

五行把

1、双脚分开同肩宽,虚领顶劲,沉肩垂肘,下额微内收,双目平视,圆裆、圆虎口,五指微微撑开,双手置于大腿外侧(无极式),双膝微曲,如坐高凳。

     2、双手掌心向上,拇指肚相对,如托重物,缓缓上提至中脘穴即双手内转掌心向下下按至小腹前,双膝下蹲成马步,身微右转,双手上提左右掌心相对,手指超前至中脘部位向左前上方堋出,同时身向左转,重心在右侧,随即身右转,双手收回身前转向右前上方棚出,重心在左侧。

     3、身向左转,重心在右侧,双手收回身前掌心朝上,由右至左向左前上方上托。

     4、身微向右转,重心仍在右侧(注:再向右,基本在右脚),双掌心向下从左向右下按并收至身前。

     5、身微向左转,双手变立掌(掌心朝前)由身前向左前上方缓缓推出,重心仍在右侧。

     6、身向右转,双手收至身前,掌心左右相对,手指朝前向右前上方棚出,重心变化至左侧,身随即左转,双手收至身前向左前上方棚出,重心略偏右侧。

     7、8、9同3、4、5(注:左右方向变换)

10、双手收至身前,两腿合并,同时双手掌心向上从左右两侧上升至头部,转而变掌心向下,五指相对,沿身前身体中心线下按至丹田部位收功。

 

三盘手

三盘手:由道家重手盘折变化而成,其式简效宏,易学易练,出功很快,为道家隐踪门重要功法之一。

1、起式为无极式:身体微下蹲,膝盖不过脚尖,双脚平行与肩同宽,脚趾微微抓地,脚心空,圆裆收谷道,松腰,虚领顶劲,沉肩垂肘,舒腕挺指,含胸拔背,目光内视,舌抵上鄂,鼻吸鼻呼,双手垂于身体两侧呈一圆形,气若绵绵,无思无视;

2、双手旋转手心相对,手指朝下,以脐为中心,双臂呈一大圆,双手在小腹前呈一小圆,以肚脐为心,双臂呈一大圆。双手捧圆不变往上行至胸口,呈捧平圆状。用绵劲如捧千钧大石球,向左旋转,以腰为轴。此时手捧圆球已无限放大,再行右转。

3、手捧圆球左右旋转时,身体从脚到颈、到头同时旋转,如捧一大型石球。鼻吸时身体左转,鼻呼时身体右转,一左一右为一次,行81次为准。

4、双脚相同时往中间靠拢,中留一横脚之宽距离。上、下肢要求不变,双手呈大圆形,如捧大石球状,呼吸不变,要求如上式。

5、双脚并拢,内踝骨相靠,膝微屈,上下肢体要求如前式,双手呈一小圆圈,头顶百会与下体会阴呈一垂直线,双手如捧一小石球行左右旋转,呼吸如前,计81次。

6、行功三个月后,改捧小石球开始,脚距不变,呼吸不变,一切要求不变,慢慢双手捧石球由小变大或有大变小,常行变换,半年后,手捧石球定型为中。

注:1、双脚宽度:骑马桩,与肩同宽,双脚并拢。

2、双手捧石球:大—中—小,小—中—大。

3、头顶百会与会阴始终呈一垂直线。

4、如视无物,气若绵绵,全身放松。

功效:柔筋润脉,调五脏、和气血,对各种颈椎病痛及肩椎、腰肌有很好的疗效。

 

竹影摇红

竹影摇红为隐踪门内功中用于训练手法、劲力、鞭梢与弹、抖劲的一种功法。其功法动作简单易学,难练、难精。但其内容丰富,要求极其严格,对于初入门弟子,不宜习练此功法,谨记。

1、无极式站立:调身调息,鼻呼鼻吸,出入绵绵;吸气时,气行夹背,此时双手抬至中脘穴处,双手手心朝上,指尖相对,虎口圆,掌心陷入,在脐上呈一横圆,左右肩、肘、手呈一大圆。提裆、收谷道,裆要圆,头顶旋,百会和会阴呈一垂直线。此时双手小圆破,双手往内旋转,当掌心旋转至下时,身体随手掌旋转呈45度角,向左前身体重心转移到右脚上,双手呈下按状。此时,头正、顶旋、颈直、含胸拔背、沉肩垂肘,舒腕、挺指、掌心向下,手指朝前,开腋、保持百会和会阴呈一条垂直线。

2、左手抬起,手掌旋转,掌心向内,呈照镜状,双眼看左手食指,食指直对鼻尖,右手掌扶按在下丹田上。左手掌继续向外转,转至掌心朝前,食指对鼻尖,目视食指。食指由有上挑劲,虎口圆,气沉丹田,全身放松,呈入静状态,身体重心居中。

3、此时全身上下无一处有凸处,无一处有凹处,双目神光外泄,左手向前抖,右手同时向后按拉丹田,双肩向相反方向,腰同时跟进旋转,膝、脚同时向右拧旋。2—3要求行功81次,左手和右手相同。

4、按以上要求,左手掌外旋至立起,掌心向右,手指向前,用同样方法左掌向外掤(bing)出,行功81次。

5、按以上要求左手掌向右用劲,意在掌根,行功81次。

6、按以上要求,左手掌心向下,手指朝前,意在掌心、手指尖,行功81次。

7、按以上要求,掌心朝下,手指朝前,手掌向下用劲,意在掌心,气行下沉,身体随之下沉,沉肩、垂肘、舒腕、挺指。

8、右手和左手练法要求相同。

要求:练功时要心静、安静,精神饱满,气力充足。一动则周身无处不动。

功效:对手臂麻木、无力、肩周炎、肱骨周围炎症有较好的疗效。

       神光照七星(七星式内炼部分)

神光照七星为隐踪门拳术七星式的第二段,为内练部分,七星为道家推崇至上的星宿,将天上七星附于人体,即:头、肩、肘、手、膝、足和玉环穴(会阴)。神光者,就是观想,内视人身这七个部位,就会自然产生动感,故此该功法为崆峒道家隐踪拳门不传之秘术。

1、身体成无极式,心静、身舒、体松,二目内视,目光照看一穴(阴后、肛前一寸之圆),待气机发动,同时轻提裆、吸气、躬身、屈膝、提气、腾身、脚掌着地。此时左手接对方手臂或腿,往右前方上抬,右手跟进,使对手重心不稳,对方手臂被控制,左脚快速进步,用右肩或双手击打对方腋下,胸前的空门位置,用右肩扛顶对方右腋窝空门处,腰腿运整力将对手摔出,随即身体向后回荡。状如背部肘部将水激起大浪。

2、身体要求如前,目光照看头内中心,颅内圈。此时头顶旋,身体正直,百会和下部玉环穴呈一垂直线。成无极式,沉肩、垂肘、舒腕、挺指,鼻吸鼻呼,舌抵上颚,微收裆部,气行夹背,此时,手指相对,小臂手掌外旋,掌心朝上,掌指各向左右状,身体呈微蹬状,目视前方。此时,当对方来拳或腿,我用双手掌弹挑对方手臂,将我手移至对方双肘部上抬,出左脚或右脚,双掌顺对手肘部下滑至对方腋部、胸腹部位,双掌掌根部位用力,或用头部直接顶撞对方胸部,使对方受伤。身体发力后,呈弓腰状,向后用劲,状如将水激成大浪。

3、二目神光照足心涌泉穴,身体呈无极式,要求如前,待对方出手或出腿时,我随时上抬双手,用小臂外棚,缠抓对方臂、腿、颈部同时用右脚踢击对方三阴交和鬼眼穴,或锁跪对方膝部,将对方摔倒,同时将重心落在左腿上,双手置胸前,背呈弓状,目视前方,身体要求如前。

4、神光照肩部,当对方打我时,我上抬双手,将对方肩接住,用腰带双肩,上顶其大臂,或肩打对方胸部,或用滚臂将对方摔出,身体要求如前。

5、神光照看肘部,我身体呈无极式,对方用腿或手击打我时,我双手呈抱石球状,用腰带动手,用肘旋转击打对方胸肋或上抬击打对方头部,我仍呈抱石球状,身体要求如前,身体各部要放松。

6、神光照看膝部,当对方用腿或拳击打我时,我用双手上缠或下裹对方臂或腿部。我顺势旋腰,用膝撞击对方腹、胯或对方腿内侧部位,我身体重心放在左腿,呈弓背状,双手抱球。

7、神光照看双手心,我身体呈混元桩,抱球,目视双手,当对方击打我时,我双手小臂向外旋转,呈掌心向下,手指朝前,抢占对方中门,双手根重击对方锁骨或乳根部,或击打对方左右太阳穴,或强抓对方颈、喉部位,或用头、肩、肘、脚、膝、手将对方摔倒或擒拿,使对方无法抵抗。

神光照七星是用意念灌注于七星,使其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劲到力到。长期训练照七星能使习练者反应灵敏,制敌于抬手间,平时睡觉时,在床上心平气和,用心去演练,待功法纯熟后,再用身体实际操练,功成后能一招制敌。望本门弟子谨记,切不可人前卖弄、斗狠伤人,更不得外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