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庭教育的心理学:缘何“父母皆祸害”?

(2010-08-08 11:07:16)
标签:

教育

育儿

父母

80后

孙嘉仪

分类: 社会热点
编者按:乍听是令人惊心动魄的句子,这是在豆瓣上异常火爆的讨论区,看到80、90后在社区里充斥父母对自己的伤害,使我们不禁在想,究竟是什么使我们对父母产生如此大的怨气?
 
【事件回放】
 
“父母皆祸害”,是一个拥有近7000名成员网络讨论小组的名字,“祸害”,80后子女以此形容50后父母。加入该网络讨论小组之前,28岁的方馨已经向父母“宣战”了14年。“战斗”的手段包括:考上一所远离家乡的大学,不看新闻联播,不看春晚,不按时吃饭。据组内调查,该小组成员的普遍身世背景为:生于1984年之后,从小便开始接触网络,没有什么不可接受的观点,也没有什么不容置疑的权威。而他们的父母多为小学教师,最爱看CCTV。

http://www.psychinese.com/UpLoadFiles/Study/2010-8/2010080514361134824.jpg

 
50后没意识到自己曾经缺失的爱
 
50后生存的空间,是一个自我教育缺失的年代。在那个年代里面,因为国家建设的需要,50后拧成一团,以相对牺牲自我为代价,成就了很多奇迹,但是相对而言,也较少有自我的空间。
 
廖丽娟表示,从心理学的角度,尤其是精神分析的实践发现,父母对孩子的爱,并不是永恒存在的。“我们总以为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是生而就有的,其实不然。要给予孩子爱,就要求父母本身有爱。父母本身有爱,只有在下面两种情况下才有可能,第一,父母在自己童年的时候享受过父母给予的爱,第二,虽然没有享受过,但能够在今后的个人生活历程中意识到这种缺失。” 具体到50后父母身上,就可以发现,由于他们所经历的时代,使得他们在童年的时候可能是缺失父母之爱的,加上成年以后相对来说自我空间缺失,使得他们也没有机会意识到自身这种爱的缺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会给予孩子怎样的爱呢?
 
廖丽娟分析说,父母给孩子的爱和成年人之间的爱不同。首先,父母要肩负教育义务;其次,父母必须限制自己对孩子的占有欲。“沿着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就会清楚看到,由于50后父母对待孩子的爱有先天的缺陷,由于这种缺陷,使得他们会较少限制对孩子的占有欲。”
 
在成年人之间的爱,任何一方的占有欲都会被牵制,因为两个都是成年人,他们都有能力接受或拒绝这种情况。但是,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间通过占有而联系起来,那将会造成灾难。因为父母和孩子之间是不平等的——孩子不得不很长时间依赖父母,包括物质性的、社会性的、心理性的。如果父母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以所有者自居,那么孩子就只有两种选择,要么附属于父母,放弃自己所有的愿望,这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意味着完全失去自己的生活;要么试图反抗父母,但这种反抗,可能以孩子身心俱损为代价。
 
80后反抗父母只为摆脱“被占有”
 
“父母皆祸害”这是个听起来令人惊讶的词汇。在50后父母爱的大旗之下,一些80后孩子选择了如此强烈的方式来反抗。

曾有个母亲在找孙嘉仪做咨询前做了充分的功课,将她发现的孩子的所有毛病和缺点罗列了出来,写满了一张A4纸。孙嘉仪问她,你发现过孩子身上的优点吗?她愣了一下说:“还真没发现。”这位母亲和孩子的关系很差,她的孩子不愿见她。孩子告诉孙嘉仪:“无论我做什么事情,妈妈总能找到不满的地方,我觉得自己再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的标准,干脆什么都不做了。”
 
而在有关这场80后孩子与50后父母对峙的报道中,有一位找上门去希望与“父母皆祸害”讨论小组的成员们交流的母亲,她和自己的女儿关系冷淡,交流不畅。在这个讨论小组中,她遭到了拒绝。孙嘉仪分析说:“很多前来咨询的青少年,内心深处根本不相信父母会改变对他们的教育观念。有的父母打着沟通的名义,强迫孩子必须与他们交流。其实成长中的孩子特别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隐秘空间,假如父母太喜欢窥视孩子的秘密,那么孩子自然会有自己的方法来捍卫自己的空间。他们需要和别人拉开一段距离,因为和任何人紧密地黏结在一起都会阻碍他们成为他们自己。”
 
80后们以如此激烈的方式与自己的父母对峙,一方面说明了这种教育的负面影响,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们的无奈。这样的对峙,无益于年轻的80后们在将来成长为健康的父母,也无益于眼下的家庭模式的改变。
 
其实,在父母与孩子之间适度的占有感是有益处的。父母对孩子的一定程度的占有感,意识到孩子是他们的孩子,他们就是这个孩子的父母,能帮助父母更安定更积极地当好父母。孩子对父母一定程度的占有感,意识到他们是自己的父母,能帮助孩子确信自己拥有的独一无二的身份,也能给孩子安全感。只是其中度的把握需要父母健康的爱和教育方式来调整。
 
在健康积极的教育中去爱孩子
 
父母要明白爱意味着什么。爱孩子,实际上是持久地给予孩子教导、爱、帮助和温暖,爱孩子不是为了把孩子留在身边,而是为了能渐行渐远,最终拥有坚强独立的双翼,飞离父母的小窝,而飞到更广阔的社会空间。世界上所有的爱当中,只有父母的爱致力于失去孩子,其他所有的爱都是致力于留住对方。所以,父母需要从这种自愿失去中找到某种补偿,这种补偿就是生命的延续和孩子的不断成长。
 
父母之于孩子,健康积极的教育是爱的具体形式。帮助孩子发现他是谁,喜欢什么,帮助孩子发展自己的潜力,塑造自己的生命和个性。这里说的教育是帮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去认识到自己,帮助孩子在社会规则下为理想构筑搭桥,这所有的过程中,父母始终陪伴着孩子,而不是作为自己的占有物进行严格控制。
 
值得提醒的是,父母让孩子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很可能就是一种过度占有。孩子梦想的建立更需要站在孩子的现状和主观意愿来构建,当为人父母者愿意俯下身子,客观地观察和倾听的时候,也许会得到更多孩子的信息。
 
 
相关文章:
怎样保护孩子——李子勋 05-13
     现在做父母,基本都只有一个孩子,不像教育了7、8个孩子的爸爸妈妈那么有经验,其实孩子和孩子是不一样的。有几个关键点要提醒大家注意:我是学家庭治疗的,主要是在临床,掌握一种系统式的家庭治疗,注重的是一种关系。我们常常观察爸爸妈妈和孩子之间是一种怎样的互动,他们的语言,他们存在的规律是什么。于是我们发现,最重要的不是父母亲跟孩子关系的表面现象如何,而是在表面的互动下的关系层面和他们内在的心理需求。 随便讲一个故事。我的门诊经常会接待这样的孩子:大多是男孩,这些男孩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小时候得过比..(全文)
亲密有间是异性相处之道 05-11
     许多少男少女在异性交往问题上,与父母的矛盾最常见也最激烈。父母总怕自己的孩子与异性过度的亲密接触,害怕由于他们太年轻把握不住自己而行为越轨,造成双方学业受损,身体受伤害。 在这里,父母所说的“亲密接触”是有特定含义的,是指男性和女性有身体的接触。起初可能是拥抱接吻,然后就可能发展为性器官的接触。男女性器官的接触可能导致女方怀孕。所以父母肯定会十分关注自己尚未成熟的孩子是否会与异性亲密接触。   就像一年有四季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长发育周期。怀孕生殖应当是在成人期,因为那时..(全文)
父母效能训练:让父母与孩子更贴心 05-07
     在现代家庭中,最应该受教育的是父母,在亲自关系中,最需要学习的是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应该得到提高的还是父母。在这里所说的学习并不是父母们在养育孩子之前就学过的谋生就业的技能,而是通过培训而掌握的与亲子沟通、互动,构建和谐温馨家庭的、培育孩子健康成长并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得一套系统课程——父母效能训练(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简称P.E.T.) P.E.T.父母效能训练可以帮助父母了解孩子的行为目的,控制自己的情绪,积极倾听,有效沟通,及时鼓励,以平等尊重的原则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帮助孩..(全文)
父母效能训练:父母的鼓励对孩子有什么意义 04-28
    受到鼓励的孩子不会变坏,因为鼓励能帮助孩子建立自尊、自信和自我价值。一个有信心的孩子,一定会努力向目标前进,追求自我肯定;一个有自尊的孩子定能稳健的成长,适应环境。父母亲可以借着鼓励的历程增进良好的亲子关系,并激发孩子的潜能。   (一)鼓励和称赞的分别   一般人总以为称赞就是鼓励,鼓励就是称赞。其实不然,虽然鼓励和称赞都是针对孩子正面良好的表现,但称赞只是奖励的一种,着重于比较和竞争。孩子必须表现优异、有超群的成绩,才能得到称赞。换句话说孩子只有达到父母认为很棒的程度才能得到称赞。于是..(全文)
父母效能训练:怎样鼓励孩子最好 04-28
     既然鼓励是孩子成长、建立自尊的基石,但到底要怎么做才能恰到好处呢?最重要的是能把握鼓励的原则、方法和策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介绍鼓励的原则有:   (一)真诚的接纳   接纳孩子真实的样子,而不是该如何的样子。学习对事不对人的态度,让孩子知道虽然他有时表现差强人意,但他仍然是有价值的,是受到尊重的。不要常强调他错误的地方,任何人都不喜欢别人常挑自己的毛病。注重积极面,指出他做对、正确的地方,强化他对自己的信心,他便会有勇气去尝试和努力。例如在客厅奔跑追逐的小兄弟,父母可以心平气和..(全文)
父母效能训练:鼓励的意义 04-28
     受到鼓励的孩子不会变坏,因为鼓励能帮助孩子建立自尊、自信和自我价值。一个有信心的孩子,一定会努力向目标前进,追求自我肯定;一个有自尊的孩子定能稳健的成长,适应环境。父母亲可以借着鼓励的历程增进良好的亲子关系,并激发孩子的潜能。   (一)鼓励和称赞的分别   一般人总以为称赞就是鼓励,鼓励就是称赞。其实不然,虽然鼓励和称赞都是针对孩子正面良好的表现,但称赞只是奖励的一种,着重于比较和竞争。孩子必须表现优异、有超群的成绩,才能得到称赞。换句话说孩子只有达到父母认为很棒的程度才能得到称赞..(全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